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八聲甘粥
轉載授權(文末留言,或添加微信:mzy2117)
上午去上海陸家嘴商務會談、傍晚到杭州西湖看夕陽、夜里回到嘉興的家里休息、第二天再去南京吃個午飯。
你問我:短短一兩天跨省跑這么多地方,你不覺得累和麻煩嗎?
回答會是,我一直在長三角啊,總體感覺沒什么差異,就跟以前在上海坐地鐵上下班差不多,只不過路上時間稍微久了點。
這樣的場景,未來,也許真的會成為長三角區域的生活常態。
有人說,長三角嘛,我知道,初中地理課本就學過,到現在不也還是這樣!
但是這次的一體化發展,也許會超出我們的想象。
被打破的區域界限
古時候,居民無法離開自己所生長的地方,出遠門必須有路引,還要經歷車馬勞頓的長久趕路。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和交通工具運輸效率的不斷迭代,物理世界已經無法成為區域分隔的界限,行政劃分和區域性信息歸集,成為如今行政區域的主要劃分方式。
從長三角一體化戰略來看,此次的一體化融合將從行政和交通兩個主線切入。
想要做到一體化發展,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就是三省一市的行政劃分使得行政規劃、稅收、優惠政策、責任主體等各個方面都是割裂的。
若要在這樣的情況下進行全面融合,短時間內難度較高,不過我們依然可以從近期的政策中,嗅出一些積極的信號。
消息稱,長三角選取了一個一體化示范區,包括上海的青浦區、浙江的嘉善縣、江蘇省蘇州的吳江區,地處在上海、江蘇、浙江交界處。
4月,青嘉吳三地的稅收機構和司法機構分別舉行了一體化的探討會議,這意味著示范區的稅收、司法有望形成“一體化”。
小八猜測,一切都只是剛剛開始,在示范區內,行政一體化統籌后續可能會有更加深入的交融。
據悉,在5月22日召開的2019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長三角地區政務服務“一網通辦”開通運行。首批51個政務服務事項在長三角地區14個城市實現長三角“一網通辦”。
雖然整個三角區距離行政統籌,還有很長的距離要走,但青嘉吳示范區全國首創的稅收分成和司法檢察一體化告訴我們:行政制度的融合、創新、一體化已經在進行區域分界線處開啟試點。
而對大多數人來說,交通上的一體化顯得更為直觀,區域發展,交通先行。
上海、杭州、寧波、溫州、合肥、南京、蘇州7座城市軌道交通,在5月22日起,實現7城軌道交通二維碼手機掃碼過閘“一碼通行”,這意味著,江浙滬皖已經不再只是包郵區的代名號,而是成為國內首個實現地鐵刷碼互聯互通的城市群。
美國東北海岸城市群
一個世界級城市群的發展離不開幾個必需的要素,其中就包括城市密度要高、較大的人口基數,較高的城鎮化率以及有一定的資本聚集度。
世界的六大城市群中,以紐約為中心的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和以東京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對當前長三角城市群的發展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一個世界級的大型城市群一般都是由多個大型都市圈組成的,美國東北海岸城市群中,包含紐約、波士頓、費城、巴爾的摩和華盛頓5座大城市,以及40個10萬人口以上的中小城市。在這個區域中,人口達到6500萬,占美國總人口的20%,城市化水平達到75%以上。
紐約、波士頓、費城、巴爾的摩以及華盛頓在角色定位和產業特色上各有不同,紐約和華盛頓一個商業金融中心一個政治中心的定位不多說。
波士頓是世界上大學最多的城市,并發展出以教育為特色基礎產業,逐步引領世界的創新創業趨勢。費城是美國東海岸重要的鋼鐵、造船基地以及煉油中心,巴爾的摩曾經是一個以鋼鐵加工和汽車制造為主的工業城市,如今也經歷了產業轉型,科技產業迅速發展。
而長三角地區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城市化最密集的地區,包括45個城市,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6.66%,常住人口占全國的16%,GDP占全國的23.49%。
目前,長三角地區已擁有上海、蘇州、杭州、南京、無錫、寧波6個萬億GDP城市,以及上海、南京、合肥、杭州四個區域行政中心。
相比于美國縱向的沿海城市分布,長三角的區域以上海為頭部起點呈散射狀向內陸延伸。
上海作為我國的金融資本中心,對蘇浙皖的特色產業發展發揮強大的力量紐帶作用。
蘇州的特色工業、杭州的互聯網產業聚集等特色已經初步顯示:長三角區域內,產業也已經開始有地區聚集的趨勢。
優勢協同,產業集群
超大型城市的發展一般會在面積上不斷地擴張,并逐步與周邊的衛星城相連接,城市與城市的界限變得越發模糊,從而形成超大型且密切連接的城市帶。
與之伴隨的是單邊的人口流入。隨著區域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逐步形成超大型人口聚居區,東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但是對于長三角,我有一個比較不同的預期: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的發展,如果長三角可以在行政上完全統籌發展,就像現在青嘉吳示范區的趨勢一樣。上海、杭州等中心城市對人口的虹吸效應可能會減緩。
完全的行政統籌,將會使這一區域的企業感受不到地域性差異,完全行政統籌還能更好地同時發揮“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的力量,形成更為合理的產業集群化發展。
這樣一來,除了一些個別行業,區域內的地域優勢被平均化,人口流入特定城市的動機逐步減弱,轉而變為進入在長三角區域內即可。
超大型城市所面臨的交通、房價等難題可以得到舒緩,周邊城市在資源匹配下迎來人口流入和產業轉移得以發展,城市宜居度也會比超大型城市更高。
再匹配以高度發展的區域內城際交通,上午去上海陸家嘴商務會談、傍晚到杭州西湖看夕陽、夜里回到嘉興的家里休息、第二天再去南京吃個午飯,可能就會真的實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