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案:盧XX,女, 49歲。于2018年06月8日首診。
患者因“全身關節疼痛6月”就診?;颊甙肽昵盁o明顯誘因出現全身多處關節疼痛。天氣變化尤以下雨時更加明顯,夜間疼痛明顯加重,晨起后略好轉,無晨僵,自覺全身關節處皮膚發燙。監測體溫,未見異常。無明顯潮熱、盜汗癥狀。曾先后在四川省某省級、成都市某市級等三甲醫院檢查,血沉未見正常。甲狀腺功能檢查未見異常,風濕免疫系統檢查未見異常。訴冬天特別怕冷,大小便無異常?;颊咴辉\斷為“抑郁癥”,長期服用抗焦慮藥物。
刻診:體型適中,情緒低落,焦慮狀態,關節疼痛處無紅腫、壓痛、無關節變形,舌體胖舌質淡略瘀暗,白苔,脈短小而數。
中醫診斷:痹癥(痛痹)
證型:陽氣不足,風寒濕阻
治法:溫陽益氣,通絡止痛
處方:自擬烏頭飲
具體用藥如下:
制川烏15g(久煎) 制草烏15g(久煎) 附片30g (久煎) 桂枝25g
葛根80g 赤芍 15g 當歸15g 細辛15g
川牛膝30g 雞血藤50g 黃芪 60g 干姜15g
炙甘草15g 4劑,每日一劑,每天3次,每次100ml,溫服。
二診:2018年7月13日復診。患者訴全身關節疼痛較之前好轉。舌質、脈象暫無明顯改變。陳老在前方基礎上調整制川烏、制草烏劑量從15g加大為30g.增強溫陽散寒止痛功效。
具體用藥如下:
制川烏30g(久煎) 制草烏30g(久煎) 附片30g (久煎) 桂枝25g
葛根80g 赤芍 15g 當歸15g 細辛15g
川牛膝30g 雞血藤50g 黃芪 60g 干姜15g
炙甘草15g 久煎2小時,4劑,每日一劑,每天3次,每次100ml,溫服。
三診:2018年7月20日復診。患者訴全身關節疼痛明顯好轉,唯肘關節疼痛還明顯。舌質淡較之前好轉,仍瘀暗。脈沉細。陳老在前方基礎上加忍冬藤30g,乳香5g,沒藥5g.加強疏通經絡的功效。
具體用藥如下:
制川烏30g(久煎) 制草烏30g(久煎) 附片30g (久煎) 桂枝25g
葛根80g 赤芍 15g 當歸15g 細辛15g
川牛膝30g 雞血藤50g 黃芪 60g 干姜15g
忍冬藤30g 乳香5g 沒藥5g 炙甘草15g
久煎2小時,4劑,每日一劑,每天3次,每次100ml,溫服。
四診:2018年08月03日復診?;颊咴V病情明顯好轉,全身關節無明顯疼痛感。唯雙手指關節仍有少許疼痛,大小便無異常。睡眠尚可,舌體略胖有少許齒痕,舌質紅偏暗。舌質淡較之前比較明顯好轉。患者及家屬甚是歡喜。陳老在前方基礎上調整桂枝用量25g為30g.增強通陽散寒、通疏通筋絡功效。
具體用藥如下:
制川烏30g(久煎) 制草烏30g(久煎) 附片30g (久煎) 桂枝30g
葛根80g 赤芍 15g 當歸15g 細辛15g
川牛膝30g 雞血藤50g 黃芪 60g 干姜15g
忍冬藤30g 乳香5g 沒藥5g 炙甘草15g
久煎2小時,4劑,每日一劑,每天3次,每次100ml,溫服.
討論:痹癥系人體感受風、寒、濕邪侵襲,因氣血不暢、經絡閉阻所導致的一種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有肌肉、關節和筋骨麻木、酸痛、屈伸不利等,嚴重情況下還表現為關節灼熱腫大等。中醫對痹癥早有論述,《內經》認為“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金匱要略》中的濕痹,風寒,歷節等病均屬痹癥范疇。痹癥包括現代醫學的風濕熱,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疾病。
烏頭湯出自《金匱要略》。全方由麻黃、芍藥、黃芪、甘草、川烏組成。主治寒濕歷節及腳氣疼痛。不可屈伸。方中烏頭驅寒逐濕;麻黃通陽行痹; 芍藥、甘草開痹而通血脈,使陰陽宣通,氣血暢行; 黃芪實衛且防麻黃發散太過; 炙甘草緩和藥力,使寒濕之邪微微汗解且減低烏頭毒性。諸藥合用,共成散寒祛濕,除痹止痛之劑。
該患者中年女性,全身關節疼痛半年,舌質淡瘀暗,脈短小而數。病程較長,平素較為怕冷,診斷為:痹癥(痛痹)??紤]:陽虛血瘀,風寒濕阻。陳老給予自擬烏頭飲,在烏頭湯的基礎上加用制草烏、附片,以增強溫陽散寒的功效。調白芍為赤芍增強活血散瘀的功效,加用川牛膝、忍冬藤、雞血藤取四神煎之意。祛麻黃,重用葛根,《傷寒附翼》:葛根味甘氣涼,能起陰氣而生津液,滋筋脈而舒其牽引,《本草綱目》:葛根乃陽明經藥,兼入脾經,脾主肌肉,故重用葛根解肌止痛。取葛根湯之意。乳香、沒藥,調氣活血止痛。達到溫陽散寒、通絡鎮痛的功效。陳老靈活運用經方,大劑量運用制川烏、制草烏、附片,并且在經方的基礎上融入新的思想,是基于其對中醫基礎理論的牢固掌握,對辨證的精準,值得吾等后輩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