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早就該滅絕了!你可能不知道,我們平時常吃的南瓜和西葫蘆早就該滅絕了,現在的南瓜屬的植物幾乎沒有野生品種,存活的只有人類培育的品種。
在人們的印象中,人類活動似乎只會給自然界造成比較嚴重的后果,比如由于人類活動造成野生動植物的生存環境變差,分布范圍縮水等狀況,更嚴重的甚至會造成物種滅絕,比如渡渡鳥就是因為人類而滅絕的。
不過,人類也有拯救動植物的時候,比如南瓜屬的植物,要不是人類馴化,恐怕早就滅絕了。南瓜是葫蘆科南瓜屬下的一個物種,同屬南瓜屬的還有西葫蘆,這兩種植物都是我們常吃的蔬菜。
南瓜原產墨西哥到中美洲一帶,世界各地普遍種植,我國是從明朝時期引入的,現在全國各地都有種植。
不過有一個現象估計很多人都沒有關注過,那就是這些遍布全球的植物,在野外很少能見到它們的蹤影,甚至人們已經無法找到有些南瓜屬的野生品種了。
這是怎么回事?
這要追溯到一萬年前,那時候還有各種各樣的大型食草類哺乳動物,比如美洲乳齒象、大地樹懶等,它們以南瓜為食,吃掉南瓜的果肉后,可以幫忙傳播種子。
但是隨著人類的崛起,這些大型哺乳動物遭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沒有了這些吃南瓜的動物,南瓜的種子無法傳播,南瓜便因此而面臨滅絕的風險。
不過巧合的是,南瓜衰敗的狀況沒持續多久,在南美多地生活的人類開始對南瓜展開馴化。這一點可以通過三方測序得到驗證。
研究人員同時調查了存世至今的野生和被馴化的南瓜屬植物,此外,對殘留在考古化石中的南瓜屬植物的種子進行了測序,了解到南瓜屬植物在戶外出現衰落時,生活在美洲的人類已開始對它們進行馴化。
關于馴化的原因,研究人員指出:一是因為當地的人們把南瓜屬植物著重培養為農作物;二是因為人類的活動呈現碎片化,恰好有利于南瓜屬植物的生存。不管是哪一種緣由,南瓜都因人類的活動而重新獲得了生機。
你可能會感到疑惑,為什么只有過去的大型哺乳動物能幫助南瓜傳播種子呢?其他動物難道不吃南瓜嗎?你還別說,那些較小體型的食草類哺乳動物,它們還真的就不吃南瓜屬植物的果實。
南瓜屬的植物都富含葫蘆素,這是一種味道很苦的化合物,是植物用來防止動物啃噬的生化武器,人類只要吃幾口富含葫蘆素的野瓜就會中毒。和人類一樣,中小型哺乳動物也不喜歡這種苦味的野瓜。
在美洲的野外還能找到一種叫臭瓜的南瓜屬植物,它成熟之后的味道很苦,連貓貓狗狗都不吃。吃草的牛吃了這種瓜以后,它們的奶水都會變苦,因此大部分哺乳動物都不吃野生南瓜屬的植物,除非十分饑餓。
那么大型哺乳動物為什么會吃南瓜呢?研究人員發現,哺乳動物的體型與苦味敏感度呈反比,也就是說,越大的哺乳動物對苦味越不敏感。另外,也是因為體型大的原因,這些大型哺乳動物吃了南瓜也沒那么容易中毒。
野生南瓜恰好就屬于這種情況,因為它的果實是苦的,而大型哺乳動物可以把這些果實當作食物,因此研究人員推測這些大型哺乳動物對苦味不是很敏感。
針對這個情況,科學家確實在動物的排泄物中找到了野生南瓜屬植物的種子,從而說明已消失的大型哺乳動物曾助力南瓜屬植物擴散種子。
這一點在現在也成立,比如非洲象就會吃葫蘆科的苦味瓜,尼泊爾的獨角犀牛也喜歡吃滑桃樹的苦味果子,每天能吃上百個。由于不缺乏種子傳播者,在一萬年前的南瓜屬植物口味雖然比較苦澀,但在南美洲卻依然能欣欣向榮。
而當這些龐然大物滅絕后,由于較小型哺乳動物對苦味更敏感,因此,它們不會選擇吃南瓜屬植物的果實。這樣一來,就很少有動物能夠幫助它們傳播種子,也就造成野生南瓜屬植物在自然環境中越來越少的局面。
隨著人類的介入,經過馴養的南瓜屬植物和野生的南瓜屬植物逐漸形成生殖隔離,從而也拒絕了兩者之間發生基因流動。某種程度上,今天能吃上可口的南瓜,正是由于當年它們在野外的衰落。
除了南瓜屬的蔬果外,還有很多美洲植物也早就該滅絕了。比如牛油果,它的果核很大,是專門為地懶準備的,小動物根本就吃不下,也就無法幫助牛油果傳播種子。和牛油果類似的還有番木瓜,它們的種子有毒而且個頭又大,都是靠大型動物傳播種子的。
你可能想不到的是,我們吃的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樹,也是由于人類的馴化而躲過了滅絕的。可可樹和南瓜一樣,它們種子的傳播者已經滅亡,現在的可可樹主要靠人類種植而存活,在野外基本沒有能幫助可可樹傳播種子的動物。
如果說上述幾種植物我們很少見到,那么銀杏樹并不陌生吧。沒錯,銀杏樹也是因為人類的馴化而存活下來的,銀杏樹的果核不大,白果還是南方人煲湯時用的食材之一。
但是銀杏的果子很臭,有一種獨特的臭味,動物們并不喜歡。因為動物排便很多時候是用來標記領地的,銀杏的果子的臭味能蓋住動物們糞便本身的氣味,對于標記領地的動物來說,這并非好事,因此幫助銀杏傳播種子的動物種類十分有限。
所以說,人類的崛起給野生動植物帶來的并非都是災難,也有很多動植物因人類的馴化而存活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