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上的的昆侖山,位于新疆、西藏的交界處,遠離中原。但在中原的神話體系里,昆侖山不但承載著無數神秘,還被奉為萬山之祖,是中華“龍脈之祖”, 是中華五千年文化的源頭。
關于昆侖山的記載,最早出現于《山海經》:“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侖之丘”。
據說,昆侖山寬八百里高萬丈,是連接天地之天柱,也是仙人上天必經之地。
這里,是“百神之所在”,有虎身九尾、人面虎爪的陸吾;有長相似羊土螻;有長相似蜂、大如鴛鴦的飲原;還有守護瑤池,“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發,戴勝”的西王母。
居住在昆侖瑤池的西王母相傳是天帝之女,掌握不死藥的長生女神。后羿射日之后,曾向西王母求取不死藥,其妻嫦娥因偷吃飛升而成仙,這就是嫦娥奔月的故事;西王母身邊有三只青鳥,它們作為隨從與使者,將吉祥的佳音傳遞到人間,后來青鳥為演變鳳凰,成為吉祥的寓意。
黃帝與蚩尤大戰期間,黃帝一度九戰九敗。在夢中,西王母命人首鳥身的九天玄女教他兵法韜略、奇門遁甲之術。就這樣,黃帝終于成功擊敗了蚩尤。
西周第五代天子周穆王,是個閑不住的人。《穆天子傳》中提到他手下有一位擅長駕車的造父,他進獻了八匹駿馬,穆王十分高興,命造父駕著八駿從洛陽出發,直到昆侖山一帶,與西王母相會于瑤池。
西王母拜受穆王賜予的禮物,為他舉行盛大的酒宴,為他歌唱“將子無死,尚能復來”。,穆王在昆侖山頂參觀了黃帝的宮殿,又為雷公豐隆的墓葬封土。
與此同時,國內東南方的徐國反叛,穆王得知,命造父再度為他駕車東返。叛亂平定后,造父因功受封趙城,成為趙國的祖先。
以前,人們一直以為這是一則神話。但現代有學者認為,西王母的原型可能是西域某個古羌族部落,穆王西巡的故事說明絲綢之路開辟以前,中原和西域就曾有密切關系。
最晚到了西漢時期,民間就出現了西王母崇拜。揚雄在《甘泉賦》中說:“想西王母欣然而上壽兮”。到了東漢后期,道教進一步發展了西王母與昆侖山的傳說。西王母從此擺脫了人身豹尾的形象,變成了 “王母娘娘”。作為為昆侖山的統治者,其居所“有城千里,玉樓十二,瓊華之闕,光碧之堂,九層元室,紫翠丹房,左帶瑤池,右環翠水。”(桓驎在《西王母傳》)成為當時無數窮苦百姓的精神寄托。
《山海經》說,黃河發源于昆侖山的東北部,即“河出昆侖”。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歷代帝王都會祭祀河神。這就為昆侖山又增添了一份神圣。直到公元1782年,乾隆帝遣侍衛阿彌達前往青海尋找河源,阿彌達認定星宿海西南的阿勒坦郭勒河才是黃河的正源,“河出昆侖”說才被證偽。
除了是黃河的源頭,昆侖山另外一個吸引人的地方是盛產美玉。李斯在《諫逐客書》提到“昆山之玉”;《千字文》也提到“玉出昆岡”。
不過,中原盡管著對昆侖山的各種傳說,也知道它在西域,而且盛產美玉。不過關于昆侖山的具體位置,歷來眾說紛紜。
漢武帝之前,“昆侖” 其實泛指西方綿延不絕的高山。
漢武帝參照《山海經》,他認定于闐(今新疆和田)南山就是傳說中的昆侖山。
歷史學家司馬遷對漢武帝欽定的“昆侖山”持謹慎態度,認為《尚書》的記載更靠譜。
唐朝李泰等人編著的地理學著作《括地志》記載,昆侖山位于肅州酒泉縣南八十里,因為這里有西王母石室和昆侖山祠。不過,真正的昆侖山一定是黃河的源頭,所以肅州南山只能是“小昆侖”。 “大昆侖”則是阿耨達山,就是西藏的 岡仁波齊峰,意為“眾山之主”。
唐穆宗長慶元年(公元821年),朝廷委派劉元鼎前往邏些(今拉薩)與吐蕃贊普赤祖德贊會盟,途徑青海境內的紫山(巴顏喀拉山),認定此山是昆侖山,是黃河源頭。
清乾隆年間,清廷消滅準噶爾部,乾隆為了彰顯自己的武功,欽定昆侖山就是新疆于闐南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