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科研壽命問題,有人說博士畢業以后5年,水平就很差了。言外之意,讀博士期間,不論狀態、條件,對于科研前沿的跟蹤等等,容易出成果。可一旦博士畢業,比如說10年以上,估計都在40以上。如果說到了50多歲,論文基本上都是掛通信作者,論文不再直接操刀了,自己不會全篇去寫了,對于科研前沿等等,一般而言就比較難以跟蹤了。
個人認為,科研壽命減短,與科研價值取向也有關系:比如,博士畢業一般有論文數量和水平要求,讀博也都是算拼了最大氣力。評職稱要求論文,目前職稱是決定工資收入和生活基本需求的一般保障,因此論文也不能懈怠。但當這些外在驅動力不再存在時,科研動力也就減小,科研壽命也就相應減短。就比如當前的基金吧,每年交本子,屢投屢不中,科研動力、信心與興趣也就自然下降。另外,科研環境不可避免存在的一些不公平,也會間接打擊科研者的信心與動力。此外,諸如種種“科研做吐了的吐槽”,說明過于急躁的科研過程本身也會對科研的興趣造成致命打擊。這些情況實際上是增加了科研人員的科研疲勞感。
上述種種科研壽命減短的原因,本質原因在于科研的一些功利性的屬性。當然,科研活動本身與社會其他經濟活動一樣,功利性和利益屬性不可避免。但如何盡量減少上述因素,而延長自己的科研壽命呢?
我認為是科研興趣與科研責任。科學網蔣繼平老師的《科研是興趣的選擇還是責任的使然?》談了這個問題。
我一直很羨慕那些到了年齡很大還在堅持做科研的人,比如科學網上一篇博文(忘記名字了)說,美國的一位70歲的老人,每天早起堅持坐飛機7點多準時到達另外一個城市的實驗室。我在香港科技大學訪問期間,在周末就經常看到好多教授在他們的獨立辦公室(比較小,就一間)讀論文(他們收入較高,不用周末去打理公司)。我當時訪問的倪明選教授,即使到了澳門大學或者說甚至碰巧剛剛出差下了飛機,周末也必然雷打不動召開組會一塊讀論文,討論論文,思維比我還敏捷。中國海洋大學的唐功友教授年齡也接近退休,但聽說也是堅持到辦公室讀論文。我有時準備投稿比較好的刊物時(其中兩篇IEEE Transactions文章也都是博士畢業以后發表的),不論是收到牛人的審稿意見,還是在修改寫作論文時,也覺得寫作科研論文雖然辛苦,但能夠與世界范圍內的小同行進行交流,也是蠻有興趣的一件事情。同時在寫作論文時,通過搜索論文,也間接跟蹤了小領域內的一些新的發展與方向。因此個人感覺,對于小人物,如果說“科研責任”有點高大上的話,科研興趣還是非常重要的延長科研壽命的一個原因。
各位博友,對于延長科研壽命,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好的方法可以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