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自然與您相伴的【2094】天
水煮,撈出后擺盤,淋上醬汁。像竹筏,像竹林,清香爽口,似無味,似平淡溫馨的相濡以沫。
隨即取了菜名——竹屏藏雪深。“淡淡的相依”是我對蘆筍色、味的初次印象。
種植多年生蘆筍心急不得,但其鮮美和營養絕對值得這樣的等待。蘆筍富含維生素C、B、鐵和鈣。吃法更是瀟灑:直接在菜園折下筍芽,簡單烹飪,即可上桌,這是菜場、超市包裝捆扎的蘆筍望塵莫及的。
常用名:蘆筍
學名:Asparagus officinalis
發芽時間:3周(因品種而異)
收獲時間:種植后2至3年
光照:全日照最佳
水分:幼苗期勤澆水,長大后更耐旱些 。喜濕潤土壤。
溫度:日間24至29攝氏度
濕度:能適應一些情況的濕潤
土壤:含鉀、磷高,排水好的沃土(PH值在6.5至7之間)
肥料:粒狀肥料,高鉀、磷
蟲害:地老虎、蘆筍甲蟲、蛀竹蟲、蚜蟲、薊馬
病害:竹稈銹、匍柄霉紫色斑點、鐮刀菌爛根
蘆筍是雌雄同株植物,一株蘆筍可能是雄性,也可能是雌性。雄性蘆筍的嫩枝比雌性蘆筍多,正因如此,一些蘆筍專門被培育成雄性,老品種或傳家種子通常都是雌雄混合的品種。
開花時,用放大鏡觀察花朵即可辨別雌雄。雌株有三片雌蕊,雄蕊則更大更長,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種子移植到種植床中。如果不急于產出,可選擇一些特別的傳家品種,無論雌雄,它們都會長得異常美麗。
一般來說,早春種蘆筍,土地開始蘇醒之時即可種植。
如果是播種種植,現在最后一次冬霜前,讓種子長到7.5厘米左右的幼苗,再將其移栽到土壤中。
更流行的方法是:蘆筍冠一旦可以種植,就可以直接移栽。
蘆筍種植的地方需要謹慎考量,以提供最好的養護,做好接下來20多年收獲蘆筍的準備。有些人選擇種在升高床中,便于排水和摘收。
蘆筍雖在陰涼處也能生長,但全日照的環境是最好的生長條件,畢竟每年都要豐收啊!
確保種植地點沒有雜草,以防養分被搶;可加厚覆蓋,杜絕雜草生長。
挖土,約30厘米深,30厘米寬。放上5至10厘米的堆肥、糞便或土壤混合物,保證肥力。另一種保證根系肥力的方法是:因為蘆筍種植間距約為45厘米,在每株植物處放置鐵鍬容量大小的堆肥和磷灰石。
有種說法是:將蘆筍根冠浸泡在堆肥茶里半小時后,再進行種植。如果手邊沒有堆肥茶,可直接用水浸泡,達到濕潤根系,令其容易舒展的目的即可。
在45厘米的種植間距上,堆上10至15厘米高的小土堆,小心地將根冠舒展于其上,像蘆筍嫩枝的花苞一定要確保方向朝上。蓋上5至7.5厘米的土壤,再澆水。
嫩芽一長出,就加土,直到填滿畦溝,如此保證根系足夠深,能夠抵抗冷熱的氣候環境。
播種方式與根冠種植方式類似,只是根系較為細小,能自行在土壤里延伸成長。通常的做法為:第一年的幼苗在培育床上生長,后再將其移栽到種植床中。
修剪一般在兩個時段:收摘和預備越冬的秋季。
夏天臨近,蘆筍開始發黃,轉成褐色,這是正常現象,此時蘆筍將能量移到根部用以越冬。
蘆筍全部轉褐后,剪掉地表已經死掉的部分,用來堆肥或直接丟棄,以迎接春季的新生。加厚種植區域的覆蓋物,以防雜草生長,冬季期間定期檢查,確保沒有長出雜草。春季一到,筍芽又會破土而出了!
如果之前種下的植株開始有擁擠的跡象,可進行分根,長年收獲后產出開始變慢是一個明顯標志。
分根步驟為:在蘆筍枯死重新長出后,在秋季將整塊根系挖出,將根團切成幾塊,每一部分都有較大的根塊。接下來可馬上移栽,或將其儲存在網袋或裝滿鋸末的紙袋中,待春天種植。
之前講過,蘆筍不喜與雜草爭搶空間。然而,可利用同伴種植達到雙贏。
第一個共生植物是西紅柿,西紅柿釋放茄堿,可驅避蘆筍甲蟲,反過來,蘆筍可提供驅避線蟲的天然化學物質;不過,這二者會長得越來越近,記得給根系留出足夠的空間。
羅勒和西芹也是絕佳的同伴植物,因其都能驅避蘆筍甲蟲,還能有助于西紅柿增長。
兩排蘆筍間可種植菠菜、生菜、甚至甜菜根之類的早春作物,夏末可開始再種植一輪生菜和菠菜,因為蘆筍葉可為其提供陰涼。
同伴植物最好不要選擇蔥屬類植物,如蒜或洋蔥,或塊莖植物,如土豆等,蘆筍在這些鄰居旁長得不好。
現在正值吃蘆筍的季節,不知道各位樸友的餐桌上有沒有這位仁兄的身影呢?至于蘆筍的保鮮、儲存,及種植問題留待下次再談。歡迎在留言區分享交流蘆筍的種植經,一起學習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