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門冬湯
[組成用法]
麥門冬35~80g、半夏10~15g、人參10~15g、炙甘草6~10g、梗米10~15g,大棗4~10枚。上六味,水煎,晝三夜三服。
[方證]
勞嗽日久不愈、口干咽燥、咳痰不爽、日晡發熱、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虛數。
[現代應用]
1、喉結核、肺結核、支氣管擴張癥、肺炎;
2、慢性咽喉炎、百日咳;
3、腦膜炎后遺癥;
4、惡性腫瘤在放療化療過程中見有形體消瘦,肌膚干枯、口舌咽千者;
5、糖尿??;
6、干眼癥。
[經驗參考]
《金匱要略》用麥門冬湯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按竽妗?,有注家認為是“火逆”?!督饏T要略今釋》說:“今考仲景書,凡云火逆者,皆謂燒針艾灸之逆,非后世所謂君火相火,則仍作大逆為是?!薄澳妗?,有時是指氣機向上之類的病癥,如“吐逆”、“咳逆”、“噦逆”之類。大,修飾詞,表示逆的程度?!陡棺C奇覽》云“大逆,乃咳劇而氣逆之謂?!薄吧蠚狻?可能為呼吸急促或喘息之類的癥狀。“咽喉不利”,是因咽喉內病癥阻塞而呼吸不順暢。原文“止逆下氣”四字,恐為衍文。根據經文的描述,可知麥門冬湯的主治以呼吸急促和咽喉部癥狀為目標。這讓人聯想到喉結核一病。喉結核為耳鼻咽喉結核中最多見者,原發性甚少,多繼發于較嚴重的肺結核或其他器官的結核,通過接觸、血行或淋巴途徑傳播而來。喉部的接觸性傳染是因帶菌痰液附眷于喉部黏膜或黏膜皺褶處,細菌經微小創口或腺管開口侵入黏膜深部而引起的。喉結核好發于喉的后部(如杓間區、杓狀軟骨處),以及聲帶、室帶、會厭等處。早期癥狀為喉部灼熱、干燥等癥狀,聲嘶為主要癥狀,開始輕、逐漸加重,晚期可完全失聲。常有喉痛,吞咽時加重,軟骨膜受累時喉痛尤劇。喉部病損廣泛者可因肉芽增生及軟組織水腫而出現呼吸困難。此外,尚有肺結核的癥狀,如咳嗽、咳痰、發熱、消瘦及貧血等。喉鏡檢查可見喉部黏膜蒼白,杓間區或一側聲帶局限性充血;潰瘍呈蟲蛀狀,邊緣不整齊,底部有肉芽增生,會厭及杓會厭襞可水腫、增厚。病變累及環杓關節時可致聲帶運動受限或固定,病變廣泛的病例,晚期喉部可呈瘢痕狹窄改變。不能完全肯定經文描述的就是喉結核,但喉結核可能最接近經文的描述。當然,這是基于從咽喉部著眼的認識。事實上,痰液黏稠附著于咽喉壁不易咳出也可表現為“咽喉不利”。《松原家藏方》說本方治“咳嗽火逆上氣,咽喉不利,痰聲不濕者。”“痰聲不濕”就是痰液黏稠的表現。后世用本方治療慢性咽喉炎也取得較好療效。如呂志杰治一女,素患“慢性咽炎”。近兩個月來,咽中堵悶,干燥不利,咯痰不爽,口干欲得涼潤,尿黃便秘,脈搏細,略滑數,舌質嫩紅有裂紋,苔薄黃,中心無苔。投以麥門冬湯原方,麥冬用70g,半夏用10g,服6劑諸癥緩解(中醫雜志·日文版,1989;5:51)。
麥門冬湯除了《金匱要略》所載的方證條文外,其他書籍的經驗也值得重視,對經典方證有重要的補充意義。
《玉函經》傷寒差后病篇云“病后勞復,發熱者,麥門冬湯主之。”
編者按:《傷寒論》差后勞復病篇有竹葉石膏湯,與麥門冬湯堪比美。外感熱病的恢復期,體液消耗,此發熱當與津傷有關。不惟外感病如此,腫瘤病人化療、放療等傷陰發熱者也可使用本方。
《肘后方》云“麥門冬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喉燥而渴?!?/span>
湯本求真注曰:“肺結核之枯瘦骨立,咳嗽頻發,痰沫粘著于咽喉而難略出,呼吸淺表,心力減衰,發熱,不食,微渴者,用本方屢得奇效,但未嘗得救其死。故葛洪所說,恐就其一時之效時云爾。
編者按: 肺痿,因“重亡津液”得之。主證為“寸口脈數,其人咳,口中反有濁唾誕沫者。”現代醫學的肺結核、老慢支、矽肺、肺癌等均有見證機會。
《桂林古本傷寒論》麥門冬湯的條文為“咳而上氣,咽喉不利,脈數者,麥門冬湯主之?!?/span>
編者按:“脈數者”,與肺痿之脈相對應,可從。脈數,為虛性代謝亢進使然,其人也可有發熱。
《松原家藏方》云“治虛勞咳逆,手足煩熱,贏瘦骨立者,或咳血及衄者。”
編者按:此描述更像肺結核病?!翱饶妗笔欠谓Y核的肺部癥狀;“手足煩熱”是肺結核的中毒癥狀,與結核菌的毒素刺激關;“贏瘦骨立”是結核病的消耗癥狀;《神農本草經》云麥門冬主“贏瘦短氣”,可參?!翱妊棒笔欠谓Y核的出血癥狀。
《芳翁醫談》云“虛勞,多汗,寒熱,咳嗽,諸證備而咳甚者,宜麥門冬湯......”
編者按:“多汗”,為內熱使然。
《勿誤藥室方函口訣》云“又老人津液枯槁,食物難以下咽,似膈證者,亦可用之?!?/span>
編者按:此為老人睡液服萎縮,分泌減少不能充分滑潤食物。當然,也不能排除干燥綜合征。
綜上所述,麥門冬場證還可見有發熱、口渴、脈數、手足煩熱,贏瘦骨立、咳血、多汗等證。
為了更全面地加深認識,不妨進一步概括一下麥門冬湯證表現。
A.全身表現
虛性代謝亢進癥狀: 發熱、多汗、口渴、手足煩熱、脈數,消耗性體質: 贏瘦骨立。貧血癥狀。
B大逆上氣癥狀
表現為咳嗽、氣喘、噴嚏。
咳嗽特點劇烈的、痙攣性,連續性,痰少或黏稠。伴有顏面通紅,乃至伴有嘔吐。
C.咽喉部癥狀
表現為咽喉干燥、大熱、疼痛、聲嘶、吞咽困難等。
關于麥門冬湯,還有一些技術性的環節需要注意。其一,關于本方煎服法,《金匱要略》說,“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共計四升,剩余的二升如何處理”顯然,這不符合張仲景的煎服法體例。《桂林古本傷寒論》其順服法為“右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漬,溫服一升,日三服。夜三服“以此計算。大約4小時服藥一次。
其二,麥門冬的用量一定要到位,否則將影響本方療效。恰如《本草新編》所說“但世人未知麥冬之妙用,往往少用之而不能成功為可惜也。不知麥冬必須多用,力量始大…”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麥門冬一升約143克,7 升麥門冬為1001克。當今臨床罕見如此大劑量,但也不該用太少。
其三,注意麥門冬與半夏的比例。半夏一升大約111.4克。二者容積比為7:1,但實際用量比(質量比)接近9:1。
[注論精選]
沈明宗:此陰火上逆也。真陰之虛,陰火上逆刑金,為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惟當壯水之主,以鎮陽氣,日止逆下氣,故用麥冬、人參、甘草、粳米、大棗滋培后天胃氣,以生肺金,即生陰火而降火邪。惟以半夏滌痰下利,余竊以為肺接之主方也。(《金匱要略編注》)
張路玉: 此胃中津液干枯,虛火上炎之證。凡肺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故于竹葉石膏湯中偏除方名二味,而用麥冬數倍為君,兼參、草、粳米以滋肺母,使水谷精微皆得上注于肺,自然沃澤無慮。當知火逆上氣,皆是胃中痰氣不清,上溢肺隧,占據津液流行之道而然。是以倍用半夏,更加大棗,通津滌飲為先,奧義全在于此。若濁飲不除,津液不致,雖日用潤肺生津之劑,烏能建止逆下氣之績哉?俗以半夏性燥不用,殊失仲景立方之旨。(《張氏醫通》)
喻昌:此胃中津液干枯,虛火上炎之證治本之良法也。于麥門冬、人參、甘草、粳米、大棗大補中氣大生津液隊中,增入半夏之辛溫一味,其利咽下氣,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擅古今未有之奇矣。(《醫門法律》)
大塚敬節:凡頰上有限局性之潮紅,赤舌或無苔、干燥、咽喉部有枯燥之氣味,腹部一體無力,大便多而不通快,軟便少,日一二回,有殘剩之意味,感壓出之力不足者,麥門冬湯證也....(《中國內科醫鑒》)
關于醫景堂學苑
醫景堂學苑微信公眾平臺正式上線啦!醫景堂寓意像仲景一樣的大醫研究疑難病的殿堂,醫景堂學苑就是秉承這樣的宗旨,將古代及當代中醫名家的學術思想及學術經驗展現在平臺上,供將來想成為中醫名家的大夫們和中醫愛好者學習借鑒,提升中醫思維觀念,提高中醫診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