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方
20、大青龍湯 7味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枚(去皮尖),生姜三兩(切),大棗十枚(擘),石膏如雞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撲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復服,汗多亡陽遂(一作逆)。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金匱要略方
99、大青龍湯 7味 麻黃六兩,去節,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碎
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
38、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39、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青龍按:不汗出既是麻黃湯證的辨證要點,又是寒邪閉郁,不得宣泄,郁而
生熱的因素。表寒里熱,其里熱與表實有關。不汗出而煩躁是應用大青龍湯的關鍵指征。
筋惕肉潤:潤,音順(shin)。惕、潤義近,皆指抽動。筋惕肉酮,指筋肉跳動。
乍有輕時:乍,忽然之意。乍有輕時,指證情偶爾有所減輕。
病機:風寒束表,內有郁熱。
治法:外散風寒,內清郁熱。
大青龍湯是麻黃湯倍用麻黃再加石膏、生姜、大棗而成,其麻黃用量大于石膏,表里雙解,是重在解表,兼以清熱。
大青龍湯的發汗力量甚于麻黃湯,所以首先禁用于表里俱虛之“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以避免出現“厥逆、筋惕肉晌”之亡陽之變。其次仍需注意:取微汗,得汗即停后服,中病即止。汗出過多者,可用溫粉撲身以止汗,不可令大汗淋漓。汗多亡陽傷陰,導致惡風、煩躁不得眠。
對39條的解釋,一般的書籍或教材均認為是非典型的表實里熱之證。“由脈浮緊變為脈浮緩,由身痛變為身重,反映了寒邪郁表,陽郁漸趨化熱之勢。脈浮緩與脈浮緊相對而言,熱壅經氣不利則身重,由于邪氣有傳入之勢,進退于表里之間,故身常見乍有輕時。”其以大青龍湯治療,“發熱惡寒,不汗出而煩躁”仍為必見之象。仲景在《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中明確指出:“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所以39條是用大青龍湯治療
的溢飲病證。身重是飲溢肌膚所致,大青龍湯要在發汗散水。
大青龍湯也是后世表里兩解之模仿典范,如防風通圣散,既有麻黃荊芥防風薄荷解表散寒,也有黃芩連翹石膏芒硝之淸里熱,只是注意比例,外寒重內熱輕選用大青龍,外寒輕,內熱重,三焦大熱非防風通圣不可。我曾經仿大青龍用麻黃加術湯再加石膏等一劑退熱一例寒濕化熱外感案例。
典型案例
陳作仁醫案
[病者] 趙仰享,四十二歲,江西南昌人,住進賢門外。
[病名〕傷寒失表。
[癥候〕 頭痛項強,大熱無汗,口渴引飲,小便短赤,大便旬日不通,異常煩躁。
兩關脈洪數鼓指,苔邊白中黃,似此表癥未除,里癥又急,即仲景用大青龍湯之候也。
〔處方〕 凈麻黃八牙(先煎,去沫)光杏仁三錢(去皮尖)桂杖尖一鎖 生石膏一兩(研細)生甘草錢半杭白芍二 生姜三小片 大瓶棗五枚
〔二診〕 進二劑,得汗熱解,病勢已有轉機,惟口渴頌躁未除,又仿仲最竹葉石膏湯加減。原方減去半夏者,為不嘔也。加白芍陳皮者,以行氣活血,較原方稍靈活也。
三診淡竹葉三錢生石膏六錢(研和) 潞黨參三錢寸冬三錢 生甘草錢半 白粳米一兩(以夏布包,同煎) 杭白芍二錢廣陳皮一錢蘇薄荷六分生姜三片
[效果] 又疊進三劑,各癥逐漸就差。《全國名醫驗案類編》
21、小青龍湯 8味 麻黃(去節),芍藥,細辛,干姜,甘草(炙),桂枝(去皮)各三兩,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若微利,去麻黃,加蕘花,如一雞子,熬令赤色;若噎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若喘,去麻黃,加杏仁半斤(去皮尖)。且蕘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
40、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干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41、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心下有水氣:心下,即胃脘部。水氣,病理概念,即水飲之邪。
噎:音耶(ye),指咽喉部有氣逆哽阻感。
少腹滿:少,通“小”。指小腹或下腹部脹滿。
病機:風寒束表,水飲內停。
青龍按“心下有水氣”之“心下”一般都指胃脘部。因為脾胃生痰之源,雖然痰跟痰飲性質有些差別,理則一;因為方中干姜半夏主要溫化脾胃治痰飲屬于治本之法;另外有人認為本證主要的病位在肺不在胃,二者由于本證病變范圍較廣,胃脘部無法涵蓋所有水飲病變部位,所以雖然仲景有“心下有水氣”的病機概念,但現在都用比較籠統的“水飲內停”稱呼。
水氣是水飲之邪,因飲性屬寒,所以亦直呼“寒飲”。從主證咳喘而言,病位應當在肺,所以本證的病機可以描述為“風寒外束,寒飲伏肺”。水飲之邪變動不居,到處為患。飲邪所到之處,出現相應的病變,所以本證有很多或然癥。所謂或然癥,就是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的病理表現。或然癥的出現需要進行適當的藥物加減。
水飲性寒為陰邪,所以水飲為患一般不渴。津液本由飲人之水所化,水聚成飲,津液肯定不足。若水飲為患,津液不足突出,也可見渴。
若本不渴,服小青龍湯水飲得化,其津液不足的病機顯露,則見口渴,此
口渴亦是寒飲消解的反映。41條“小青龍湯主之”句,應接在“發熱不
渴”后,原文是倒裝筆法。
小青龍湯解表竭飲,但重點在于溫肺(脾胃)化飲,故若水飲內停而無表證
者亦可用。
小青龍湯中麻黃具發汗、平喘、利水之功,桂枝既可助麻黃辛溫發汗以解表,又有化氣利水之效,干姜、細辛、半夏是溫化寒飲之用。大凡外感之病,多忌芍藥、五味子之類,恐其斂邪不散,致生他變。而本方有此二味,在于防麻、桂、辛、姜、夏等辛散太過,一是避免汗出太過,二是防止耗散肺氣引動腎氣,開闔適宜。五味子又有止咳之功。
對于或然癥的藥物加減,后世爭議頗多,若結合《傷寒論》其他方證的加減應用及《金匱要略》的相關內容來認識,其中還是有許多可取之處。“且莞花不治利,麻黃主喘,今此語反之,疑非仲景意”一句,是后世醫家之注,林億已加按語,可釋其非。
若渴,是津液不足顯露之象,仲景多去半夏,加生津之恬樓根;若微利,是水飲下趨大腸,去麻黃,加“下十二水”之莞花;若噎,是寒水相搏,去麻黃,加附子溫陽散寒;若小便不利、少腹滿,是水停下焦,故去麻黃加茯苓以利水;若喘,加杏仁以降氣平喘。所有去麻黃者,在于麻黃發越陽氣之緣故。
本證屬太陽傷寒證的兼證,當與大青龍湯證相鑒別。二者表寒雖同,但其里證一寒一熱,不可混淆。本證里有寒飲,臨床表現以咳喘痰白質稀為特點;大青龍湯證為里有郁熱,臨床表現以煩躁為特點。
本證以咳喘為主證,當與桂枝加厚樸杏子湯證相鑒別。一為太用傷寒表實,惡寒發熱無汗脈浮緊;一為中風表虛,惡寒發熱汗出浮緩咳喘病機亦異,一為寒飲伏肺,一為肺寒氣逆而無水飲之邪。
本證還當與大青龍比較學習,大青龍外寒內熱,小青龍外寒內飲,外寒都是散寒,內熱則石膏清熱,里飲則干姜半夏細辛桂枝溫化肺脾寒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