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傷寒論》之六經來自八綱,與《黃帝內經·熱論》之六經不是一回事。《傷寒論》之理論與《內經》之理論是兩個不同體系,所以用《內經》的思想理論來解釋《傷寒論》的條文是錯誤的。
2.六經病啊實際上是六證。
3.經方六經是怎么產生的?就是通過臨證用藥用方證的經驗總結,先有了用藥、用方證的經驗,就是“單味藥→單味方證→復方方證”的過程,在應用方證的過程當中,逐漸產生了六經這個概念、這個理論。
4.《傷寒論》讀懂讀不懂,這都是一個概念的問題,所以這里頭體現了《傷寒論》是它自己的一個理論體系。它的“六經”與《內經》的“六經”不是一回事兒。
5.關于辨六經辨方證:辨六經是比較好掌握的,來了病人先辨出提綱,六種情況,比較簡單;但是辨方證比較難了,要辨到正確無誤啊,那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一個是要通過自己努力學習《傷寒論》的原文,記住這些每一個條文每一方證他的特點,再一個就是說你有臨床經驗了,真正認識這個方證了,見到這個方證一看就知道了,在這兒用上沒問題。
6.這個《傷寒論》的六經啊,就是這六個提綱,并不是《內經》的經絡臟腑的六經,不是《內經》的熱論所說的六經,它是八綱的六經。所以我們應用《傷寒論》的六經就是根據我們用八綱來認識六經就行了。
7.我們應該相信六經提綱的科學性,這個六經辨證不是在表,就是在里,要不就是在半表半里,凡是有病,都逃不出這三個病位。不是陰證,就是陽證,從陰陽分析來說就是這么六種情況。所有的癥狀都可以歸到六經里頭。
8.提綱就是提供給我們一個綱領,辨證的時候有一個依據。綱領的一句話不能說清楚,它后面的好多條文都解釋了。
9.提綱,給你提示這么一個尺子,拿著尺子大概就清楚了。這跟這個城市在哪?告訴你一個主要方向,你去就行了,這路上有些什么情況就不好說了,它就比較具體了。所以這個提綱啊告訴我們一個大概的一個尺度,容易掌握的,但它不全面。
10.六經的提綱,它主要是癥狀的反應,脈象只是癥狀的一種,反應的津液足不足,在表還是在里,它是一個參照條件,其他的條件不能忽視,辨證非常復雜的,非常細的。提綱在臨床是一把尺子,你去量去,在你量的過程當中啊還有其他輔助的。
11.我們中醫治病就是從八綱的角度來看,用藥物的偏盛、偏衰,來糾正人體偏盛、偏衰,這都是從八綱來看的。
12.《黃帝內經》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需要我們去繼承和學習專研。
13.《傷寒論》之用藥來自《神農本草經》,用后世的臟腑理論的用藥思想來指導學習《傷寒論》用藥是不行的。
14.學習《傷寒論》,必須是要背誦全部條文的,后來的有的老師劃分的重點條文是個人的理解,是不全面、不夠的。
15.學習中醫,必須要先學理論(這個理論主要是《傷寒論》的理論,因為《黃帝內經》是沒有多少用藥經驗的),先學《傷寒論》。沒有理論的指導是學不好中醫的,學什么方子治什么病是不行的,要方證結合。
16.中醫經方是先辨六經,再辨方證。方證都有各自不同的適應證,不能說辨了六經就得了,治療的最后都要落實到方證上。
17.什么叫方證對應?有什么證用什么方,有什么證用什么藥,這才是方證對應。這方證對應,不光是藥味對應,還包括劑量和煎服法對應。
18.大多數情況下,若能方藥對應疾病可以速愈。但是有些情況下即使方藥對證也不一定痊愈,因為正邪相爭,病邪和正氣都有差異,有的外邪明顯,有的正氣虛明顯,個體是有差異的。這種情況,就根據余下的癥狀,繼續辨六經、辨方證就行了。
19.關于方證和藥證:方證是一體的,方證就包括了藥。實際上經方發展,方就是藥,這個方呀可以是個單味藥,也可以是個復方。像甘草湯,那是個方,這個證呢是甘草湯證。所以這個經方的方證,就包括了方劑的組成“藥”,而且包括了藥量。
20.所以我們還是辨六經,辨方證,要記住。不要以為是治療頸椎病就是葛根湯,或是桂枝加葛根,實際上治療頸椎病,治療冠心病,有好多方子都能治。就看它六經證,和它具體的方證。也可能有桂枝加附子,也可能用大柴胡,也可能用理中湯,不能光靠一個葛根;小柴胡也治項背強幾幾,柴胡桂枝湯也治項背強幾幾,這都有的,看它的主要方證是什么。
21.讀仲景書,必須先明確六經提綱,再以八綱分析方證,才能明了方證的歸類、六經所屬。
22.從《傷寒論》的這幾個方子得到啟發,它這個劑量啊,不是一成不變的,《傷寒論》寫的用什么劑量,我們就用什么劑量,桂枝用的是三錢,9克,你非得用10克不行、12克不行?那不是這樣的,根據病情!因為它病輕我用6克,生石膏也是,越婢湯證少,生石膏用30克,里熱重,用60克,這都有可能。所以這個,我們根據這樣關于經方劑量問題就得到解決了。這幾條的經驗就告訴我們,臨床上有什么證,用什么方,是桂枝湯證多,就用桂枝湯,劑量就多,麻黃湯證多,就用麻黃湯,越婢湯,實際上就告訴我們這里。
23.經方治病啊,它不是講的病因病機,它注重在什么?癥狀反應。
24.經方治病啊,它是根據正邪相爭出現的癥狀,也就是癥狀反應,不是根據病因病機來推斷的。他不管得什么病,他出現什么癥狀,我們就給他辨什么證。他原先的體質、原先的病不是主要考慮的問題,主要是根據他來診的時候出現的癥狀來辨證的。
25.經方不是不能加減,加減是根據病情的,但是一般來說不要過多的加減,加減太多了以后呀我們自己就認不清,是對證不對證,你摸不清了。
26.我們臨床看病,好多病人你不知道什么原因,但是出現了這個證,根據這個癥狀反應來判定它是六經的哪個證或具體的方證是什么。
27.中醫經方的六經辨證適用于各種病證。
28.《傷寒論》就是一個病歷,各種(疾病)治療的記錄。
29.仲景書實際上是病案總結,不過這個病案總結經歷了幾代人的修正、補充而成。
30.《傷寒論》是論廣而成的,不是張仲景一個人寫成的,是好幾代人經過不斷的修改、完善、補充、注解,這么完成的。
31.《傷寒論》條文是由歷代的張仲景論廣而來的。所以,讀《傷寒論》要始終理會!太陽病、陽明病聯系起來讀,前后對照來讀,這叫始終理會。光從一個孤立的條文來讀,有時讀不懂,必須是聯系起來讀,這個條文可能是跟前面的那一個條文是有聯系的。
32.說《傷寒論》不講病機,這錯了。實際上他講了,病因病機也是有的,先有了方證,有了方證理論后,總結了六經辨證經驗。
33.《傷寒論》的腹診存在了多少年,給我們留下了一些腹診的資料,我們要好好地繼承下來。在臨床上該用腹診的時候就要用腹診,來幫助我們診斷,主要是辨別寒熱虛實,對我們有幫助。
34.經方不是“效不更方”,他癥狀變了,方子就要跟著變,所有的復診,都要當成初診來看待,有時候一個癥狀問不到,就辨不準確。
35.關于問診:問診盡量仔細,要是問不到有時辨證就不準確。比如這個人發熱惡寒身疼痛,這不是太陽病么?但你沒問他口干,要如果有口干那不是單純的太陽病了,已經傳里了,是太陽陽明合病了。所以一定要問仔細,問仔細以后再分析就行了。
36.有的人對《傷寒論》不理解,認為傷寒論是治療傷寒的,不是治雜病的。實際上《傷寒論》不僅治外感病,而且治內傷病;不僅治急性病,而且治慢性病;不僅治古病,而且治今病。
37.胡希恕先生提出“始終理會讀《傷寒論》”是說讀一遍是讀不懂的,還必須聯系前后進行分析,反復讀才能理解。
38.越是復雜的病情,用藥越簡單,才能弄清楚。用藥過多,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錯綜復雜,互相影響,往往干擾了你最初的辨證。
39.現在有人提出辨證與辨病相結合,我看他們其實是不想要辨證論治,只想辨病論治。這純粹是害中醫,每個病有每個病不同的反應和癥狀,能一樣嗎?就好象有人老嚷嚷中西醫結合一樣,能結合嗎?兩個完全不同的理論。
40.臨床有些辨證啊要反復地琢磨,要仔細地問診,要聯系條文,有時你看著是個實證,實際是個虛證。
41.關于瞑眩反應的講解: 藥不瞑眩,厥疾弗瘳,厥者,“頑固”、“老”講。瞑眩現象是藥達病所的一種反應,病在表瞑眩反應就小,像桂枝湯姜棗啊粥啊就是后勤供給,養津液。在少陽就會反應大,因為少陽了,就是敵我戰爭進入了膠著狀態,這時的仗打得最激烈,看往來寒熱就知道正邪紛爭的多厲害。出現了默默不欲飲食,就要參姜棗上了。越是老病久病瞑眩反應就大。而到了三陰病了,我方的力量明顯弱與敵方,往往會在一月或三月之久,在我方反擊的力量積累的夠了,才會出現瞑眩反應。
42.這個瞑眩狀態,實際上給咱們打仗一樣,是正打的激烈的時候。快要勝利的時候,總有個激烈的反應,敵我雙方,互相戰斗非常激烈。實際上,它正邪相爭啊,正要勝邪了,但是這時候反應啊比較厲害。
43.中醫沒有“副作用”這個詞,“副作用”是西醫講的,只要我們辨證準確,就不會有副作用的。但是有一個瞑眩反應,這是正邪相爭的一種表現,這是病長期不好,吃了藥以后出現的這么一種反應,包括出出汗、頭暈、衄,這是正氣與邪氣奮力相爭,相當于決戰。這不是副作用。
44.關于舌苔和脈象:經方里舌苔和脈象只是癥狀之一,只是參考,主要是看癥狀反應。舌苔的重要性比脈象要次,在后世溫病學派里才重視起來。脈就是血管,血管特殊的占30%,可憑的只有60-70%的,比如有人拉肚子,病在里的,但有的脈還浮,你怎么看啊。還要熟悉病人以前的脈象,有了變化才好比較。脈是號表里寒熱虛實,不是號臟腑的。
45.《傷寒論》中的“陽”指津液,揭示了經方醫學的正確學術觀點,而成無己、張志聰等把“陽”作陽熱解,代表了岐黃學術觀點。
46.“先其時發汗則愈”體現了經方的治未病。經方治未病跟時方治未病概念不一樣。先其時發汗就是經方的治未病。現在把治未病當預防治病了,這個理解不一樣。
47.什么叫促脈,胡老解釋了,就是寸脈獨浮,關尺俱沉,這么一個脈象。
48.太陽病的判定,是依據反應出的癥狀“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而不是依據受風寒或風熱。太陽病中的傷寒,是依據太陽病又見“無汗,脈浮緊”,而不是根據感受寒邪,其中風,是依據太陽病“汗出惡風”,而不是依據只感受了風邪。讀懂前三條,是讀懂《傷寒論》的關鍵。
49.桂枝湯證是表陽證,為什么陽病不用辛涼解表而用辛溫解表啊?馮世綸教授言:不是什么“熱者寒之,寒者熱之”的問題。也有人說辛溫解表傷津液,那辛涼解表也傷津液呢。主要是要弄明白張仲景為什么要用桂枝湯的問題。因為太陽中風,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此為表陽證,同時汗出表示人體津液傷了。精氣虛而汗出,汗出而邪不退,那怎么辦?就像打鬼子,兵力不夠打不過怎么辦?桂枝、生姜辛散的啊,加白芍、大棗酸甘養陰液補充兵力啊。服粥覆被就是后勤供給啊。這就是發汗之中養胃氣增津液,驅邪扶正,保胃氣,存津液啊。這和鬼子還在前線打呢,等鬼子到防線內部了,就棗啊粥啊就不行了。像小柴胡湯,就要姜棗參了。
50.這個桂枝麻黃各半湯,它治療身癢、治療皮膚病的原理就是小發汗。小發汗是什么?這個痙濕暍病治療風濕,就要小發汗嗎,這樣風濕俱去,小發汗。這個小汗出要注意,不是大汗出,小汗出以后就是說讓風邪、寒邪和濕一塊兒出去。桂枝加荊防湯呢,荊芥、防風相當麻黃,與麻黃近似,也是小發汗、微汗,不過荊芥和防風發汗的力實際上比麻黃不相上下,麻黃力量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