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生活中,沒少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從最基本的行為習慣、性格、開朗程度,再到結婚、教育子女。
原生家庭幾乎影響著每個人,包括許多知名度較高的人。
《奇葩說》姜思達在一次被采訪中曾說自己:即使再熟,也很難相信別人。
姜思達的父母在他童年時期就離了婚,小時候他的爸爸媽媽每次見面除了吵架還是吵架……
“在家的時候我媽會罵我爸,而出去玩的時候我爸會罵我媽,我也不知道哪一句是真實的,哪一句是血口噴人。”
“有時候和媽媽相處久了,就會比較恨爸爸,但一旦帶著這種恨意去見爸爸時,爸爸又會很失望…”
“以至于我不知道自己該相信誰,該相信什么。”他說。
伊能靜的童年也同樣不幸,因為她不是男孩,父親就直接拋棄了他們母女,伊能靜的母親也因此時常向伊能靜抱怨:如果沒有你,媽媽可能會過得好一點。
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之下,導致伊能靜曾嚴重懷疑自己,質疑自己存在的價值,曾經嚴重到崩潰想自殺。
連以學識淵博著稱的高曉松,也沒有躲過原生家庭的坑。
因為從小對父親的極度不滿,他在導致二三十歲時出現了許多問題:討厭別人干預自己、愛較勁等。
直到四十歲之后,他才漸漸地從這樣的狀態中走出來。
盡管許多人不愿承認甚至反對這一事實,但是事情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會發現,越長大,我們活的越像自己曾經的討厭的樣子。這是原生家庭帶給我們最大的不幸。
所以有人說,原生家庭,是個恐怖的“復制機”。
這不免引人深思,要怎樣才能切斷這樣的魔咒呢?
1. 一個關于“聽話”的故事
武志紅曾經在《奇葩大會》上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姑娘和男友在一起三年,但她媽媽卻一直都不同意他倆在一起,甚至還用自殺威脅女兒。
姑娘很痛苦,不知道該怎么辦。
后來武志紅把母女倆叫到一起,找到了問題根源。
之所以這個母親會這樣,是因為,這個姑娘沒有聽她母親的話。
“她之前跟我說過,什么事都會告訴我,結果她偷偷戀愛半年才被我發現!她以前對我百依百順的,是我的貼心小棉襖!”這位母親說。
最后,這個姑娘和母親決裂,離開了家。
這個故事也告訴父母們:不要因為自己的愛控制了孩子。
在所有對父母的“投訴”聲中,呼聲最高的恐怕就是“控制”。
這種越界的愛,所產生的傷害,無疑相當于思想暴力。
所有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請讓他在自己的能力之內決定他自己的事。
2 .無微不至的愛,我只想逃
“你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了,別的什么都不用管”。
父母們應該都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吧。
其實父母對孩子并不全是無私的,母愛中含有很大成分的“自私”!
可怕的是,這種自私被粉飾的那樣高尚,以至于很多人都難以覺察,甚至將自己置身于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控訴。
“我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卻不知道感恩!”
“我犧牲這一切,都是為了你!沒良心!”
如果父母對孩子的愛,不是為了讓孩子以后更加獨立、不能讓孩子獨自一人生活,那么,無論它表現出來的多么的無畏,這里面一定包裹著自私。
所以請有些父母戒掉“被需要”的陶醉感,因為孩子需要自己的空間。
3 .看見珍視,才能高貴
在綜藝《我就是演員》中,章子怡和韓雪演的短片《女兒》讓人為之動容。
章子怡扮演一個單親母親,她的女兒小文被人性侵后陷入絕望,章子怡含恨將施暴者告上了法庭。
韓雪扮演的另一位母親,上門替施暴者求情,希望用一百萬讓章子怡撤訴。
她們在屋子里的對話,都讓躲在簾子后面的小文聽的一清二楚。
揪心的沉默之后,章子怡將錢推到了韓雪面前說,“把錢還給那個畜生。我也許過的不夠好,我什么都沒有,但是,他買不起我的女兒。我只要他的狗命!”
聽到這句話,小文猛地抬頭,眼神瞬間被點亮。
因為母親在乎她重視她,所以小文對生活又燃起了希望。
為什么有很多人,總認為自己配不上更好的人生?
或許這一切都能從原生家庭中找到答案。
愛是接納,愛是理解,愛是尊重。
愛是不越界,愛是不控制,愛是不自私。
愛是愿意走出自己的坐標系,
以對方的視角看問題。
愿天下每一位父母,
都能審視自己的愛,
讓你的小孩不再只是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