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加減復(fù)脈湯(《溫病條辨》)
處方:炙甘草6g 生地黃18g 生白芍藥18g 麥門冬15g 阿膠12g(烊化) 麻仁9g
病機:溫病后期,熱毒久羈,灼傷真陰。
脈癥:低熱面紅,咽干齒黑,舌干絳,手足心熱甚于手足背,口干,或顴紅心悸,或神倦耳聾,脈虛數(shù)結(jié)代。112三甲復(fù)脈湯(《溫病條辨》)
處方:炙甘草18g 生地黃18g 生甘草18g 麥門冬15g 生牡蠣15g 阿膠9g(烊化) 生鱉甲24g 麻仁6g 生龜板12g
病機:熱灼真陰,虛風(fēng)內(nèi)動。
脈癥:手足蠕動,甚或手足抽搐,形瘦神倦,肢厥,心慌有空 虛感,齒黑唇裂,舌干光絳,脈虛細(xì)。
治法:滋陰清熱,潛陽息風(fēng)。
應(yīng)用:用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毒性腦炎,結(jié)核性腦膜炎, 重癥流感,乙型腦炎等。
113大定風(fēng)珠(《溫病條辨》)
處方:炙甘草12g 生地黃18g 生白芍藥18g 麥門冬18g 生牡蠣12g 麻仁6g 生鱉甲12g 阿膠9g 生龜板12g 五味子6g 雞子黃2枚
病機:氣陰兩傷,正氣欲脫。
脈癥:汗多氣短,神疲口渴,體倦懶言,咽干舌燥,或干咳,自汗;或心悸失眠,舌質(zhì)嫩紅,少苔,脈細(xì)無力。
治法:滋液填陰,柔肝息風(fēng)。
應(yīng)用:用于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病毒性腦炎,結(jié)核性腦膜炎, 重癥流感,乙型腦炎,震顫性麻痹,肝豆?fàn)詈俗冃裕毙阅I功 能衰竭,放療后舌痿縮等。
114 一貫煎(《柳州醫(yī)話》)
處方:沙參9g 麥門冬9g 當(dāng)歸9g 生地黃30g 枸杞子12g 川楝子6g
病機:肝腎陰虛,肝郁不舒。
脈癥:面容憔悴,顴紅,頭眩目干,咽干口燥,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胸脘脹痛,脅痛吐酸,或見口苦,暖氣,舌紅少津,脈虛弦。115 沙參麥門冬湯(《溫病條辨》)
處方:沙參9g 玉竹6g 麥門冬9g 天花粉6g 生扁豆6g 桑葉6g
病機:熱病恢復(fù)期,余熱未凈,肺胃陰傷。
脈癥:咽干少痰,口渴,身熱不甚或不發(fā)熱,痰少而粘,口鼻干燥,舌紅少苔,脈細(xì)。116 益胃湯(《溫病條辨》)
處方:沙參9g 麥門冬15g 冰糖3g 生地黃15g 玉竹6g
病機:溫病后期,邪熱已退,胃陰受傷。
脈癥:低熱,口燥咽干,口渴,舌紅少苔,脈細(xì)略數(shù)。117 清絡(luò)飲(《溫病條辨》)
處方:荷葉6g 金銀花6g 西瓜皮6g 扁豆花3g 絲瓜皮6g 竹葉6g
病機:暑濕余邪未凈,蒙擾清竅。
脈癥:低熱,口渴不甚,頭目不清,昏眩微脹,舌淡紅,苔薄白。
治法:清化暑濕余邪。
應(yīng)用:夏季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腸炎,鉤端螺旋體病,夏季 熱,乙型腦炎等恢復(fù)期。
118 薛氏五葉蘆根湯(《濕熱病篇》)
處方:藿香葉、薄荷葉、鮮荷葉、佩蘭葉、枇杷葉、蘆根、冬瓜仁各9g
病機:溫病后期,余邪未凈,蒙蔽清陽,脾胃失健。
脈癥:脘中微悶,知饑不食,身有微熱,食少或食人即吐,或大便溏薄,苔薄膩,脈緩。119 薛氏參麥湯(《濕熱病篇》)
處方:人參3g 麥門冬9g 生谷芽9g 木瓜9g 鮮蓮子6g 炙甘草3g
病機:濕熱余邪未凈,胃陰受損,脾肺氣弱。
脈癥:身熱不甚,神疲倦語,不思食,小便短少,唇齒干,舌紅苔少。120 薛氏扶陽逐濕湯(《濕熱病篇》)
處方:人參6g 附子6g 益智仁6g 白術(shù)12g 茯苓12g
病機:濕從寒化,寒濕重傷脾腎陽氣。
脈癥:身冷,汗泄,胸痞,口渴,苔白膩,脈細(xì)數(shù)。121三才湯(《溫病條辨》)
處方:人參9g 天門冬6g 生地黃15g
病機:邪熱雖退,氣陰兩傷。
脈癥:氣短神疲,胃納不馨,寐寢不安,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弦數(shù)。122五汁飲(《溫病條辨》)
處方:梨汁、荸薺汁、葦根汁、麥門冬汁、藕汁,各藥適量
病機:燥邪不甚,肺胃陰傷。
脈癥:身熱不甚或不發(fā)熱,干咳,痰少而粘,咽干鼻燥,口舌干燥,口渴,舌紅少苔,脈細(xì)。
治法:滋養(yǎng)肺胃,生津潤燥。
應(yīng)用: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恢復(fù)期,急性支氣管炎恢復(fù)期,大葉性肺炎恢復(fù)期,慢性支氣管炎,肺結(jié)核病,食管癌等。
123七鮮育陰湯(《重訂通俗傷寒論》)
處方:鮮生地黃15g 鮮石斛12g 鮮茅根15g 鮮稻穗15g(可用生谷芽15g代之) 鮮梨汁(適量沖服) 鮮蔗汁(適量沖服) 鮮枇杷葉9g
病機:肺胃熱毒已解,胃陰耗傷。
脈癥:身熱已退,口渴欲飲,不欲食,咽干,目干澀,唇干紅,舌干少津,無苔或少苔,脈細(xì)弦數(shù)。124清咽養(yǎng)營湯(《疫喉淺論》)
處方:西洋參9g 生地黃9g 茯神9g 麥門冬9g 玄參12g 知母9g 炙甘草3g
病機:熱毒已減,陰津耗損。
脈癥:咽喉腐爛后,咽喉疼痛,低熱,口干唇燥,皮膚干燥,舌紅而干,脈細(xì)數(shù)。125生脈散(《內(nèi)外傷辨惑論》)
處方:人參9g 麥門冬15g 五味子6g
病機:氣陰兩傷,正氣欲脫。
脈癥:汗多氣短,神疲口渴,體倦懶言,咽干舌燥,或干咳,或心悸、失眠,舌質(zhì)嫩紅,少苔,脈細(xì)無力。126獨參湯(《十藥神書》)
處方:人參9g
病機:溫病邪熱,損傷血絡(luò),氣血俱脫。
脈癥:出血過多,神情淡漠,氣短乏力,頭暈,甚或暈厥,汗出肢冷,面色蒼白,舌淡無華,脈細(xì)數(shù)。127參附湯(《婦人大全良方》)
處方:人參12g 附子12g
病機:元氣大虧,陽氣暴脫。
脈癥:四肢逆冷,汗出淋漓,面色蒼白,神疲嗜臥,頭暈氣短,呼吸微弱,舌淡而潤,脈微欲絕。128人參烏梅湯(《溫病條辨》)
處方:人參9g 蓮子15g 炙甘草9g 烏梅12g 木瓜9g 山藥12g
病機:久痢不愈,氣陰兩傷,
脈癥:形體消瘦,神疲乏力,倦怠少氣,口干口渴,微熱微咳,舌淡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129駐車丸(《備急千金要方》)
處方:黃連9g 干姜6g 當(dāng)歸9g 阿膠9g(烊化)
病機:濕熱郁結(jié),耗陰傷血。
脈癥:外痢不愈,形體消瘦,神疲乏力,顴紅盜汗,舌紅少 苔,脈細(xì)數(shù)。
治法:育陰清熱,和血止痢。
應(yīng)用:用于痢疾日久,耗陰傷血者。
130托里舉斑湯(《溫疫論》)
處方:升麻1.5g 白芷2g 柴胡2g 炮山甲6g 白芍藥3g 當(dāng)歸3g
病機:正虛邪陷,斑疹陷沒。
脈癥:高熱忽降,斑疹隱沒,呼吸短促,脘腹痞悶,循衣撮 空,脈沉細(xì)。
治法:扶正升斑。
應(yīng)用:用于流行性斑疹傷寒。
131托里消毒飲(《醫(yī)宗金鑒》)
處方:黨參15g 黃芪24g 附片15g 白術(shù)9g 山藥15g 當(dāng)歸15g 白芍藥9g 川芎9g 金銀花藤24g 連翹15g 白芷9g 皂角刺15g 穿山甲9g 炙甘草9g 白花蛇舌草15g
病機:正虛邪戀,邪毒稽留。
脈癥:低熱不退,經(jīng)久不愈,形寒肢冷,面白無華,氣短懈怠,自汗,食少,舌淡白,脈虛無力。132抗白喉合劑(《古今名方》)
處方:生地黃9g 玄參15g 麥門冬9g 黃芩18g 連翹18g
病機:感受疫毒。
脈癥:頭痛,口渴,咽喉紅腫疼痛,或有點狀糜爛,肌膚丹痧隱現(xiàn)。133養(yǎng)陰清肺湯(《重樓玉鑰》)
處方:生地黃6g 麥門冬4g 炙甘草3g 玄參6g 貝母3g 牡丹皮3g 薄荷3g 白芍藥3g
病機:陰虛蘊熱,復(fù)感疫毒。
脈癥:喉間起白如腐,不易拔去,咽喉腫痛,病起發(fā)熱,鼻干 唇燥,呼吸有聲,喘促氣逆,脈數(shù)。
治法:養(yǎng)陰清肺。
應(yīng)用:用于白喉,陰虛有熱者,陰虛咳嗽等。
134神仙活命湯(《白喉治法抉微》)
處方:龍膽草6g 玄參24g 馬兜鈴9g 生石膏15g 板藍根9g 白芍藥9g 黃柏5g 甘草3g 生地黃30g 瓜蔞9g 山梔子6g
病機:疫毒傷陰。
脈癥:壯熱口渴,面紅目赤,咽部紅腫,喉間白腐滿布,不易 拭去,聲音嘶啞,呼吸氣粗,口中臭,苔黃膩,脈數(shù)。
治法:瀉火解毒,清熱養(yǎng)陰。
應(yīng)用:用于白喉陰虛燥熱者。
135白虎青龍湯(《白喉條辨》)
處方:石膏15g 木通6g 貝母9g 桑葉9g 連翹9g 牛蒡子9g 板藍根15g 金銀花9g 蟬蛻6g 麥門冬9g 生地黃15g 黃芩9g
病機:風(fēng)熱疫毒,上攻咽喉。
脈癥:發(fā)熱,咽喉紅腫疼痛,并有白膜附著,不易拭去,吞咽 困難,咽干口渴,初起時痰多,舌紅苔白或黃微膩、脈數(shù)。
治法:清熱解毒,養(yǎng)陰化痰。
應(yīng)用:用于白喉。
136銀花四君子湯(《時疫白喉捷要》)
處方:黨參6g 白術(shù)6g 茯苓6g 炙甘草3g 金銀花9g 何首烏6g 桑葉6g
病機:溫病后期,氣虛邪戀。
脈癥:喉間白膜已去,仍低熱乏力,神疲氣短,干咳少痰,舌淡苔白而凈,脈細(xì)。
應(yīng)用:用于白喉后期,氣陰兩虛者。
137四獸飲(《景岳全書·古方八陣》引《簡易方》)
處方:半夏、茯苓、人參、草果、陳皮、甘草、烏梅、白術(shù)、生姜、大棗各等分。
病機:脾胃氣虛,痰濕結(jié)聚,發(fā)為勞瘧。
脈癥:瘧久不愈,寒熱時作,遇勞加重,倦怠無力,面色萎黃,納呆,自汗,舌淡,脈細(xì)無力。138何人飲(《景岳全書·新方八陣》))
處方:何首烏15g 人參3g 當(dāng)歸6g 陳皮6g 生姜3片
病機:瘧久不愈,損傷氣血。
脈癥:瘧疾日久,寒熱時作,發(fā)無定時,每遇勞累誘發(fā),伴倦怠無力,面色萎黃,納谷不香,自汗,舌淡,脈細(xì)無力。139金鑰匙(《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處方:硝45g 硼砂15g 冰片1g 白僵蠶0.3g 上方研細(xì)調(diào)勻,每次1.5g吹入喉中。
病機:邪毒外襲肌表,內(nèi)侵肺胃。
脈癥:初起憎寒發(fā)熱,繼則壯熱煩渴,咽喉紅腫疼痛,肌膚斑疹隱隱,苔白或有珠狀突起,舌紅,脈數(shù)。140錫類散(《金匱翼》)
處方:象牙屑0.9g 珍珠0.9g 青黛1.8g 冰片0.09g 壁錢20個 西牛黃0.15g 焙指甲0.15g 共研細(xì)末,密裝,每用少許吹于患處。
病機:溫?zé)釙r毒,壅結(jié)氣分。
脈癥:咽喉紅腫腐爛,煩躁,口渴,發(fā)熱,舌紅赤有球,或肌膚丹痧顯露,苔黃燥,脈洪數(shù)。141三黃二香散(《溫病條辨》)
處方:黃連30g 黃柏30g 大黃30g 乳香15g 沒藥15g
病機:肺胃熱毒,上攻頭面。
脈癥:始起憎寒發(fā)熱,頭面紅腫,或伴咽喉疼痛,繼則熱勢益增,口渴引飲,煩躁不安,頭面熱腫,舌赤苔黃,脈數(shù)實。142玉樞丹(《溫?zé)峤?jīng)緯》)
處方:成藥(含山慈菇、五倍子、續(xù)隨子、雄黃、朱砂、大戟、麝香等),每服3g。
病機:穢濁疫癘,郁閉于里,蒙蔽清竅。
脈癥:溫疫,濕濁,痰食蒙蔽清竅,出現(xiàn)驚癇,癲狂,神昏, 痙厥等癥。
治法:芳香辟穢,化痰開竅解毒。
應(yīng)用:用于流行性腦膜炎的治療和預(yù)防,賁門痙攣,急性胃 炎,食道腫瘤,流行性腮腺炎,蜂蟲咬傷,小兒癲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