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絕大部分競賽黨都會有這樣的體驗,自己認真聽講,好好復習,結(jié)果憋了半天怎么也做出不來的題,被班里的大神不費吹灰之力地解出來了,甚至能寫出好幾種解法,關鍵人家還沒怎么聽課。。。
家長們和親戚聊天是也總是互相說:“我們家/你們家孩子挺聰明的,就是沒好好學。”真的如此嗎?有的家長心里知道孩子幾斤幾兩,這么說是給自己/給對方留個面子;可有的家長說多了,說的自己都信了,真把自己的孩子當天才,這樣可就不好了。
承認吧,學生間的天賦差距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世界上沒幾個天才,真正的天才“不好好學”也照樣厲害,我們大多數(shù)人,都只是個普通人而已。
聰明的基本釋義是天資高、記憶和理解力強。在判斷一個人是否聰明時,我們經(jīng)常弄混三個概念,智力、智商和能力。
智力,在心理學界沒有統(tǒng)一的定義,我國多數(shù)心理學家認為是智力是個體順利完成某種活動所需的各種認知能力的有機結(jié)合,主要受到遺傳的影響。
智商(IQ)是通過一系列智力測量得出的結(jié)果,并僅可用來代表智力的一部分,智商超高的人僅為少數(shù)。
能力是指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xiàn)出來的綜合素質(zhì),很大程度受到后天因素的印象。
美國心理學家理查德·赫恩斯坦和美國企業(yè)研究所著名學者查爾斯·默里認為智商是天生的,并且高智商和低智商在人口中的分布,長期以來基本是固定的。
也就是說,無論是過去還是現(xiàn)在,高智商的人數(shù)永遠只是少數(shù)。
此外,大量的研究表明人們的智力水平呈正態(tài)分布(又稱鐘形分布)。
第二張圖顯示絕大多數(shù)人的智商在90-110之間,屬于中等聰明程度,而智商130以上的超常兒童和智商140以上的天才兒童僅為少數(shù)。
絕大多數(shù)孩子是普通人,天才只是少數(shù)。家長必須承認這一客觀事實,不能盲目認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或者能夠培養(yǎng)成天才。
天才是天生的,不是后天培養(yǎng)出來的。
這一點在強手如林的學科競賽中最能體現(xiàn)出來。凡是真正的競賽大神,無一不是天才型的選手,高中課本的內(nèi)容,他們隨便看看就能會,競賽的內(nèi)容,他們嫌老師講的慢,自己看看書,做做題又都會了,直到一路進到國決,進到國家集訓隊,他們才感受到壓力,在一群天才間奮力脫穎而出。
中國數(shù)競史上那些最有名的天才,韋東奕、聶子佩、柳智宇、付云皓、牟曉生、陳麟等等,他們無一不是在聯(lián)賽中砍瓜切菜,早早就展現(xiàn)了驚人的天賦,在集訓隊里才激發(fā)出自己真正的潛力,光芒萬丈。
真聰明,還是家長嘴里的聰明,其實一眼就能看出來。
美國斯坦福教授卡羅爾·德韋克提出發(fā)現(xiàn)了著名的“成長型思維”與“固定型思維”,并認為這在幼年時就有體現(xiàn)。
擁有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一個人的性格、智力或者創(chuàng)造力都是天生的,成功與天生的智力相關,這類人追求的目標是努力獲取成功或避免失敗,并且一旦失敗便會自怨自艾,一蹶不振。
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樂于接受挑戰(zhàn),遭受挫折不會怨天尤人,反而將失敗作為跳板,積極地去擴展自己的能力。
卡羅爾·德韋克于1998年和她的同事做了實驗:將128名10到11歲的孩子分為兩組。在第一階段,兩組孩子均解答數(shù)學問題,解答完畢后,一組的學生被夸獎“聰明”,另一組的孩子被夸贊“努力”。在第二階段,這些孩子拿到的是更難一些的問題。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在第一階段被夸“很努力”的這些孩子在第二階段更能堅持,并且愿意嘗試不同的辦法,即便他們到最后沒有找到問題的解決辦法。
這是成長型思維的體現(xiàn)。
而被夸“很聰明”的孩子在面對失敗時則容易焦躁不安,并且他們不愿做能夠暴露他們?nèi)秉c的事情。這是固定型思維的體現(xiàn)。
卡羅爾·德韋克在另一項長達10年的實驗中進一步得出:“鼓勵,即夸獎孩子努力用功,會給孩子一個可以自己掌控的感覺。表揚,即夸獎孩子聰明,就等于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樣,當他們面對失敗時,往往束手無策。”
夸獎“聰明”既有害于孩子的認知,又不利于家長客觀了解自己的孩子。
當被夸獎很聰明時,孩子會逐漸沉迷于“聰明”這件事情里,害怕遇見新的挑戰(zhàn),因為挑戰(zhàn)多數(shù)會證明自己不聰明,以至于許多孩子不愿意去學習新的東西。
家長也會一定程度的麻痹自己,認為自己的孩子足夠聰明,智力足夠高,只要努力一點,就可以達到優(yōu)秀學生一樣的程度;有的家長甚至會忽略普通人的教育規(guī)律,讓孩子接受超前教育,以達到天才的表象。
認清事實吧,你的孩子不是天之驕子,他就是個普通人,這一點也不丟人。
別再盲目的說他多聰明了,多夸夸他真努力!
當然,夸贊孩子努力也有技巧:
首先,夸贊孩子已經(jīng)有的努力,肯定孩子之前的努力付出;
隨后,幫助孩子去反思剛才的努力過程存在的問題,鼓勵他們繼續(xù)思考以“找新的解決方法”;最后,補充“結(jié)果不是最重要的,參與更重要”,強調(diào)參與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對孩子來說,認清自己最重要,尤其是我們學競賽的同學。競賽場上可能是最考驗學生天賦的地方,會就是會,學不會就是學不會,這沒什么丟人的。
如果人人只要努力就能學好競賽,那競賽還有什么區(qū)分度,清北還會這么偏愛競賽黨嗎?
我們不是鼓動大家放棄競賽,而是讓大家認清自己的水平,有省隊實力的就去努力沖,覺得自己不行就拼一拼省一,省一水平都不夠的,就撈個省二省三,完全學不會,那就別逼著自己學了。
競賽終究是少數(shù)人的游戲,發(fā)揮出自己的全部潛力,點到為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