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河穴】
部位:包括第十四椎下之六元、六滿、六道、華巢、環巢、河巢六穴(兩邊共十二穴)。【附圖】
解剖:(腎神經、六腑交叉神經)
主治;手臂痛、肩背痛。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注意:出黑血有效,出紅血無效。
說明及發揮:
※雙河穴亦為兩行,位置為自第十四椎旁開三寸起,每下一椎旁開三寸各一穴,計六穴,兩側合計十二穴,其位置分布與膀胱經符合,記為“十四旁三連六穴”。
【喉蛾九穴】
部位:在喉結及其上一寸與下一寸五分處,另加該三處各左右旁開一寸五分處,共九穴。
解剖:(肺神經)
主治:喉蛾、喉痛、甲狀腺炎、喉癢、痰塞喉管不出(呼吸困難,其狀如哮喘)。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放血。
注意:扎針時需將穴部皮肉捏起,以免扎傷筋及軟骨。
說明:喉蛾九穴因治喉蛾(白喉),并且有九穴而得名。
【胃毛七穴】
部位:從岐骨下緣陷凹處起,直下一寸一穴,共三穴。旁開一寸五分各兩穴(兩邊四穴)。【附圖】
解剖:(心胃交叉神經)
主治:羊毛痧、胃病、各種霍亂、心跳、胃出血。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治羊毛痧則需抽出毛絲。
說明及發揮:
※(注:據《董氏奇針灸發揮》,胃毛七穴部位之旁開“一寸五分”應為“二寸”方為正確)因此胃毛七穴之位置應系鳩尾、巨闕、上脘(以上三穴屬任脈)及兩旁之不容、承滿(屬胃經)內側各五分一穴,兩側計四穴,總共七穴,位于胃部附近,并以治胃病為主,故稱胃毛七穴。
【金五穴】
部位:在胸骨上端半月狀之下陷凹處為金肝穴,每下一節為一穴,其順序為金陰、金陽、金轉、金焦共五穴。【附圖】
解剖位置:(心神經、氣管神經。)
主治:肝霍亂、消化不良(胃脹)、肋痛、氣管不順、各種痧癥。
取穴:詳上述部位。
手術:用三棱針出血。
說明:金五穴之金肝穴即任脈之天突穴,其下之金陰、金陽、金轉、金焦四穴亦即任脈璇璣、華蓋、紫宮、玉堂等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