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當代的主要文明可以列舉如下:
中華(Sinic)文明。所有學者都承認存在著一個單一的獨特的中國文明,它可以追溯到至少公元前1500年,也許還可以再往前追溯一千年;或者存在著兩個中國文明,其中一個在公元最初的世紀中繼承了另一個。我在發表在《外交》季刊的文章中,把這個文用稱為儒教文明。然而,使用中華(Sinic)文明一詞更為精確。雖然儒教是中國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中國文明卻不僅是儒教,而且它也超越了作為一個政治實體的中國。許多學者所使用的“中華”(Sinic)一詞,恰當地描述了中國和中國以外的東南亞以及其他地方華人群體的共同文化,以及越南和朝鮮的相關文化。
日本文明。一些學者在一個單一的遠東文明的稱呼下把日本文明和中國文明合并在一起。然而,大多數學者不這樣看,而是承認日本文明是一個獨特的文明,它是中國文明的后代,出現于公元100-400年之間。
印度(Hindu)文明。人們普遍認為至少自公元前1500年以來。在南亞次大陸存在著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相繼的文明。這些文明一般被稱為Indian、Indic或Hindu文明,人們更喜歡用后者來稱呼最近的那個文明。自公元前2000年以來,印度教一直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成為南亞次大陸文化的中心。它“不止是一個宗教或一個社會制度;它是印度文明的核心”。它經過現時代繼續起著這種作用,即使印度本身有重要的穆斯林社區以及一些更小的少數文化。像“中華”一詞一樣,Hindu一詞也把文明的名稱與它的核心國家分離開來,因為在這些情況下,當該文明的文化超越了那個國家時,這樣做是合乎需要的。
伊斯蘭文明。所有重要學者都承認存在著獨特的伊斯蘭文明。伊斯蘭教起源于公元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然后迅速傳播,跨越北非和伊比利亞半島,并向東伸展到中亞、南亞次大陸和東南亞。結果,許多獨特的文化或次文明存在于伊斯蘭文明之中,包括阿拉伯、土耳其、波斯和馬來文化。
西方文明。西方文明的出現通常被追溯到大約公元70O到8O0年。學者們一般認為它有三大組成部分,分布于歐洲、北美和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文明。然而,拉丁美洲有區別于西方的獨特認同。雖然拉丁美洲文明是歐洲文明的后代,但它卻是沿著非常不同于歐洲和北美的道路通進的。它具有社團主義的、獨裁主義的文化,而這種文化在歐洲的程度要小得多,在北美則根本不存在。歐洲和北美都感受到宗教改革的影響,并且把天主教和新教文化結合在一起。從歷史上看,雖然可能會有所變化,但拉丁美洲一直僅僅是天主教的世界。拉丁美洲文明結合了一些本土文化,這些文化不曾存在于歐洲,在北美也已被有效地消滅,而在以墨西哥、中美、秘魯和玻利維亞為一方和以阿根廷和智利為一方兩者之間有重大的不同。拉丁美洲的政治演變和經濟發展與流行于北大西洋國家的模式大相徑庭。從主觀上說,拉丁美洲人在他們的自我認同上存在著分歧。一些人說,“是的,我們是西方的一部分。”另一些人則聲明,“不,我們有自己獨特的文化”,拉丁美洲人和北美人的大量文學作品詳細描述了他們的文化差別。拉丁美洲可以被看作西方文明中的歡文明,或者被看作是與西方有緊密聯系、但在它是否屬于西方的問題上有分歧的獨立文明。對于把注意力放在文明的國際政治含義(包括以拉丁美洲為一方和以北美和歐洲為一方兩者之間的關系)的研究來說,后者是更恰當的和有用的稱呼。
這樣,西方就包括歐洲、北美,加上其他歐洲人居住的國家,如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然而,西方兩個主要組成部分之間的關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變化。美國人歷史上有很長時間把自己的社會看作與歐洲相對立。美國是一片充滿了自由、平等、機會和未來的土地;歐洲則代表了壓迫、階級斗爭、等級制和落后。甚至曾有人認為美國是一個獨特的文明。這種把美國和歐洲相對立的做法,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事實:至少直到19世紀末,美國同非西方文明只有有限的交往。然而,一旦美國走上世界舞臺,它同歐洲的更廣泛的認同感就得到了加強。盡管19世紀美國把自己看作不同于和對立于歐洲,但20世紀美國已把自己看作一個更廣泛的實體——包括歐洲在內的西方——的一部分,而且還是這個實體的領導。
于是“西方”一詞現在被普遍用來指以前被稱為西方基督教世界的那一部分。這樣,西方是唯一的一個根據羅盤方向,而不是根據一個特殊民族、宗教或地理區域的名稱來確認的文明。*這種確認方法是把文明從其歷史、地理和文化環境中提升出來。從歷史上看,西方文明是歐洲文明。在現代時期,西方文明是歐美文明或北大西洋文明。可以在地圖上發現歐洲、美國和北大西洋,卻不能在地圖上發現西方。“西方”的名稱也引發了“西方化”的概念,并促使人們產生使人誤入歧途的把西方化和現代化合在一起的想法:更容易把日本沒想為“正在西方化”而不是“正在歐美化”。然而,歐洲一美國文明被普遍歸造西方文明,盡管這一術語有嚴重的缺陷,但這里仍將沿用之。* 用“東方”和“西方”來識別地理上的區域是令人困惑不解的和種族中心主義的。“北方”和“南方”有被普遍接受的兩極的固定參照點。“東方”和“西方”卻不具備這樣的參照點。問題是相對于什么而言是東方和西方?這完全取決于你站在何處。西方和東方最初大概是格歐亞大陸的東部和西部。然而,從一個美國人的觀點來看,遠東實際上是遠西。對于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期來說.西方意味著印度,而“在日本‘西方’通常意味著中國”。見威廉·E·納夫(從日本觀點看“東方和西方”問題的回顧),載于《比較文化評論》雜志第13-14期,1985秋和1986春,第228頁?!瓡_注
非洲文明(可能存在的)。除了布羅代爾之外,大多數研究文明的學者都不承認存在著一個獨特的非洲文明。非洲大陸的北部及非洲的東海岸屬于伊斯蘭文明。歷史上,埃塞俄比亞構成了自己的文明。在其他地方,歐洲的帝國主義和殖民活動帶去了西方文明的因素。在南非,荷蘭、法國,然后是英國的殖民者創造了一個多板塊式的歐洲文化。最重要的是,歐洲的帝國主義把基督教帶到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大部分大陸。在整個非洲,部落認同普遍而強烈,但非洲人的非洲認同感也在日益發展,可以想象,由于南非可能成為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核心國家,這個地區可能會粘合成為一個獨特的文明。
宗教是界定文明的一個主要特征,正如克里斯托弗·道森所說,“偉大的宗教是偉大的文明賴以建立的基礎。”在韋伯提出的五個“世界性宗教”中,有四個——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和儒教與主要的文明結合在一起。第五個宗教佛教的情況有所不同。為什么情況會是這樣?像伊斯蘭教和基督教一樣,佛教早期分裂為兩個主要分支,而且它像基督教一樣,沒有在其誕生地幸存下來。從公元1世紀開始,大乘佛教被輸出到中國,隨后輸出到朝鮮、越南和日本。在這些社會里,人們以不同的方式使佛教適應于和被吸收進本土文化(例如在中國適應于儒教和道教),并壓制它。因此,雖然佛教仍然是這些社會的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這些社會并投有構成、也不會認為自己是佛教文明的一部分。然而,能夠被合理地描述成小乘佛教文明的東西確實存在于斯里蘭卡、緬甸。泰國、老撾和柬埔寨。此外,西藏、蒙古和不丹的人口,歷史上曾認同于大乘佛教的變種喇嘛教,這些社會構成了佛教文明的第二個區域。然而,佛教實際上在印度絕種以及它之適應于和被結合進中國和日本的現存文化,意味著它雖然是一個主要宗教,但卻一直不是一個主要文明的基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