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到來的西歷9月28日是一個非同尋常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誕辰。近些年來,許多人士和組織都在呼吁將9月28日改為教師節(jié)。在2004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執(zhí)事委員年會上,一位大使提到如何尊重教師的問題,有人建議可以比照哲學日的辦法,由教科文組織主動要求在世界各地定期舉行尊師活動。杜維明先生以主講人的身份發(fā)言:孔子在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巨大貢獻主要在教育方面,如果要設立一個教師節(jié),應考慮孔子的誕辰?,F(xiàn)在除了大陸以外,文化中國各地都把9月28日當做教師節(jié),連美國眾議院也在2009年2月29日通過決議,紀念孔子誕辰2560周年,認同孔子的貢獻。我們不反對為了配合開學的行政考慮規(guī)定9月10日為教師節(jié)。但我們覺得把9月28日當作“尊師日”意涵更廣泛、更深刻。毫無疑問,孔子是一位教師,一生培養(yǎng)弟子無數(shù)。但他不是職業(yè)化意義的教師,他的教育是人文化成,是人格(身心靈神)整體的修煉,目的在引導人的生命提升。所以,“尊師日”不只是“尊孔日”,而是通過對孔子的認識和體悟,以發(fā)揮尊師重道的普世價值。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1948年提出,有史以來對塑造人類文明影響最大的思想家有四位:蘇格拉底、孔子,釋迦牟尼和耶穌。其中兩位是宗教的創(chuàng)始者,蘇格拉底和孔子則是教育家。不同的是,蘇格拉底所代表的雅典城邦文明,其受教育的人群僅限于公民,占總人口不超過10%。只有孔子,才真正實現(xiàn)了完全的平民教育、平等教育。本來周代的教育是貴族式的教育,學在官府;孔子則把官學變?yōu)樗綄W,使各階層的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所謂“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束脩是簡單的禮物,不是入學的門檻,所代表的是對夫子的尊重,由此就可見孔子教育的普遍性??鬃舆€提出“有教無類”的思想,他的門生從事著各種工作,比如子路算是武人,冉有是季氏的管家,而子貢則是商人、使節(jié)。至于貧窮如簞食瓢飲的顏回、隱逸如欲逃汶上的閔子騫、身陷囹圄的公冶長,都是夫子的得意弟子。因此,相比其他三位,孔子更能體現(xiàn)師道的全副內容。
不僅在教育模式上,孔子思想本身的開放與寬廣,也是對師道、對文教的精確的詮釋。韓愈《師說》曰:“師者,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也?!笨鬃幼鳛槿f世師表,留給后人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即由內及外的人文化成之道。第一,從內在性來說,孔子的思想極具創(chuàng)造性,是一種內發(fā)的動力。他自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然而“述”中具有強大的創(chuàng)造力。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在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中汲取靈感,以圖維新。這種繼承中的創(chuàng)造更具有挑戰(zhàn)性,其困難也更大。其中最具有創(chuàng)意的是他在對仁與禮張力的思考中,提出了“為己之學”?!肮胖畬W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論語·憲問》),為己之學認為我們學習的目標是成就自己的人格,是一種自我的修養(yǎng)。充分自我實現(xiàn)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人性本善??鬃与m然沒有直接說性善,然而“人之生也直”(《論語·雍也》)即包含了性善的意思?!拔矣?,斯仁至矣”也是肯定每個人自身就具有成就君子人格的內在資源。我們今天的“仁”字,左邊是人,右邊是二,所以許慎解釋為“從人二”,于是仁似乎僅僅具有人際關系的意義。但郭店楚簡中的“仁”字寫法,上面是“身”字,下面是“心”字,這就說明先秦儒家認為仁主要是一種內在的德性,與自己的身心有關。當然,這種為己之學不是個人主義,而是強調個人在成就自身中的主體性意義。但每一個人都是關系網絡的中心點。主體性和社會性是想輔相成的。
第二,從社會性來說,主體性本身就意味著一種擔當和責任,所以孔子有著強烈的政治擔當感?!拔嶝M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論語·陽貨》),他不是遁世主義者,也不是末世主義者,而是對人類懷著極大的熱情與信心:“鳥獸不可與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與而誰與”(《論語·微子》)。而且,他的人文關懷不僅僅限于當時的華夏,因為那時出現(xiàn)的“天下”概念已遠遠超出中原地區(qū)的范圍。孔子曾經想去九夷居住,那是被人們認為極其落后的地方,他卻說“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可見,夷狄在孔子那里不僅僅是種族的概念,而且更多地具有文化的意義。人們常舉“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來說明孔子的民族歧視,這是極大的誤解,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應當是:“夷狄尚且有君主,哪像我們華夏君不君臣不臣的呢!”另外,有人批評,認同社會等級的儒家文化使得中國沒有開發(fā)出市民社會;不過愛德華·希爾斯,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教授,曾明確指出,孔子是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倡導者。英文的“civil”,其含義有三:一是文明而不是野蠻;二是文而不是武;三是民間而不是官方。這三個含義都包含于孔子的文教之中,而且希爾斯教授認為,孔子這一價值取向實是人類文明史中的首創(chuàng)。
第三,從歷史傳承上來說,孔子雖然有入世的愿望,但同時有強烈的批判意識,從而面向未來,致力于整個人類文明的傳承。孔子刪《詩》、《書》、訂禮樂,損益三代,整理以往的文化,正是表達了對現(xiàn)實的不滿;堯、舜、禹三代的理想也是為改正當下的現(xiàn)實。正因為禮壞樂崩,他才力圖恢復周代的雅樂,使人能夠受美、善之溉澤滋潤,成就自我,乃有“吾自衛(wèi)反魯,然后樂正,《雅》、《頌》各得其所”(《論語·子罕》)之說。可惜的是,當時的社會、國君并不能接受他的學說??鬃硬⒉灰源藶橐猓驗樗哒斑h矚,既竭力轉化現(xiàn)世,也把目光投向未來。而且由他發(fā)起、經由孟子宣揚的士的人格和“以德抗位”精神,也深刻影響了后世。比如《春秋》,孟子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孟子·滕文公下》),可知這寄托了孔子對現(xiàn)實的批判以及對于未來的期望。
最后,從根源來說,孔子不僅體認到內在的“仁”,還體認到的超越的“天命”。這是創(chuàng)造性的飛躍,是人作為宇宙大化的“共同創(chuàng)造者”(co-creator)參與了天地萬物的創(chuàng)生過程。孔子從天道出發(fā),來面對社會人生的種種問題,這就是根源的正道,是儒家的信念。面對匡人的圍困,他說“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面對桓魋的暗算,他說“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論語·述而》)。以“斯文”自任是來自于對“天命”的信心,而這種對超越的“天命”的理解,反過來又是對內在的“仁”的體察。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可以說是發(fā)揮了這一思想。
由上面幾點,可以看到孔子不僅如韓愈所說是以教師自況來“傳道授業(yè)解惑”的,而且他對自己的期許是好學,以“活到老學到老”的固執(zhí)體現(xiàn)了教學相長的精神??鬃拥乃枷胧情_放的、寬廣的,即使孔子沒有直接教育我們,我們也可以從他那里得到很多啟發(fā)。這正是“尊師日”的內涵:我們不僅尊敬學校里教過自己的老師,也尊敬每一位對自己的知識有所擴展、智慧有所提升的人,像父母、長者、古人、朋友或當代的大師大德。由此,對于“尊師日”的形式,也有兩個方面需要注意。第一,“尊師”的對象并不僅僅局限在學校里的老師。“圣人無常師”,在我們的生活中,一定有許多影響過我們的人,他們或給我們以德行的模范,或給我們以精神的啟迪,這些人都是我們的老師,應當作為老師而受到尊重。以孔子作為師道的代表,并不是只看重儒家,對于佛教的大德、道家的真人,興都教的圣哲,猶太教的長老,基督教的神父,伊斯蘭的導師等等,只要給我們新生命,為我們創(chuàng)造人生的意義,就應當受到我們的尊敬和愛戴。第二,“尊師日”的形式也是不拘一格的,不必刻意規(guī)定什么敬師模式,完全由個人或群體自由決定。關鍵是尊師重道的心意,以及師友互相激勵的良性循環(huán),達到這種整體的氛圍與規(guī)范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可以說,孔子以其光輝的德行與影響,獲得了世界范圍內人們的尊重。有鑒于此,我們倡議在9月28日設立“尊師日”,希望通過我們的共同努力,使“尊師日”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成為文化中國、儒教文化圈乃至全球各地的一個有深刻意義的節(jié)日。
(本倡議書由魯鵬一和谷繼明根據(jù)杜維明先生口述整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