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風寒感冒,莫用風寒喘促之麻黃湯!在臨床外感風寒表證中,除了一部分桂枝表虛,惡寒無汗而喘的麻黃證外,更多的則是惡寒無汗但并不喘的。風寒不虛不實之證,不虛者,指無汗出,不實者,指無肺喘,雖然同為風寒來襲,程度較桂枝證重,故表閉無汗。程度又較麻黃證輕,故僅表閉無汗,但未逆肺氣而內喘。這種證見脈浮,頭痛項強,惡寒無汗,或兼身痛,流涕鼻寒,或兼略有咳逆,苔白淡之證,當用桂枝麻黃湯。時方則用荊防敗毒散。 《傷寒 雖然《傷寒論》太陽篇最大,涉及證型,方劑最多,而能代表太陽主證型的就只有各半湯,桂枝湯,麻黃湯三方. 各半湯不僅在理論上最能代表太陽病的主證(太陽病主證型癥狀:脈浮,惡寒發熱,頭痛項強,身痛,流涕,噴嚏,無汗,舌淡,苔薄白.), 而太陽病的主證在臨床上, 其實也代表了風寒外感病的主證,也是以無汗,不喘的為多見。 所以各半湯證不但可稱之為太陽主證第一方. 其實可稱風寒外感病的第一方。 正是由于人體生理與病理都是處于動態變化之中,故而在太陽病的主證以外,又產生了不同的兼證, 夾證,變證。它們或兼它經之癥,或夾其它病邪,或因病邪漸漸深入, 或由病邪內陷而下利痞滿, 或為蓄水,蓄血,等等,而產生了各種不同之證型. 太陽病,脈浮緊,兼見煩躁的,為大青龍湯證. 陽明主肌肉,由于太陽經肌表之邪,在衛氣郁閉,未得汗解之時,有郁而化熱入里之象,何以得知?以煩躁不屬肌肉,而屬陽明里證故知.是里熱使人煩躁也.治法以各半湯去芍藥者,不欲和營也.倍麻黃而加辛涼解肌清里之石膏,欲以解表發汗之麻黃,挾石膏之辛涼,泄熱于肌表而取盡行外解之勢.故稱云行雨施之法,而謂之青龍. 大青龍湯,治太陽病,脈浮緊,頭身疼痛,惡寒發熱,無汗而煩躁者. 大青龍湯歌括:二兩桂甘三兩姜,膏如雞子六麻黃,棗枚十二五十杏,無汗煩而且躁方.再理解,許多醫家震于注解中,大青龍湯有龍行雨施之句,畏青龍之名.而以汗多亡陽為懼,怎知凡麻黃與石膏并用,有相制相用之妙,麻黃能助石膏解肌泄熱,石膏又抑麻黃辛溫焊汗之性,觀麻杏甘石湯泄熱止汗之用能知也,此處欲求汗解,猶恐被石膏辛涼所制,故倍麻黃以申之.方能發越郁閉之陽. 傷寒(風寒外感)表不解,惡寒發熱,無汗而出現咳,喘得,是肺夾水氣(水飲)用小青龍湯,化飲解表: 此證亦表實,無汗而喘,似與麻黃湯證相仿,而實異也. 傷寒發汗,以麻黃為主,以桂枝為輔。治喘以杏仁為主,麻黃為輔。故麻杏平喘,二物相須,取效快捷。觀麻黃湯,與麻杏石甘湯而得知.喘因表邪, 寒熱各異,其邪皆能郁閉肺宣之氣,當如此用.但內邪致喘,如雜病, 更有寒喘,熱喘,虛喘,痰飲之喘,則非杏仁所宜也.故以麻黃湯去杏仁,加姜,細,味,夏而名小青龍者,欲又解表而兼除內飲之喘也.故其方又多用于雜證. 桂枝湯解肌,取桂枝溫散而辛行,故能散除肌表寒郁之邪,溫通恢復衛陽表氣而能微似汗,即是指患者能自覺有輕微的汗出,這是傷寒汗法中最輕的一種.所以能用于風寒汗出之證,達到解除表邪而止汗的效果. 然而這止汗之功,是通過藥物配伍的作用而達到的,并非是桂枝辛甘發散為陽的作用. 既然辛甘發散為陽, 又何談桂枝止汗呢?素問曰,桂枝辛甘發散為陽,雖然這是不變之理,但也要看使用的方法是怎樣的。例如,桂枝甘草湯純凈辛甘,反能止汗,而治發汗過多之證,這是甘緩之性過多而勝于辛行之理。桂枝甘草湯,即桂枝,甘草二味……如果以辛味與苦味相兼,發汗就峻烈了。桂枝味辛而不苦,且與甘味相兼,色赤性溫,有條紋似脈絡,氣質也較輕,故只能于營血與衛氣之間,調和氣血,溫散風寒之邪,所以,桂枝溫經散寒是指具有溫通經脈與肌腠而散除寒邪。不能識桂枝為發汗驅邪之藥。白芍酸苦微寒,酸主收斂,一者收其開而未合之毛竅,一者斂其營分之陰津。白芍味苦則又主泄,一泄營分少許之郁熱,一則內合肝肺之氣,泄肺壅滯之氣,助肺肅降,下泄之機。所以,桂枝,白芍雖曰一散一收,其實芍藥收中有散,而并非有補益之性,觀真武湯之用白芍,知其非為補陰之用,與地黃,元參等滋膩大有不同。麻仁丸重用白芍是助麻仁大黃潤瀉之力,小健中湯重用白芍是取其收蘞而入里,并非取白芍之泄,故必加甘味之飴糖才能補中,而取大甘與微溫之性合于中土,故能得內經之旨,稱調以甘味,而治虛寒弱證。 麻黃湯發汗解表,以克敵相當的力量,用于表實無汗之證.達到汗出而解除表邪的效果.然而這發汗之功,相須桂枝溫散之力相助,才得以有成,觀傷寒所有麻桂并用之方, 就可以知道這層道理了……. 故而大小青龍湯證, 都無汗,而皆有桂枝,桂枝麻黃各半湯無汗也有桂枝。傷寒論用麻桂之方那么多,為何要認定麻黃湯為解表之主方呢? 桂枝麻黃各半湯用桂枝溫散助麻黃發汗解表,以治表實而不喘之證,自與麻黃湯證不同. 故介于桂枝湯與麻黃湯之間,為太陽證最常用之方。 小青龍湯化飲解表,治太陽表未解,必下有水氣,以桂枝從外助麻黃除表邪,又從內助辛夏溫化水飲之邪,更顯桂枝之妙用……. 小青龍湯用麻桂解表, 大青龍湯亦無汗之證,用桂枝助麻黃解表而發散風寒之邪,但大青龍證兼有太陽傳入陽明化熱之邪,因而煩躁,故以石膏治煩躁.再如小青龍加石膏湯,也是兼有陽明之熱郁閉.故以小龍化水飲,以石膏清里熱而除煩躁。金匱治肺脹,煩躁而喘, 亦用此法。麻杏石甘湯與麻黃湯, 既桂枝與石膏一味之差,而寒熱各異, 相同者,都治肺喘,一為惡寒無汗而喘,一為發熱汗出而喘, 前者是外感風寒邪氣之喘,后者是外感風熱邪氣之喘,這喘是主證,而風寒與風熱則為致喘之病因,就象我們不能用風寒咳嗽之方去治風寒外感證一樣,風寒感冒,莫用治療風寒喘促之麻黃湯!中醫主證的概念是最重要的,治喘,治咳之例教材中也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