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風熱郁阻 治法:清熱疏風,解毒散結。 處方:生地30克,丹皮10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桂枝10克,羌活10克,赤芍10克,蟬蛻1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烏梢蛇10克,蜈蚣6克,生甘草10克,白鮮皮10克。 加減:苔膩加川萆薢、茯苓;癢甚加地膚子、全蝎;夜寐不安加生龍齒;食欲不振加焦三仙。 用法:全蝎、蜈蚣研細末沖服,余藥水煎,每日1劑,水煎2次,2次湯汁合并后分早晚2次服。藥渣加水再煎汁,外洗患部。 常用成方:消風散。 (2)血熱風盛 治法:清熱涼血搜風。 處方:生地30克,赤芍10克,丹皮10克,金銀花12克,連翹10克,生石膏15克,丹參12克,蟬蛻10克,白鮮皮15克,防風10克,僵蠶10克,全蝎3克,蛤粉6克,紫草15克。 加減:熱重加黃柏、梔子;心煩不寐加川黃連、磁石、珍珠母;便秘加生大黃;濕重加生薏苡仁、赤茯苓;癢劇加干蟾皮、生龍齒。 常用成方:清營湯。 (3)血虛風燥 治法:養血潤燥,搜風止癢。 處方:生熟地各10克,制首烏15克,炒當歸10克,玄參15克,丹皮10克,白蒺藜10克,紅花10克,僵蠶10克,磁石30克,珍珠母30克,夜交藤15克,代赭石15克,炙甘草6克,蟬衣6克。 加減:氣虛加黃芪;癢甚加秦艽;血熱加生玳瑁;便干加火麻仁、瓜蔞仁。 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 常用成方:四物湯加減。 顧伯華醫案: 鄭××,男,64歲。初診:1972年6月10日。患者頸部瘙癢,皮膚增厚,時輕時劇,已有7年。近1年來發展到軀干四肢,瘙癢不堪,夜難成眠,心煩易怒,便干溲少。 檢查:頸部兩側皮膚肥厚,色素減退,間有色素沉著斑,四周散在有光亮的扁平堅實丘疹,胸背及兩大腿內側也有類似皮損,滿布血痂、抓痕,大片潮紅。腘窩及肘內少量滲液。舌紅,苔薄,根膩,脈髀弦滑。證屬年老營血已虛,生風生燥,皮膚失養,夾有濕熱。擬涼血清利濕熱治其標。 處方:鮮生地30克,赤芍9克,玄參12克,雞血藤12克,茵陳12克,蒲公英30克,苦參片12克,制大黃9克,土茯苓30克。 外用:1%薄荷三黃洗劑。 二診(6月7日):藥后瘙癢顯著減輕,大便每日2行,潮紅已退,夜眠安定。但皮膚干燥,乃濕熱之邪漸去,血虛成燥突出。擬養血祛風潤燥治其本。 處方:大生地12克,當歸9克,赤白芍各6克,制首烏12克,小胡麻9克,苦參片12克,炙地龍9克,肥玉9克,珍珠母30克(先煎),生甘草3克。 外用:白柘膏。 三診(7月8日):抓痕、血痂全部消失,皮膚肥厚也稍軟變平,胃納二便正常。證屬慢性,以片劑代藥湯。 處方:當歸片,5片,每日3次。烏梢蛇片,5片,每日3次。 2個月后痊愈。 按:本病皮損狀如牛領之皮,厚且堅,所以中醫稱為“牛皮癬”;且好發于頸部,衣領摩擦,瘙癢更劇,病情加重,故又名“攝領瘡”。顧老認為,多局限一處或數處,一般不必服藥;但播散性者,全身皆有皮損,應服養血祛風潤燥清利濕熱之劑,可獲速效。若因情緒波動而癥狀加劇的,可適當加平肝潛鎮安神的珍珠母、生牡蠣、五味子、夜交藤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