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出自唐代元稹的《遣悲懷三首·其二》
解釋:我誠知死別之恨世間人人都有,但咱們同甘共苦的夫妻死別更覺哀痛。
賞析:對于同貧賤共患難的夫妻來說,一旦永訣,是何等悲哀的事情,更加表現了詩人對亡妻深切的悼念,強調自身不同于一般世人喪偶的沉痛心情。
背誦賞析注釋譯文
原文
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二》
昔日戲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來。(身后意 一作:身后事)
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
尚想舊情憐婢仆,也曾因夢送錢財。
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往昔曾經戲言我們身后的安排,如今都按你所說的展現在眼前。
你穿過的衣裳已經快施舍完了,你的針線盒我珍存著不忍打開。
因懷念你我對婢仆也格外憐愛,也曾因夢見你并為你送去錢財。
我誠知死別之恨世間人人都有,但咱們共苦夫妻死別更覺哀痛。
注釋
戲言:開玩笑的話。身后意:關于死后的設想。
行看盡:眼看快要完了。
憐:憐愛,痛惜。
誠知:確實知道。
賞析
這首詩主要寫妻子死后的“百事哀”。詩人寫了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哀思的幾件事。人已仙逝,而遺物猶在。為了避免見物思人,便將妻子穿過的衣裳施舍出去;將妻子做過的針線活仍然原封不動地保存起來,不忍打開。詩人想用這種消極的辦法封存起對往事的記憶,而這種做法本身恰好證明他無法擺脫對妻子的思念。還有,每當看到妻子身邊的婢仆,也引起自己的哀思,因而對婢仆也平添一種哀憐的感情。白天事事觸景傷情,夜晚夢魂飛越冥界相尋。夢中送錢,似乎荒唐,卻是一片感人的癡情。苦了一輩子的妻子去世了,如今生活在富貴中的丈夫不忘舊日恩愛,除了“營奠復營齋”以外,已經不能為妻子做些什么了。于是積想成夢,出現送錢給妻子的夢境。
創作背景
這三首詩約作于公元811年(元和六年),時元稹在監察御史分務東臺任上;一說這組詩作于公元822年(長慶二年)。這是元稹為懷念去世的原配妻子而作的。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稱“元白”。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或唐代宗大歷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字微之,別字威明,唐洛陽人(今河南洛陽)。父元寬,母鄭氏。為北魏宗室鮮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之十四世孫。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樂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稱“元白”。? 720篇詩文 ? 140條名句
猜您喜歡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歐陽修《畫眉鳥》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李璟《攤破浣溪沙·菡萏香銷翠葉殘》
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陸游《病起書懷》
聲喧亂石中,色靜深松里。——王維《青溪 / 過青溪水作》
天下從事者,不可以無法儀。無法儀而其事能成者,無有。——《墨子·04章 法儀》
文章無定格,立一格而後為文,其文不足言矣。——《日知錄·卷十六》
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杜耒《寒夜》
杯已到口,還會失手。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陰符經·下篇》
澹月梨花,借夢來、花邊廊廡。——史達祖《解佩令·人行花塢》
輕衫未攬,猶將淚點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