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王昭君是自愿申請和親的。她想,與其孤單寂寞地老死宮中,不如跳出樊籠,到塞外走一遭,看看外面的世界。臨行,五個宮女到御前拜別。漢元帝本就對昭君的圖像有印象,一見之下,大驚失色!天下怎有如此美貌的女子,而又屈居后宮多年未見?她額上哪有什么黑痣,分明光鮮靚麗,潔白如玉!他后悔莫及,心里一直呼喊著:“留下她!留下她!”但君無戲言,何況面對番邦外國,又怎能厚著臉皮失信于人?昭君一行走了。漢元帝失魂落魄,無法自持。忽然想到,這是被毛延壽騙了,立即就殺了他。昭君隨著護送的隊伍,一路風霜雨雪,車馬勞頓,歷盡千辛萬苦,才來到苦寒的單于王庭。呼韓邪單于對昭君一見傾心,一路上親自悉心照顧,到達后立即封她為“寧胡閼氏”。閼氏(yān zhī)是匈奴的皇后,地位至為尊崇。匈奴的女人們爭相圍觀。杜甫有詩曰:“于闐采花人,自言花相似。明妃一朝西入胡,胡中美女多羞死。乃知漢地多名姝,胡中無花可方比。丹青能令丑者妍,無鹽翻在深宮里。自古妒蛾眉,胡沙埋皓齒。”“無鹽”是丑女的代稱,指毛延壽顛倒美丑,美女被遣出國和親,丑女反而穩居宮里。但“胡沙埋皓齒”倒也不盡其然。昭君貌美如奇花異卉,心腸卻柔善如小溪清流。她的親和力,從大雁落在她面前后不再起飛,即可見一斑。當她逐漸適應了胡地的生活習俗,學會了胡地的語言后,便開始宣揚漢民族的文化。她把諸子百家中的精髄挑選出來,作通俗的講解;她宣傳要和平,不要戰爭……這種日積月累的文化滲透,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一些人的觀念和行動。她成了匈奴人一致愛戴的閼氏。可惜深愛著她的呼韓邪單于年齡偏大,成親不足三年就去世了,留下一子。按匈奴的習俗,單于死后,他的閼氏是可以被下一任單于“繼承”的。下一任單于就是她夫君呼韓邪的長子雕提模皋(后稱復株累若鞮單于)。嫁給“兒子”?觀念上很難接受。因此,昭君致書漢皇,希望能回國,但得到的回答是“按匈奴習俗辦”。昭君只好再次“為國捐軀”,嫁給“兒子”復株累若鞮單于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