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人類文明幾乎都依河而興,同樣在青海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也有條被青海人稱為“母親”的河流——湟水河。它自包呼圖山奔騰而來,在眾多山巒峽谷間穿行,沉淀為這片湟水谷地。
在這片谷地中,生活著170萬海東兒女,隨著海東的歷史變遷和時代發展,形成多種獨特而又燦爛的民族文化交融且并存在這片谷地。海東讓旖旎的風光與燦爛的文明相遇,用深厚而豐富的文化底蘊讓自己綻放異彩,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并存,絢麗的民族文化在這里加蓋了自己獨特的鑒章。今天我們就循著湟水河的腳步穿過老鴉峽,走進一座叫柳灣的村子。
早在5000年前,樂都就孕育了燦爛的古代文明,而叩開這湟水谷地千年文明之門的,就是這個叫柳灣的村子。故而,著名作家張承志將湟水破譯成一條彩陶流成的河。柳灣處于湟水谷地東部,南臨湟水,北依祁連山脈,楊柳成蔭,纖陌縱橫。多柳有彎,又有溶溶湟水的滋養潤澤,或許這就是被冠名“柳灣”的緣由吧。
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
柳灣和湟水流域的許多村寨一樣,千百年坐落在湟水高臺上,承受著日月風雨的洗禮。光陰荏苒,日月如梭,時輪轉到了1974年的春天。
據當地老人講述,這一年春天,柳灣村的村民們像往常一樣在村莊后面的半山坡上平地造田、挖渠引水。其中一個村民一鐵锨挖下去,沒有想到竟挖出了一個神秘的世界,而這個神秘的世界與史前文明有關。當時,村里有一支解放軍巡回醫療隊在當地為老百姓看病,村民們挖出的幾個陶罐正好被醫療隊中一位具有一定文物常識的老軍醫看到。老軍醫看著這些陶罐上面畫有規律的精美紋飾,馬上意識到——這些陶罐很可能是文物!幾個彩陶被迅速送到了當時的青海省考古工作隊,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極大興趣和高度重視。
隨后,中科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考古隊經過7年艱苦的發掘和整理,在這里共發掘墓葬1730多座,文物近4萬件。包含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辛店文化4種古文化類型,展示了距今約4600至3600年的歷史長河中,柳灣先民創造的燦爛文明果實,揭開了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氏族社會公共墓地的神秘面紗。
專家認為,墓地全面挖掘后,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等4種文化類型墓葬的分布規律和時間先后順序初步清楚了,為研究私有制的起源與階級的起源等有關問題,提供了一批較新、較好的實物例證。
彩陶符號的出現,標志新時代的開始,農業牧業定居生活的開始,也是重要手工業的開始,提供飲食器具。柳灣先民創造的燦爛文明果實,揭開了我國西北地區最大的氏族社會公共墓地的神秘面紗。正如當年參加過柳灣考古發掘、后來成為我國著名作家的張承志在其小說《北方的河》中所說:真的,在湟水流域,古老的彩陶流成了河。
彩陶符號或是文字雛形
在眾多出土的文物中,最引起專家們興趣的是彩陶上的圖案和符號。在一個距今4000年左右的彩陶,上面有一個神秘的“卐”字紋符號,繪有“卐”字紋符號的柳灣彩陶一共有26件,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卐”字紋符號。它打破了傳統學術界認為的,“卐”字紋是公元四世紀自印度傳入中國的觀點。那么,柳灣彩陶上最原始的“卐”字紋又究竟要告訴我們什么呢?對于這個神秘的符號,在世界各遠古文化遺留物中,都曾大量發現過,它是一個具有世界意義的文化現象。太陽崇拜遍及了人類歷史的各個角落。的確,神秘的“卐”字紋給我們留下了太多想象的空間。
值得重視的是,柳灣墓地馬廠彩陶不但以數量和花紋著稱,而且一部分彩陶壺的腹下部,繪有各種不同的符號,這些符號是陶器制造者的記號,或代表氏族的徽號,還是我國最原始的古文字?對于這些內容的探討,將為研究彩陶王國增添新的課題。
近幾年有一種觀點認為,柳灣彩陶符號與納西象形文字驚人的相似,柳灣彩陶上的符號所表達的意思可用納西族的東巴傳統文化來解釋。云南省麗江教育學院教授、民族學者和士華先生在《納西族先民在青海概況》一文中有以下見解:春秋戰國時期,納西族先祖遷居于青海湟水流域“洛多斤導補”,納西語“洛多”即樂都。而納西族有一個祖居地名叫“蹲底然仔補”,納西語意為大坡柳樹下,與今樂都柳灣這一地名恰好吻合。據納西族教授和士華先生曾尋根問祖來到樂都時所送的資料中可見,納西族先民春秋戰國時在樂都湟水兩岸的柳灣一帶居住生活了近300年時間,這就不難理解今天的納西東巴文化與柳灣彩陶符號相同的緣由。
目前,對于彩陶符號是中國最早的文字的雛形之說,學術界還沒有完全統一認識,相信總有一天,會證實這些符號是漢字的雛形這一觀點。到那時,柳灣彩陶會被賦予新的涵義,以樂都為中心的河湟地區在中國文明起源中的地位將被世人重新認識。
享譽內外的“彩陶王國”
2002年5月28日青海柳灣彩陶博物館順利落成,2004年4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柳灣彩陶博物館分上下兩層,外形酷似在青海大通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這種彩陶盆在大通縣后子河上孫家寨遺址出土,盆的內壁上繪有3組舞蹈人花紋,5人一列共15個舞蹈者,手足相接成圓圈,他們伴隨著歌聲或樂曲的節奏翩翩起舞,那簡練的線條,勻稱的對比關系和生動的人物造型,展示出高原先民們優美的體態和輕盈的舞姿,整個場面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和歡樂的氣氛,給人以剛健中不失柔情的和諧美感,是世界上最早記載人類舞蹈的。
博物館總投資450萬元,占地面積5830平方米,可供展覽面積1500平方米,館藏文物37925件,彩陶就占一半之多,館藏的彩陶文物數量在全國首屈一指,這些彩陶以其造型之多樣、制作之精美、數量之眾多而聞名于世。
彩陶文物的收藏、研究、展覽是彩陶博物館的主要職能,墓葬的復原陳列是彩陶博物館的最大特色。陳列分三個單元,從柳灣先民的生活狀態和勞動藝術創造及埋葬習俗,全方位、多角度的向觀眾展示柳灣彩陶文化的魅力。
館內的彩陶文物主要包含著馬家窯文化的半山類型、馬廠類型和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四種古文化類型,如裸體人像彩陶壺、彩陶靴、人頭像彩陶壺、提梁罐、蛙紋彩陶甕、鸮面罐及骨制刀、叉、勺和大量的新石器時代的磨制石器,反映了新石器時代晚期至青銅時代高原地區空前繁榮的彩陶藝術。這一切,無不在訴說樂都悠久而多姿的歷史文化底蘊,他好似一張千年文明的存根,等待世人的探究。
柳灣這個本是西部一個平靜的小山村,只因出土大量的彩陶而引起世人的關注。如今,柳灣也因彩陶的璀璨而聞名于世贏得了“彩陶王國”的美譽。樂都也因柳灣彩陶獲得了“彩陶之鄉”的美稱。它仿佛湟水河畔的一顆明珠,以絢麗的文化底蘊為積淀,周身卻散發著朝氣蓬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