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受歡迎的中醫公眾號
最具人氣的中醫公眾號』
致力于中醫尤其是中醫民間的成長和傳承
每天陪伴中醫人成長
第 653 期
作者:祝建材
編輯 / 趙馨 ⊙ 校對 / 段瑞
長篇中醫小說
《中醫冰無雙》上篇之《太白古墓》(點擊自動跳轉閱讀)可在歷史文章中瀏覽查看。關注岐黃民間傳承(公眾號:qhmjcc),享受健康快樂閱讀。
腸易激綜合征是慢性腹瀉常見病因之一,本病特點是腸道本身無器質性病變,但腸道功能失調,表現為腹痛、腹瀉或便秘、黏液便,癥狀持續存在或間歇發作,常伴有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癥狀,西醫治療往往難以奏效。
中醫對本病的認識主要集中在“肝郁脾虛”,肝郁則氣機郁滯,不通則痛,而肝郁又與情緒緊張不舒暢很有關系;脾虛則不能運化食物,造成腹瀉。因此采用疏肝健脾法為治則,痛瀉要方即為代表方劑。
痛瀉要方載于明代醫學專著《景岳全書》,由炒白術、炒白芍、炒陳皮、防風4味中藥組成,也叫白術芍藥散,因張景岳稱之為“治痛瀉要方”,故有今名。此方為治肝脾不和之痛瀉的常用方,方用白術燥濕健脾,白芍養血瀉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散肝舒脾。四藥相配,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氣機以止痛瀉。用于出現腸鳴腹痛、大便泄瀉、瀉必腹痛、瀉后痛緩(或瀉后仍腹痛)、舌苔薄白等癥狀的肝旺脾虛證患者。
痛瀉要方的常規劑量為:白術30克,白芍20克,陳皮15克,防風20克。臨證應用時應辨證靈活加減化裁,如久瀉不止的病人,可加適量炒升麻以升陽止瀉;舌苔黃膩有內火的病人,可加黃連、煨木香以清熱燥濕、理氣止瀉。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痛瀉要方可緩解胃腸平滑肌痙攣,增強胃腸消化功能,還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從西醫的角度看,慢性潰瘍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腸易激綜合征等慢性腸道疾病,如有便前腹痛、瀉后痛減的癥狀,辨證屬于肝郁脾虛,皆可用痛瀉要方加減治療。
I 本文摘自《中國中醫藥報》2011年第3504期。I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與我們聯系,立即刪除。I 投稿信箱:445288908@qq.comI 咨詢合作:微信號:lianshangpuying。
I 注意警示:本文內容僅為普及中醫知識,不做為處方,如有需要請在醫生的指導下辯證使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