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治法是泛指除口服藥物以外,施于體表或從體外進行治療的方法。外治法在我國具有悠久的歷史,《黃帝內經》 時代已有較系統的針灸方法以及膏貼、煙熏等。特別寶貴的是,書中還介紹了腹水穿刺和用于脫疽(相當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截肢手術。
到了東漢時期,張仲景記載了針刺、灸、烙、溫熨、人工呼吸、藥摩、坐藥、洗浴、灌耳、潤導以及浸足等多種外治法,為后世奠定了廣泛的基礎。
現在,在治療腎病中常用的外治法有以下5種:
1.針灸療法
簡稱針灸,以針刺艾灸防治疾病的方法。針法是用金屬制成的針,刺入人體一定的穴位,運用手法,以調整營衛氣血:灸法是用艾絨搓成艾條或艾炷,點燃以溫灼穴位的皮膚表面,達到溫通經脈、調和氣血的目的。針灸療法以腑臟經絡學說等基礎理論為依據,具有效驗明顯而簡便易行的優點。中國現代醫學進入了中西醫結合的時代,開創了諸如針刺麻醉等新的學術領域。
2.中藥藥浴療法
皮膚是人體的最大器官,除具有保護作用外,還具有吸收、滲透、感覺、分泌、排泄等多種功能,藥浴療法正是利用了皮膚的這些生理機能來治療疾病,故皮膚的生理特點是藥浴實施的前提和基礎。
中藥藥浴適應癥有:全身嚴重水腫;頑固性高血壓;尿毒癥皮膚瘙癢;慢性腎功能衰竭;風濕免疫病引起的關節肌肉疼痛;腎病合并外感;糖尿病合并周圍神經病變等。
3.外敷療法
外敷是指以藥物放在身體一定部位,從而產生治療和保健作用的一種治療方法。 有關穴位敷貼藥物以保健治病的載述,最早可以追溯到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士的帛書《五十二病方》。外敷的藥物有膏、丹、泥、丸、散、餅以及栓等,以及各種驗方。
應用的范圍涵蓋了內、外、婦、皮膚、兒以及五官各科,不論是急性病,如出血熱和尿毒癥,還是難治病,如中風后遺癥、肝硬化以及糖尿病:不論是常見病,如冠心病、高血壓之類,還是罕見病,如漢特綜合征等,均可用本法治療。
4. 灌腸療法
灌腸法治療腎病是通過活血化瘀、祛風除濕、補氣補血、清熱解毒、滲濕利水以及調整陰陽等方法。糾正貧血,修復已損組織,抑制腎小球萎縮,增強人體免疫力,去除蛋白尿,糾正潛血的一種療法。
5.拔罐療法
拔罐古稱角法、火罐氣。指用排除罐內空氣以產生負壓并使其吸附體表的治療方法。常用的拔罐方法有投火拔罐法、抽氣拔罐法、刺絡拔罐法、閃罐法、推罐法以及留針拔罐法等。
中醫學認為在人體一定部位進行拔罐,可疏通經絡、活血散瘀、吸毒排膿,并能通過經絡的內外連通達到調節全身功能、平衡陰陽、扶正祛邪的作用,以增強人體免疫力。
除了以上介紹的5種外治法外,還有按摩和藥枕等諸多的外治法。但是外治法并不是適合所有的腎病患者,比如腎病患者在水腫期是不可用按摩療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