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有公益微課
導讀
經方組方嚴謹,藥味精當,療效獨特。
李賽美教授是廣州中醫藥大學傷寒教研室主任。
臨證喜用經方,效驗甚多。
本文收錄了李賽美教授麻黃升麻湯、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桂枝加附子湯醫案各一則。
跟隨本文,一起來學習一下李賽美教授“經方起沉疴”的臨床經驗吧!
1.麻黃升麻湯案
戴某,男,46歲,馬來西亞人,1999年7月23日初診。
患者訴胸熱咳嗽,肢麻足冷,尿濁3年余。
曾先后取麻杏甘石湯、理中湯、金匱腎氣丸等不效,且癥狀逐漸加重,體弱不能正常工作。
診見:形體瘦弱,雙下肢麻痹發涼,膝關節酸軟,腰部抽痛,胸部覺干燥疼痛,口干咳嗽,痰中帶血,胃納可,小便有泡沫,沉淀后有白膜,大便完谷不化,每天3-4次。
舌淡暗、舌體胖、苔薄,脈弦。
證屬上熱(肺胃)、下寒(脾腎)夾瘀,
予麻黃升麻湯。
處方:
生石膏(先煎)30g,黃芪30g,
茯苓15g,玉竹15g
丹參各15g,白術12g
干姜12g,知母12g,
黃芩12g,升麻12g,天冬12g
當歸10g,炙麻黃10g
桂枝10g,炙甘草6g
水煎服,每天1劑。
服2劑后,足麻痹減輕,大便轉佳,小便泡沫減少。繼進3劑。
7月28日二診:訴胸中已不覺熱,稍干燥,咳血消失,但仍有黃稠痰。
雙下肢麻痹繼續減輕,有溫暖感。
大便正常,小便轉佳,稍有腥味。
舌淡、苔白,脈沉。
繼守原方5劑,諸癥大減,精神大振。
囑以六味地黃湯加減調理善后。
按
本例為筆者在馬來西亞講學期間所遇。
《傷寒論》厥陰病篇云: “…咽喉不利,唾膿血,泄利不止,為難治,麻黃升麻湯主之。”。
本例患者久婚未育,思慮有余,肝火內郁。加之多耗腎精,脾腎不足。
至久則肝火上沖,木火刑金,煉蘊痰熱,損傷血絡,而成斯證。
前醫或單用清化,或獨予溫補,清熱傷陽,補虛礙實,故諸癥不減,反見加重。
正如尤在涇所言: “陰陽上下并受其病,虛實寒熱混淆不清,欲治其陰,必傷其陽,欲補其虛,必礙其實”,
仲景曰“難治”,理在其中。
疏原方,清上溫中,健脾益氣,養陰潤肺,清熱化痰,活血排膿;
佐用黃芪、丹參意在加強益氣活血。
全方扶正祛邪,溫陽清熱,各行其道,俾肝木得疏,脾氣得升,肺氣清靈,腎精得滋,故能獲效。
2.桂枝加厚樸杏子湯案
朱某,男,9歲,從美國返馬來西亞探親,1999年7月26 日初診。
其母代訴:晨起鼻塞、噴嚏、流涕已4年,西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
夜間流清涕需用紙巾數張,時有衄血,二便調。舌淡、苔薄,脈滑,咽不紅。
證屬營衛不和,衛外不固,肺氣上逆,予桂枝加厚樸杏子湯。
處方:
桂枝6g,白芍6g,
大棗6g,厚樸6g,
苦杏仁6g,黃芩6g,
生姜 3片,炙甘草3g,
蟬蛻3g,白茅根9g
水煎服,每天1劑,3劑。
二診:已不流涕,但仍有鼻塞,舌淡、苔薄黃,脈滑,守前方3劑。
三診:其母代訴,因昨夜空調開至16℃,又出現鼻塞流涕,但程度較前明顯減輕,余無異常。
查:舌淡、苔薄白。
原方去黃芩、白茅根,繼服3劑。
半年后,其母發來傳真,告患兒病已痊愈。
按
桂枝加厚樸杏子湯,系仲景為太陽中風兼喘而設,曰: “喘家作,桂枝湯,加厚樸、杏子佳。”
患兒無惡寒、發熱、汗出之表證,但遇冷則鼻塞流清涕,故衛表不固,肺氣不利明顯。
予桂枝湯調和營衛,固護衛氣;加厚樸、苦杏仁利肺降氣。
衛表得固,肺氣通暢,自無鼻塞流涕之恙。
3.桂枝加附子湯案
楊某,男,34 歲,四川人,1999年1月20日初診。
患者來廣州打工,任倉庫管理員,身痛惡寒3年余,服諸藥不效,X線攝片無異常。
舌淡暗、苔薄白,脈沉細。
思其惡寒身痛,但無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肺衛表證,脈不浮反沉,
證屬腎陽不足,衛陽失煦,
予桂枝加附子湯。
處方:
熟附子(先煎)15g,桂枝15g,
白芍各15g,生姜3片,
大棗10g,炙甘草6g
水煎服,每天1劑,3劑。
2000年4月,患者近因聲嘶難出,再次求診于筆者,并告之,去年3劑中藥解除了3年痼疾。
按
經云:“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原意為治療太陽病發汗太過之陽虛漏汗證。
然衛陽、營陰不足,筋脈失養,多身痛證。
予桂枝加附子湯,調和營衛,振奮衛陽。
衛陽舒展,筋脈得養,則身痛自除。
學好經方則能效如桴鼓,李賽美教授臨床善用經方,廣受患者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