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對流層的第19篇文章
弗洛伊德
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認為人性和人類文明相對立。他所理解的人性就是人的本能,特別是性本能;文明或文化是人類社會生活本身。他認為文明發展的動力只能來自于對個人的本能的壓抑和升華,文明的創造力必然導致人類本能的壓抑。
主要觀點
1
認為人的心靈分為兩個方面:意識和無意識。意識聯結著個體與外部世界,無意識則容納了人類的種種本能的驅動和被壓抑的欲望,存在于無意識的東西時刻處于壓抑與反抗的張力之中,只能通過扭曲的方式被表達出來。
2
對人的精神世界做出了劃分: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與生俱來的,遵循快樂原則,想盡辦法滿足本能的需求。
自我是從本我之中生發出來的,是被外部世界直接影響并加以改造后的本我,并借助外部力量壓抑本我,遵循現實原則,常常表現為我們所說的理性和常識。
超我是在俄狄浦斯情結消解過程中出現的,是文化作用的結果,是內部世界與本我的代表。例如,道德禁令,社會法律,由罪與罰建立起的社會秩序。
注意
1、本我是與生俱來的,而自我是在個體與文化的聯系中產生的,這種聯系使超我浮出水面、說明我們的“天性”是被文化所“管制”的;“人性”并非天然存在,是在文化對天性加以“管制”中形成的。
2、人的心靈永遠是一個富含沖突的場所,最重要的沖突基本上發生于本我與自我之間。
3
關于夢。
1、夢的實質:本我所激發的欲望與自我對欲望的壓抑之間相互妥協的產物。
2、夢的運作:主要活動于兩個層面
?、賶舻囊饽睿o意識)
?、谕怙@的內容(醒來之后記得的那部分內容)
3、夢的解析:(四個步驟依次完成“將意念轉化為幻覺經驗”的過程)
凝縮:外顯的內容所占的分量遠比潛在的內容輕。其結果是,外顯的夢的內容之中的一個因素也許對應著潛在夢幻意念中的許多因素,卻只有一小部分潛在因素體現于外顯內容,若干具有共性的潛在因素被凝縮至“復合結構”。
移情:潛在因素被某種類似物所替代。(暗示)
象征:將夢幻意念轉換為某種淺顯易懂的表現形式。
次級修正:做夢者通過象征機制對夢的內容進行敘述的過程。做夢者常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對夢境制造意義,建立關聯。
4
俄狄浦斯情結。
索??死账埂抖淼移炙雇酢繁瘎?,俄狄浦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殺父娶母,得知真相后自眇雙目,去國離鄉。在男孩身上,俄狄浦斯情結是被閹割情結摧毀的,在女孩身上,先有閹割情結,俄狄浦斯情結的出現和達成才能成為可能。包括戀父情結、戀母情結。
佛洛伊德主張俄狄浦斯情結是宗教和道德產生的根源。宗教中的上帝是原始人類的父親意象的替代,道德規范源于亂倫禁忌。再如,他把文學、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動力也解釋為俄狄浦斯情結。文學家和藝術家必須把他們被壓抑的性愛沖動升華到創作領域中,才能在想象中滿足自己的本能欲望,而不被它強大的能量所壓倒。同樣,文學和藝術品的讀者和觀眾在閱讀、欣賞作品的過程中,也能使自己的性愛沖動得到釋放。
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應用于文本分析,有兩種方式:
①以作者為中心,將文本等同于作者的夢境。
文本的表層相當于夢的外顯內容,而潛在的內容是作者深藏的欲望,以這種方式來解讀文本,可以發掘作者的幻想,而這些幻想才是文本的真實含義。
?、谝宰x者為中心,關注文本是通過何種方式使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對自己的欲望和幻想進行象征性釋放的。
將文本視為夢的替代品。虛構性文本通過展示幻想的方式,使存在與無意識之中的種種滿足與快樂有了釋放的可能。
這種分析方法表明,文本的意義并不僅僅存在于文本自身之內,更與讀者選擇何種方式與文本進行締合密切相關。即:讀者并非被動的接受著文本的意義,而是通過自己與文本遭遇時所持有的獨特話語,積極主動地對意義進行了生產。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