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儒家心目中至高至美的理想境界。一個人能夠盡心竭力去做事本來就是一種很好的品德,但如果過于認真而使得心力交瘁,就會失去做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快樂,只會覺得有一種負累感。反過來說,人淡泊名利本來是一種非常高尚的情操,但是過分的淡泊對社會大眾就不會做出什么貢獻了,人也就失去了存在于這個社會中的意義。
張昭是東吳重臣,孫策在江東創業時,辟張昭為長史,以管仲視之。孫策臨終時將孫權托付給張昭,囑咐孫權“內事不明問張昭,外事不明問周瑜”,足見其對張昭的高度信任。張昭也不負重托,忠心耿耿輔佐孫權,成為東吳的“謀主”。
遼東太守公孫淵想脫離曹魏自立為燕王割據一方,便私下與東吳聯絡,想得到東吳的援助。孫權打算派兩個使者去結交公孫淵,但張昭認為,公孫淵反復無常,是怕曹魏討伐他才權且與我們交好。如果他再一反復,又歸降曹魏,我們的使者肯定有去無回,反倒惹得天下人笑話。張昭脾氣耿直,說話聲色俱厲,與孫權爭辯個沒完,弄得孫權下不了臺。孫權忍無可忍,拔出寶劍龍顏大怒:“吳國人士入宮則拜我,出宮則拜你,我對你也夠尊重的了,你老是當著眾臣的面沖撞我?我常擔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動了殺機!”張昭也毫不畏懼,看了一眼孫權說:“我知道我的意見不可能被采納,但我之所以竭盡愚忠者,是沒有忘記托孤顧命的重任。”說罷老淚縱橫。孫權也受了感動,擲劍與張昭對泣。但最終還是沒有聽取張昭的意見,派了兩個使臣出使遼東。
張昭見孫權根本不聽自己的,便稱病不上朝。孫權氣壞了,將張昭的府門用土堵上。張昭也是個老倔頭,從門里面用土也堵上了。不久,公孫淵果然殺了東吳的使臣,臣服于曹魏。丟盡臉面的孫權這才認識到張昭的意見是對的,忙派人去向張昭道歉,又親自到張昭的府門,但張昭死活不見。孫權想燒了他的門他怕著火就會出來,沒想到張昭不但沒出來連窗戶都關上了。孫權著急了,趕忙派人滅火,強行入內將張昭“請”了出來,并深自克責,做了誠懇的自我批評。張昭這才收起倔脾氣,與孫權握手言和。
張昭的確直言耿介,但未免太固執己見,若不是此事他判斷準確,而孫權又算是明主,想必早已惹下殺身之禍。人雖應該有自己的主見,但不要過于偏執,若不變能,會把小事弄大,使局面愈發不可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