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杭州、嘉興、湖州、紹興、衢州、黃山六地市長齊聚海寧。
引人關注的是,在這次杭州都市圈第十一次市長聯席會議上,安徽宣城成為了杭州都市圈合作發展協調會觀察員城市。
這是對近期宣城市委、市政府向杭州市委、市政府致函,提出申請加入杭州都市圈的一個回應。
由此,宣城也成為繼黃山之后,安徽第二個有意加入杭州都市圈的城市。
早在2013年,宣城就正式加入了南京都市圈。而今年,宣城首次把'力爭全域加入杭州都市圈'寫人了政府工作報告,如今又正式提出了申請。
其實,宣城申請杭州“圈籍”早有苗頭。2018年,《杭州都市圈新一輪規劃前期思路研究》提出杭州都市圈西進的戰略,將宣城市、江西省上饒市、景德鎮市三個城市,列為了考察成員。
安徽宣城之后,江西的上饒、景德鎮,何時會跟上入圈的節奏?杭州都市圈將會橫跨三省?不斷擴圈的杭州又將如何發揮中心城市的帶動作用?
宣城申請杭州圈籍
適逢其時各有所需
宣城,坐落于安徽東南方位。
許多人對宣城不甚了解,這是一個十分年輕的城市,2000年才獲國務院批復成立地級市。
但宣城也是一個很特殊的城市。
它是安徽唯一一個同時與江蘇、浙江接壤的地級市,也是長三角經濟協調會成員城市和長三角27個中心區城市之一,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區位優勢,可謂獨特。
這一次,宣城申請加入杭州都市圈,有著歷史、經濟、地理等方方面面的原因。
宣城與杭州都市圈的頗深。始建于唐代,起于宣城績溪縣的徽杭古道,是聯系古徽州與杭州的重要紐帶。
在區域經濟愈發火熱的時候,宣城先后提出“不靠一江靠兩江”(一江指長江,兩江指江蘇和浙江)、“對標滬蘇浙、爭當排頭兵”等口號,先后與杭州、湖州兩市簽署友好合作框架協議,和杭州、嘉興、湖州共同加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
在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背景之下,這是一次適逢其時、各有所需的合作。
早在2010年,國務院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規劃》,安徽沿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建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這是當時全國唯一以產業轉移為主題的區域發展規劃。
此前,宣城已承接杭州蕭山羽絨產業轉移,2019年實現產值60多億元,被譽為“傳統產業轉型的典范、浙皖區域合作的樣板”。
隨著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未來可能北拓至德清,宣城將無縫承接杭州溢出的產業資源。
對于杭州來說,宣城的加入,無疑將補齊都市圈經濟腹地的短板。
早在2018年,《杭州都市圈新一輪規劃前期思路研究》提出杭州都市圈西進的戰略,將宣城市列為了考察成員,目標是建設成為杭州都市圈產業轉移承接、優質農產品供應基地和西部重要生態功能區,打通長三角金南翼西進通道,打造長三角城市群新的增長區域和開放空間。
宣城的資源豐富,腹地遼闊,面積是安徽省第四,可供開發的土地多,而且,宣城的常駐人口幾乎是池州和黃山的總和,達到300萬左右,具有一定的人口紅利,在產業化方面,可以補齊杭州都市圈經濟腹地短板。
尤其是,宣城在長三角的城市格局中,具有連南接北、承東啟西的優勢,是杭州向西輻射的最佳落點之一。
所以,接納宣城“入圈”,杭州更是樂見其成。
宣城羽絨產業園
杭州都市圈忙擴圈
或將跨浙皖贛三省
可以預計,最早明年,宣城正式加入杭州都市圈。
屆時,杭州都市圈將有黃山、宣城兩個安徽城市。
但這還不是杭州都市圈的“終極框架”。
根據《杭州都市圈新一輪規劃前期思路研究》提出的西進思路,江西省上饒市、景德鎮市,也被納入了考察目標城市。一旦成真,杭州都市圈或將橫跨浙、皖、贛三省。
這也意味著,在長三角,將有兩個跨越三個省份的都市圈。
另一個是上海大都市圈。今年發布方案的上海大都市圈,就將浙江的湖州、嘉興兩個杭州都市圈成員城市納入。而江蘇的蘇錫常都市圈,整個都成為了上海大都市圈的成員城市。
在中國城市群的另外一極粵港澳,也掀起了新一輪的都市圈擴圈行動。
今年6月5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公布的《廣東省開發區總體發展規劃(2020—2035年)》明確提出,推動廣州都市圈(包括廣州、佛山、肇慶、清遠、云浮和韶關)、深圳都市圈(包括深圳、東莞、惠州、河源和汕尾)、珠江口西岸都市圈深度融合。
圈與圈重疊,圈與圈競速,在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下,變得越來越常見。
這種變化,源自國家頂層設計正在突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的帶動作用。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空間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為承載發展要素的主要空間形式。
今年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要以新型城鎮化帶動投資和消費需求,推動城市群、都市圈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創新。
無疑,做大都市圈、做強都市圈,是大勢所趨。
區域一體化的本質,是一個大城市、大都市驅動的故事。杭州都市圈在擴圈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到,都市圈的要義,是中心城市帶動成員城市全方位開放,而非圍圈之后的內部發展。
也可以說,一體化并不是一座城市跨越發展的靈丹妙藥,因為所有城市,都要在新格局下重新定位,重新理解一體化的真實邏輯和自身優勢。
一體化的基礎,是無障礙的互聯互通。“要致富,先修路”,背后的道理,也就是連接是發展的前提,要最大限度消除制約要素自由流動的物理和行政阻礙。通過各個尺度、各個領域的互聯,形成區域內城市網絡,并依托數個核心大都市實現與全球經濟運行體系的鏈接,連接彼此、鏈接世界。
挑戰雖與機遇并存,但宣城加入杭州都市圈的前景,是可期的。
特別是隨著商合杭鐵路、杭臨績高鐵、寧杭高鐵二通道、寧杭高速二通道的建設和開通,宣城將進入杭州1小時都市圈,在打造都市圈現代物流服務區、創新成果轉化區、綠色生態康養區等方面,對杭州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現代化都市圈,具有極大的推進力。
當然,宣城獨特的地理位置,還將為杭州都市圈與安徽、江西的一體發展貢獻另一種可能。以宣城為跳板,杭州可以沿著皖江城市帶西進,在產業轉移上打開更為廣闊的合作空間。畢竟,宣城與杭州蕭山新塘的羽絨產業園“珠玉在前”,安徽乃至江西其他城市,都可以在一體化的大潮流中,與杭州發生不同領域、不同程度的“化學反應”。
那將是一個更加生動的區域合作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