覺察是對周圍的警覺度,與注意力有關系。從神經科學的角度,注意力可以分為特異性和非特異性。
特異性的意思是你聽到什么聲音、看到什么圖像、聞到味道、皮膚接觸到什么,他都是通過視、聽、嗅、觸神經纖維產生特異性感覺,這是特異性上行投射系統。
了解覺察,大概有幾個意識方面,一個就是特異性上行激活系統,他是把我們特異性感覺刺激傳到我們大腦的一個特異性途徑。
特異性的刺激產生特異性信號導致你大腦的皮質形成特異性反應—視聽嗅觸。但是這樣是不夠的,我們要有個基本的醒覺,什么維持我們基本醒覺,非上行特異投射系統。
這是大腦的側切圖,上面是大腦皮質,底下是中腦、橋腦、延髓,延髓下面是脊髓。特異性上行投射系統所有的刺激都是來自于下面,然后分別分為視覺,聽覺,觸覺嗅覺。
這些不同的刺激分別在大腦的不同的地方產生,放到大腦不同的皮質。枕葉管視覺,顳葉管聽覺,頂葉管觸覺,它來自于不同的地方,這就是特異性的。特異性的刺激產生特異性的信號導致特異性反應。
非特異上行投射系統有很多纖維,投射到大腦的各個區域。比如說我們在走路,坐在教室里的時候,走路時可以瞟到旁邊的行人,我們在家里面可以聽到外面馬路上汽車的聲音,但不影響我們正常的生活。如果你要是變特別的警覺,就活不下去了,你必須要濾掉一些,只是當做一個基本背景。
不過這樣的基本醒覺,你要通過練習,可以變得異常的敏銳。比如考間諜的,讓考生到五樓辦公室去參加考試。然后他上去后,考官就會問在三樓的時候你的右手邊的第二個辦公室的桌子上放什么東西;或者是到四樓的時候,你看見有什么人從你面前走過,她穿的什么;或者上二樓的時候你看見第三個臺階右側下方有一個什么東西在那。
考的這些東西的話,都是你平時像開車子在交通的這種狀況下有行人、有紅綠燈、有街道、有各種各樣的景致,但不一定記得住。如果通過覺察練習,可能記住的東西要比別人記得多得多。
以前,這樣的一些東西都作為非特異性上行投射系統,被過濾掉了。但是沒有它也不行,沒有它會產生意識上的一些問題。特異性上行投射系統導致我們對周圍特異性的感知。非上行特異性投射系統導致我們的警覺。警覺可以使我們處于一個覺察的狀態。
?注意力
第二個要講跟覺察有關系的概念是注意力。剛剛講的是醒覺,有醒覺以后開始有注意力。最早嬰兒出生的時候有向內注意力。
為什么嬰兒是向內注意力,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他出生以后周圍的環境對他來說太可怕,他在母體里面安安靜靜的溫溫暖暖的,不需要自己動口動手,他呆在一個非常寧靜的安全的一個環境,可是出生以后外面的溫度的改變,自己要呼吸,一大堆的噪聲啦。因此嬰兒就做了一個心理上的一個防御,回避,否認外界的環境的威脅,否認外界環境的存在,他把自己完全和外界隔離起來,這是第一個原因。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他出生以后,他就不像胎兒一樣,飯來張口,他出生以后,他必須自己吃自己呼吸,即便是流質的牛奶胃要吸收。如果要是牛奶或者酸奶的話,他感覺味道還可以,他就有一個收縮的動作。如果說奶給的太少,或者是他自己有過敏反應,收縮的動作就變成一個痙攣的動作,會產生腹痛。
腹痛是嬰兒一個非常常見的癥狀。原因就是因為他要吸收營養的時候,他的胃腸道第一次吸收營養,腸道黏膜很多還沒打開,開始吸收外來物的時候是非常不舒服的。不是所有的腸粘膜對外來物都是歡迎的,至少第一次他不熟悉的時候,比如你嘗一個蚯蚓、蜈蚣,一個你自己沒有吃過的東西試試,首先你的心理上是抗拒。對于第一次的運作沒有底,所以經常的感覺就是一個腹痛。
消化道系統的一種感受是新生兒的最主要的一個感受,不吃就餓,吃了就有反應,疼。這不舒服那不舒服,腹瀉拉稀呀,所以軀體的強烈的感受導致向內的注意力。那么等到嬰兒過了幾個月,胃腸道適應了,他知道了一定的規律,媽媽會陪在她身邊,定時會有人來喂養它,還定時有人跟他親昵,它的內部環境逐漸就消停。
他大概是在1到2個月的時候注意力開始向外。隨著年齡的增長,如果他的身體足夠好,那么它的向外的注意力就會超過向內的注意力。那在承認的狀態下,向內的注意力,特別在我們當今的聲色犬馬的世界,向外的注意力遠遠多于向內的注意力。
我們通過覺察的訓練,訓練向外和向內的注意力,分配調整你的向內向外的注意力。在我們當今的世界里面有很多的人通過禪修,通過太極,通過做禪七,練向內的注意力。
我們的覺察分為三個區域,第一個區域是外部區域,外部區域就是所有的你的向外的感受,你看見的聽見的聞到,就是外部區域的一些覺察。
第二個區域是內部區域,你的內臟傳來的感受。感覺到你的肝顫、心慌、便秘。由于你的內臟產生的一些感受。還不僅僅是內臟傳來的感受,還包括情緒。
內部區域一共有三個感受,第一個是內臟感受,第二個是情緒,第三個是此時此刻你的欲望。三個感受合起來的表達是:此時此刻,我聽到我的胃部發出咕咕的叫聲,我感到自己有點餓了,我現在有點著急。這是三個連起來一起說。這三個全部是屬于內部區域的。
第三個區域就是中間區域,中間區域是大家最熟悉的。中間區域就是你的記憶力想象判斷,還有你的各種各樣的思維。此時此刻我在想昨天到什么地方去過,這是記憶。此時此刻我在想我明天要干什么,這是計劃。此時此刻我在想如果我有了1000萬,我會做什么呢,這是想象。此時此刻我在想前天做的一個病人明天會不會來找我呢,這是回憶加判斷。此時此刻,我在想今天看到一個女孩,她是一個可愛的人嗎?是一個判斷。
通過練習,第一可以提高你們的覺察。第二能夠在這樣一個描述中進行不同區域的區分。在治療過程中的話,有的人覺察是不夠的,有了這樣一個工具以后你就知道他這句話是哪方面不夠。
比如說,我們大部分人都是非常理性的,所以它的中間區域會很好,但是它的外部區域他視而不見,聽而不聞。他的內部區域已經非常不舒服,他還強忍著去上班,他忽略他的身體。
有的時候,內部區域會非常的明顯,比如說一個人他有什么問題他她就是全部是疼痛,這兒不舒服,那兒不舒服,但是他就是不能表達。練習不僅能夠提高你的覺察,而且能夠根據覺察來進行工作。
格式塔的心理治療可以用所有的人群,它是心理治療中的不同流派之一,原則上可以用于所有的人群的治療。具體運用的時候會有所不一樣。比如創傷的人群可能從格式塔金字塔的底部開始,建立關系開始。對于有心理學頭腦你可以上升到第三、四層,從空椅開始。
中間區域是大家最熟悉的一個,記憶力、想象力、判斷力,你的一些幻想,凡是跟思維相關的都叫做中間區域。非特異性的覺察轉換為最新的覺察,不是在于你的覺察提高的時候他就可以轉化,有一部分的非特異性的是沒有必要轉換的。
因為所有的刺激,你要是轉換為覺察的話,那你叫驚弓之鳥,所有的創傷病人都有一個警覺度過高,所以他沒有必要轉換。提高你的覺察,不是讓你處于驚弓之鳥的狀態,而是在于能夠很敏銳的知道周圍發生了什么事,但是你并不需要作出反應。
有很多人不知道周圍發生了什么事,他的覺察力不夠。焦慮的來訪者無法專注去做一件事情,如果從覺察的角度來看的話,他的焦慮是一個外部區域的焦慮,比如說看見房間亂就特別煩,看到很多書沒看就特別煩,這是一個外部焦慮。
但是,這種人的焦慮他是沒有去內部的覺察。所以,當它外部信號太多的時候產生焦慮,就轉移他的區域,把他變成內部區域。比如說一個人,他說我網上看到好多車禍,我看到別人穿的衣服我就這么煩,我看到廣場上跳廣場舞我也很煩。他的外部區域讓他產生焦慮。
一般來說,我們的中間區域使用會比較多一點,內部區域的話,如果你不是特別敏感,內部區域就用的少一些。通過我們做覺察練習和在治療中的話,你會把他的內部區域的覺察提高,這時它的外部區域,它會自動的降低一點。
如果他的問題焦慮是因為外部區域過高引起的,那么覺察度提高以后,外部區域的覺察降低,他的焦慮就會減少。這就是禪修的結果。有很多人禪修后,她覺得自己能真正感受自己內心的平靜,她對外部的注意力沒有那么大了。
施大大問答時間
內科病房中很多焦慮的病人表現為內臟的不適。是不是內部區域感覺過敏了?
說的很好,就在醫院系統里面,我們有一個診斷叫軀體形式障礙。就是軀體過多的感受,但是你檢查時又沒有器質性的病變,那么這種癥狀反復慢性的發作超過三個月以上。軀體形式障礙的的表現就是內部區域過于敏感,就是內部覺察太多,他就沒辦法表達。比如說他的中間區域,由于他有很多對父母親的憤怒都沒辦法表達,我恨你呀,我討厭你,我嫉妒了,沒法表達就用內部區域的臟器來表達出來。這就是心身醫學的來源,心身醫學中每個不同的臟器都有不同的表達,比如說,心臟的不舒服,特別是表達對父親的憤怒。
腫瘤的病人的覺察力如何去引導?
首先來說所有器質型疾病,內部區域的覺察就會明顯的提高。跟病人在一起的話了,它的內部區域明顯提高,因為疼痛、軀體不適、疾病的刺激,它的內部一下就變醒覺。那么這時他的中間區域覺察力降低,形成一個偏執的判斷。內部區域的覺察,有一個治療原則是通過某種方式降低某部分的內部區域的覺察。比如,疼痛。你降低它的內部區域的感受性就可以可以治療疼痛;第二個就是你可以改變它的內部區域的這種感覺,好的區域的感覺可以把它通過催眠的引導他們去不好的區域的感覺,催眠中腫瘤的意象的是一個黑色的,是一個帶有吞噬性的,那么好的部分的常常是帶有比較溫和的,或者是紅色、藍色比較安靜的部分。這在催眠中是有效的。希望大家明天早上起來時候記住這個練習,在白天的時候再做一次。Q
施琪嘉
醫學博士,
中國首批國家注冊心理督導師。
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同濟醫學院武漢市心理醫院常務副院長,
湖北省心理衛生協會理事長,
徳中心理研究院主席、
中國精神分析專委會副主任委員,
武漢精神衛生研究所所長。
主要研究方向
進食障礙,心理創傷(PTSD),
神經心理(神經語言學),
精神分析與夢的機制,重癥人格障礙、
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療以及心理治療的住院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