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謝機制:嘌呤合成加速,尿酸形成過多,沉積于關節軟骨/滑囊/皮下軟組織內。
病理機制:滑膜增厚,血管翳及肉芽組織形成,侵蝕破壞軟骨及軟骨下骨質,造成骨質破壞及反應性增生硬化。
臨床特點:30-50歲,男性:女性5:1。
臨床分期:病程緩慢,反復發作,漸進性加重:無癥狀的高尿酸血癥期、急性痛風性關節炎期、痛風發作間歇期、慢性期。
影像表現:
·痛風石 形態與數目與病程進展相關。信號混雜,T1WI稍低信號(鈣化程度),T2WI稍高信號(水化與纖維化程度),增強掃描可強化(肉芽腫)
·軟組織表現 關節間隙增寬(滑膜增厚,關節積液),周圍軟組織腫脹
·骨質異常 局限性/邊緣性/非對稱穿鑿樣改變,波浪狀/弧形/蜂窩狀缺損,周圍有硬化邊
(前交叉韌帶損傷,T1信號增高;髕上囊/髕下脂肪墊/交叉韌帶區/髕骨前軟組織內結節狀痛風結石,周圍有包膜;髕骨/脛骨邊緣骨質破壞,伴有硬化邊)
(T2WI,髕上囊點狀低信號;髕下脂肪墊內,小結節狀稍高信號;STIR,髕上囊旁邊,關節腔內,點狀低信號,骨髓水腫;滑膜波浪狀增厚,骨質硬化,痛風結節)
(關節鏡,痛風結晶:關節滑膜病理切片SE染色,滑膜表面覆蓋痛風結晶及中性粒細胞:滑膜間質內,肉芽腫)
鑒別診斷:
1.類風濕性關節炎
2.骨關節炎:老年人,膝關節軟骨變性/破壞,及關節邊緣/軟骨下骨質再生,血管翳的形成為骨質增生的慢性刺激引起,程度較輕,相對乏血供,為纖維性血管翳,骨質破壞更局限,與物理性的應力有關。
3.滑膜肉瘤:關節周圍的軟組織腫塊,同時累及骨及軟組織,邊界不清,增強掃描顯著強化,不均勻,骨質為侵蝕性破壞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