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親密關系中的自戀需要
筆者參考相關的理論研究和探討,通過觀察和調查婚戀過程中親密關系的發展變化過程,提出了五個相互影響的發展階段:朦朧期、蜜月期、分化沖突期、磨合期、穩定發展期。以下筆者將結合四種自戀需要進行詳細闡述。
Ⅰ、朦朧期:一對男女的相遇相識,無論是一見鐘情的,還是日久生情的,或是快速相親的,在明確戀愛關系前,一定會有一段彼此吸引或莫名喜歡或曖昧不清或愛心萌動的狀態。這個階段的情感,因為朦朧而不確定,因為不確定而撲朔迷離,因為撲朔迷離而倍顯浪漫。這時的男女好像懷揣著兔子,面露羞澀地對彼此充滿好奇和猜測。
從自體心理學角度來看,朦朧期的男女是理想化需要和鏡映需要獲得滿足的親密關系狀態。原本獨立而不相交的個體,或者是一方對另一方產生好感,或者雙方在彼此身上產生一種欣賞、認可和崇拜之感,成為對方理想化的客體,自己也獲得一種強烈的勝任感,從而彼此吸引而靠近,開始產生交集。也可能是一方對另一方溫柔體貼或關愛有加,以使接受的一方感動萬分、以身相許。青年男女們可否知道,這其實是自己內心的鏡映需要被對方充分滿足而產生的對對方的接納和感動。這種鏡映也使自己有種被重視、被尊重、被認可的感覺,所以倍感自信。
值得注意到是,這個階段彼此其實并不十分了解,所以相互之間更充滿了希望和期待,有更大的想象和幻想的空間。幻想增進了浪漫,愛人們傾向于把戀愛對象理想化,弱化或忽略那些使他們停頓不前的信息。這個時期一般不會太長,如果彼此的吸引使他們繼續完成理想化和鏡映,隨著時間推移就可能明確戀愛關系,進入蜜月期;如果隨著進一步交往,彼此的了解和差異使理想化破滅或鏡映不足,戀情就可能還沒有開始就結束了。
Ⅱ、蜜月期:男女雙方明確了戀愛關系后,就進入充滿熱情、興奮和活力的蜜月期。這時的戀人盡可能地表現著自己的美好形象,而努力掩飾不足,他/她們眼中的戀人幾乎是完美無缺的,幾乎就是自己夢中的白馬王子或白雪公主。他/她們已經不用羞澀地猜測彼此了,而是可以開放地互訴鐘情,并甜蜜地享受其中。他/她們會盡可能地利用一切時間呆在一起,可能有說不完的話,即使無言相對也有傳遞不盡的綿綿情意。
從自體心理學角度來看,蜜月期的男女是融合需要獲得滿足的親密關系狀態。隨著理想化需要和鏡映需要的繼續滿足,蜜月期男女雙方的關系越來越親密,逐漸開始融合,即進入相互認同,你我不分,邊界消失的階段。他們就好像是生活在天空彩云上的神仙眷侶,這個世界幾乎只有他們兩個人,對方好像就是自己全部的世界。這時的戀人充滿著嫉妒心和占有欲,好像自己就是對方的,對方就是自己的。
值得注意的是,就像嬰兒早期一樣,一定的融合是必要的,是有利于戀人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利于親密關系的建立的。但由于這時的兩個個體幾乎完全重疊成為一個共同體,而越來越沒有自己的空間,久而久之可能會有窒息的感覺。同時蜜月期的人會“把自己對完美伴侶的概念投射到對方身上。”(麥基卓,黃煥祥,2007),而隨著親密關系的深入和對彼此本質的全面了解,必然會由完美轉向失望。如果親密關系繼續發展,兩人的分化與沖突就成為必然。有的戀人可能在這個階段就步入了甜蜜的婚姻,但他們在或長或短的蜜月期后,也必不可少地會今天下一個分化沖突階段。
Ⅲ、分化沖突期:這個階段通常緊隨蜜月期之后,對每一對情侶來說,幾乎都是一個必然的發展階段,只是發生在時間長短不同的蜜月期之后。戀人之間的第一次爭吵,可能就預示著分化沖突期的開始。這時的戀人好像從風調雨順、心醉神迷的云間掉入了現實的人間。蜜月期“朦朧的認識和感官的娛樂讓雙方維持互相投射的形象”(麥基卓,黃煥祥,2007),但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和經驗,就會逐漸看到對方的本質和彼此的差異,完美伴侶的幻想會隨之逐漸消退,沖突也就隨之而來。
古人云“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融合走向兩一個極端就是分化。畢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個體,因相吸而產生交集,因重疊而需要分化,因分化而產生沖突。從自體心理學角度來看,這時就可能感受到理想化的破滅、鏡映需要的缺失等。這時的分化和沖突就好像蜜月階段遇到的挫折,挫折大小不同、應對方式的不同,就可能導致完全不同的兩種結果。如果能意識到這是親密關系中發展的必然階段,認識到這才是進入到更真實更本質的親密關系的開始,并由此正確對待彼此的差異和不同,由原來想當然地認為“你應該是這樣的,你應該這樣對我。”轉變為對彼此的理解、尊重和接納,這時的分化沖突就可能成為“恰好的挫折”,促進親密關系進入更重要的磨合期。另一種情況是,伴侶看到彼此的差異后,無法接受這種理想化的破滅,于是一方以溫和的方式催促對方改變,以符合自己理想化的需要;而對方也以大無畏的態度堅守自己的原貌。最后“隱微的善意暗示逐漸變成明星按的控制和沖突,隱約的提醒變成不斷的責罵,甜蜜的請求變成要求牢騷。”(麥基卓,黃煥祥,2007),似乎彼此都無法接受曾經那般溫柔體貼或大度寬容的人,如今變得如此不可理喻。這樣的沖突使伴侶雙方都大受傷害,可能從失望走向絕望,最后導致冷漠地維持現狀或分手和離婚。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需要用積極的觀點來看分化沖突期的意義所在。正是看到了差異、發生了沖突,才能幫助戀人開始從“全好全壞”的偏執狀態走進現實,看到每個人所真正具有的不同特性,才能開始走向薩提亞女士所說的:“相同使我們吸引,相異使我們成長。”所以親密關系中不必害怕沖突,重要的是如何正確面對沖突。
Ⅳ、磨合期:這是伴侶雙方認識到分化沖突的重要性之后,開始嘗試探索各種適合彼此的方法,以調整和建設親密關系的階段。這可能是一個長期的試錯過程。經歷了分化沖突期的風暴和挑戰,伴侶雙方會更加信任、誠實而富有責任感,更加堅定了走在一起的決心和努力,所以會用積極的態度開始各個方面的建設性嘗試。這是磨合期最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因為在磨合過程中,雙方會進入更深層的交流互動中,會更全面而真實地展現自己,在現實生活中就更容易會看到彼此的不同,甚至不經意間就戳到了對方的痛處或底線。這就是一個個真正了解自己需要和對方需要的契機,并以學習以彼此需要的愛的方式和愛的語言來滿足對方。如果方式對了,那就繼續發揚光大;如果錯了,那就繼續嘗試新的方法。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親密關系和個人同時成長的階段。
從自體心理學角度來看,這個階段是在兩人的同時努力下,積極滿足彼此的理想化需要、鏡映需要和融合需要的過程。比如女方認識到男方有理想化需要,就可以在他工作的努力進步后給予充分的肯定、鼓勵甚至崇拜;如果男方知道女方有鏡映和融合需要,就可以在她遇到煩惱的時候給予更多的溫柔愛護甚至身體愛撫,而不一定僅看重如何解決問題。也就是在這個過程中,彼此雙方開始尋找兩個個體之間既有交集又有獨立的最恰當的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都知道磨合的重要性,但伴侶如何進行有效而建設性地磨合,并在磨合中不斷成長而不是彼此傷害,這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主題。也有很多國內外學者找到了很多建設性方法,如美國心理學家查普曼博士編著的《愛的五種語言》一書,約翰?格雷博士的暢銷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黃維仁先生創辦的“親密關系之旅”工作坊等,都有很多值得學習之處。在此推薦給大家。
Ⅴ、穩定發展期:這個階段不是說親密關系固定不變的,而是趨向于平穩、重在發展的過程。經歷了有趣和有獲的磨合階段,親密關系日益增進,伴侶雙方日益了解,彼此達到一定的默契與和諧,個人也在關系的建設中獲得自我成長。這時的伴侶注重對自己、對對方、對家庭發自內心的承諾和維護,并能運用恰當的方法用心經營。而這時兩個人的創造性也是最強的,伴侶雙方可能在相互激發、相互鼓勵下產生很多創新和建樹。
從自體心理學角度來說,穩定發展期中的伴侶,在理想化需要、鏡映需要、密友需要、融合需要等方面都能彼此滿足,并處于一個恰當而平衡的狀態。伴侶之間既有屬于自我的空間,又找到了合適的交集部分,所以會在獨立和分享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就更容易在這個基礎上使親密關系螺旋性上升,穩定發展。
值得注意到是,穩定發展階段與婚姻與否、年齡大小沒有必然關系。有的伴侶可能結婚幾十年都在分化沖突和磨合期,卻遲遲不能迎來穩定發展狀態;也可能有的伴侶婚后沒幾年就在磨合中找到兩個個體彼此最恰當的位置,從而進入積極良性的發展狀態。
四、 結語
以上是筆者親密關系發生和發展的認識和理解,并嘗試著從自體心理學四種自戀需要的角度進行詮釋。筆者認為親密關系的這幾個發展階段并不是僵化而割裂的,而是相互影響、相互循環、隨時變化的。如有的親密關系可能沒有朦朧期就直接進入蜜月期,有的親密關系也許從朦朧期就直接進入分化沖突期,也有的親密關系可能在分化沖突期就結束了,只好再努力經營另一段新的親密關系,也有的親密關系或許永遠在磨合中。所以劃分這些階段、從自戀需要去解讀親密關系不是目的,重要是為了幫助我們每一位希望在親密關系中學習和成長的男性女性朋友們,了解自己、了解伴侶、了解你們的親密關系處于什么狀態和發生著怎么樣的變化,同時更好地理解在親密關系中自己的需要和對方的需要,從而更有效地進行愛的溝通,以早日實現在溫暖、安全、信任的愛的海洋中“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共度精彩人生。
參考文獻:
1、Kohut,《自體的分析》,1971(中文版臺灣心理出版社)
2、Kohut,《自體的重建》,1977(中文版臺灣心理出版社)
3、Kohut,《精神分析治愈之道》,1984(中文版臺灣心理出版社)
4、Marjorie Taggart White and Marcella Bakur Weiner,《自體心理學理論與實務》1986(2002中文版臺灣心理出版社)
5、Allen M.Siegel,《漢斯·柯赫與自體心理學》,1996(中文版臺灣心理出版社)
6、莎倫·布雷姆等,《親密關系》,人民郵電出版社,2005
7、麥基卓、黃煥祥,《懂得愛——在親密關系中成長》,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07
(完)
來源: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