《中庸》原文-第一章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耘心解讀:
“天命”,何為“天命”?天者,人之上也,絕非頭上之天空,而是高于人類的大自然,大宇宙;命者,令也,“令”字本就是“命”字的本字,“令”者,限定也,定數(shù)也,所指示之要求也。“天命”,即上天下達的最高最權威的指示,是上天的旨意,是最至高無上的、客觀永恒、光明崇高的指示,即宇宙自然的客觀規(guī)律,真如大道,是上天所謂定的定數(shù)、規(guī)則,這就是上天的本性。如日月星辰的變化規(guī)律,如太陽之東升西落,如晝夜交替,如春華秋實,如水流就下,皆非人力所為,人心所控,皆是有一雙無形之手極有規(guī)律地推動運轉,依道而行。此謂“天命之謂性”,上天本有的萬物秉性,光明大道,客觀實性,將之示人,便是天之“命令”、天之“指令”,指示人們,依此天命(天令、天道)而行。
“率性”,“率”者,領也,“率性”,就是人們“領命”、“遵命”,領天之命,遵天之命,遵循上天的旨意,依循上天的規(guī)律大道做事情,這就叫“道”。道的金文字體結構,從走從首從大路,首者,從頭也,突出眼目,也突出思考,人們目光緊盯著上天的客觀規(guī)律、宇宙大道,而堅定地跟隨前行,這種行為就是“道”。道者,導也,道又是導的本字,造字之初便是向導之意,因此,率性,就是讓上天示現(xiàn)的規(guī)律做人們的向導,這就是道。由此可解:率性之謂道,意即,遵循(率)上天的規(guī)律本性(性、天命)而為,就是“道”。
“修道”,“修”者,從悠從彡,悠為悠然從容,彡為涂上美麗的顏色;“修”的本義是:從容裝飾,精心美化,故,修道,就是要人們像裝飾器物一樣,從容悠然地精心地遵循上天示現(xiàn)的規(guī)律大道來用心做事,這種從容、精心的依道而為的過程,就是“教”。“教”字之甲骨文字體,從爻從子從攴,爻即古代的算籌,古人效法天地之變的規(guī)律,用陰陽的組合(八卦)變化,推測、計算世事的變化;也即,古人用算籌的方法學習天命天道,攴,則表示手執(zhí)鞭子,由此可知,“教”就是用手執(zhí)鞭子嚴格監(jiān)督著孩子用算籌之法學習天地變化的規(guī)律。這就是“修道”,故曰,“修道之謂教”。
因此,開篇“性”“道”“教”三字,其核心要意就是:讓人們依照宇宙大道客觀規(guī)律去做事,去學習,去修煉。“中庸”的要意也在此處,何謂“中庸”,依照天地宇宙的規(guī)律大道去做事,不偏不倚,不過不及,宇宙大系統(tǒng)怎么運作我們就去怎么運作,人類本來就沒有多少真正的自由,如果說有的話,那就是依循宇宙規(guī)律去做事的自由,如果一旦偏離了這種大道,用自己的個人意志去做事,就必然危害自身。所謂君子,就是能依循宇宙大道做事的人。儒家的核心思想,也就是依照天地宇宙大道去修身去處世。這應是儒家的本意吧。
因此,本書特別強調(diào):“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不依天道去做事,那就不是儒家!為此更進一步強調(diào):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做為一個儒家君子,做為一個修道有教之人,必須要“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即不要認為你看不到(天道、天命)、聽不到(天道、天命),不要認為自己感受不到(天道、天命),就可以膽大妄為,就可以無法無天,必須時刻心懷敬畏,敬畏那些自己還認識不到的“天之命”,要時刻修道,時刻從“教”。尤其不要在那些別人看不到、別人感受不到、自認為無人可知的隱蔽處、細微處,就可以自我放縱,就可以不守天之大道,因此說,君子要“慎獨”。慎獨,就是在別人都看不到的時候,別人都看不到的地方,在自己的獨立空間內(nèi),也要時刻修道,時刻不離道。一旦離開,就是不守道,就是違道。一個真正的君子,就是無時無刻不堅守天之大道的人,就是一個時刻修道的人,就是一個有教養(yǎng)、有修為、有德性的人。
修道的具體表現(xiàn)是什么呢?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修道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喜怒哀樂之未發(fā)”、“發(fā)而皆中節(jié)”。
就是控制好自己內(nèi)在的情緒,不讓“喜怒哀樂”的種種情緒表現(xiàn)出來,就是《大學》中所講的“正心”:
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此謂修身在正其心。
簡單來說,就是人在“喜怒哀樂”,心“不得其正”,就會“心不在焉”,心正,就是心在其位,心在當下,心與眼、與耳、與行為舉止、與身體感知的外在事物融合為一,這種狀態(tài),就是情緒之“未發(fā)”的狀態(tài),是一種無喜無怒無哀無樂的狀態(tài),或者是喜怒哀樂不形于色、自己身心不被情緒所左右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是一種恰到好處、不會因情緒的或喜或怒或哀或樂而有所偏斜、偏頗的狀態(tài),這種狀態(tài),叫做“中”,中即正好,恰到好處,不偏不倚,中正,正中,客觀平靜地對待事物。之所以能如此,正是因為君子修道,以“天命”“率性”修道,而擁有的“教養(yǎng)”,一個不知修道的人,會動不動“喜怒哀樂”形于色,看待事物必然有偏辟。正如《大學》所講:
人之其所親愛而辟焉,之其所賤惡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
情緒是會影響人的公正的判斷的,能客觀公正地看待他人與事物的人,天下真的很少了!感情態(tài)度太親近容易辟(失公正),感情態(tài)度太厭惡容易辟(失公正),感情態(tài)度太畏懼容易辟(失公正),感情態(tài)度太哀憫容易辟(失公正),感情態(tài)度太傲慢容易辟(失公正)。
故曰:“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
但是人畢竟是有情緒的動物,內(nèi)心有了喜怒哀樂,總不能老憋著吧,再說要是人真的連喜怒哀樂都沒有了,是不是也就不太正常了呢?那不是讓人禁欲嗎?儒家從來都不是這么無情的,只是在告訴我們?nèi)绾涡扌校绾芜_到一種最為客觀、公正、恰到好處、不偏不斜的處世為人的境界,因此接著文章便指出:
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
先說“節(jié)”,何謂“節(jié)”,金文篆文的字體都顯示,節(jié)是一種竹筒餐具,就是竹碗,而碗底就是天然的竹結。后來這種竹碗,用竹棍一敲擊,還挺好聽,于是這種餐具又漸漸成了打擊樂器,故又有“擊節(jié)”一詞,即打拍子。當人們的感情情緒喜怒哀樂發(fā)出來后,都有節(jié)制,都有節(jié)律,都有約束,而不是讓感情泛濫,以至于讓感情影響了自己的言行舉止,影響了自己的心智判斷,那種這種喜怒哀樂的情緒抒發(fā)出來,就是“和”了。
“和”是一種什么狀態(tài)呢?“和”的本字即為“龢”,表示吹奏用蘆管編成的“排笛”,造成不同聲部的樂音美妙諧調(diào)共振。在金文字體中的另一種寫法就是“和”,是“口”+“龢”的組合,比喻不同人的言論相互響應,相互協(xié)調(diào)、合拍。后來“和”的意思,主要就是指觀點、言論雖各不相同,但主旨一樣,主調(diào)都合拍,只是說法不同而已。現(xiàn)在的“和諧”一詞,“和”與“諧”近義而有所不同:“和”表示不同聲音、不同觀點因相合拍、相融合而產(chǎn)生共鳴,強調(diào)諸異而致同;“諧”表示相同的聲音、相同的觀點因一致而統(tǒng)一,強調(diào)諸同而大同。簡單地說,“和”是“和而不同、不同而和”,“諧”是“同而大同”。
故此,“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就是指:喜怒哀樂這種種情緒,在抒發(fā)出來后,都是有節(jié)制、有限度的,不是泛濫的,是發(fā)所當發(fā)、止所當止的,是有節(jié)律的,這就如同不同的人吹笛排簫樂器一樣,聲音雖各不相同,但是都節(jié)律一致,統(tǒng)一協(xié)調(diào),這種對情緒的控制,非長期修道守道而不可得,絕對是一種至上的修為,是一種老成持重的表現(xiàn)。
故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是天下的大本,因為“中”就是中道,就是合道,就是對道的堅守,不偏不離不倚不斜,不被情緒左右,因此說是人們修行的根本,是人們是否修道的標志;“和”是天下的達道,“和”是人們修行的通達大道,是方便法門,是重要路徑,人畢竟是有情緒的動物,情緒抒發(fā)出來是正常的現(xiàn)象,但抒發(fā)時要有節(jié)制,有節(jié)律,不讓情緒泛濫左右,這種狀態(tài)就是一種“修道”的狀態(tài),一種有“教”的狀態(tài)。當每一個人都能達到“中和”的狀態(tài),那么天地便各守其位,人心各歸其正,萬物自然生發(fā),系統(tǒng)之中的每一個要素但安于其序位,在家庭中夫妻、父子、兄弟、姐妹、長幼等等,一切都自然而有序,各安而有責,走向社會,君與臣、上與下、同事朋友之間,無不是各得其所,各行其職,各安其序,正如太陽東升西落,時間晝夜行替,人們晴耕雨織、春種秋收夏長冬藏,身體新陳代謝,等等,一切的一切,都是安其位,合其序,行其道,萬物化育,自然生發(fā)。
宇宙是一個大系統(tǒng),地球、自然、社會、國家、家庭是一個個的小系統(tǒng),乃至人們自身也是一個系統(tǒng),系統(tǒng)只中也仍有無數(shù)個大大小小的系統(tǒng),所有的人,所有的物,都在系統(tǒng)之中運行。系統(tǒng)有其自身的規(guī)則、規(guī)律,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那是“上帝”的力量在推動,星系運轉,日月行天,夜伏晝出,春榮秋零,男女有別,長幼有序,一切一切,有序,有位,有進,有退,有老死,有新生,合其道,是為有教養(yǎng),有修為。此為中庸的境界,中道的修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