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對“風濕”應該并不陌生,但是很多人卻將“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混淆,這兩種病看似頗為相似,實質差之千里。風濕熱與類風濕到底有什么區別呢?今天,咱們就來捋一捋~~~
病因不同
風濕熱是一種咽喉部A組乙型溶血性鏈球菌(GAS)感染后反復發作的全身性結締組織炎癥,本病多發于冬春陰雨季節,寒冷和潮濕是重要的誘因。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病。
患病人群不同
風濕熱可見于任何年齡,最常見為5~15歲的兒童和青少年,3歲以內的嬰幼兒極少見。男女患病率大致相等。
類風濕關節炎亦可見于任何年齡,但80%發病于35~50歲,女性患者約3倍于男性。
臨床表現不同
1. 前驅癥狀
★風濕熱常表現為前驅感染。在典型癥狀出現前1~6周,常有咽喉炎或扁桃體炎等上呼吸道GAS感染表現,如發熱、咽痛、頜下淋巴結腫大、咳嗽等。
★類風濕關節炎常無前驅感染。
2. 關節癥狀
★ 風濕熱表現為游走性大關節炎,不出現畸形。常對稱累及膝、踝、肩、腕、肘、髖等大關節;局部呈紅、腫、熱、痛的炎癥表現,但不化膿。部分患者幾個關節同時發病,手、足小關節或脊柱關節等也可累及。通常在鏈球菌感染后一個月內發作,關節疼痛很少持續1個月以上,通常在2周內消退。急性炎癥消退后,關節功能完全恢復,不遺留關節強直和畸形,但常反復發作,可繼氣候變冷或陰雨出現或加重。
★ 類風濕關節炎表現為對稱性小關節炎,出現畸形。受累關節晨僵、疼痛、壓痛、腫脹及活動受限,初呈游走性,以后固定。由單個至多個關節受累,手足小關節先受累,近端指間關節、掌指關節及腕關節受累多見。出現最多見的畸形有近端指間關節梭形腫大、爪形手、手指“天鵝頸”畸形、尺側偏斜、掌指關節半脫位及腕關節固定等。關節周圍可發生腱鞘炎、滑囊炎、肌萎縮等。
3. 皮膚表現
★ 風濕熱表現為環形紅斑及皮下結節。環形紅斑常見于四肢近端和軀干,為淡紅色環狀紅暈,初出現時較小,以后迅速向周圍擴大,邊緣輕度隆直,環內皮膚顏色正常,時隱時現,不癢不硬,壓之退色,歷時可達數月之久。皮下結節如豌豆大小,數目不等,較硬,觸之不痛,常位于肘、膝、腕、踝、指(趾)關節伸側、枕部、前額、棘突等骨質隆起或肌腱附著處,與皮膚無粘連,常數個以上聚集成群,對稱性分布,通常2~4周自然消失,亦可持續數月或隱而復現。皮下小結節伴有嚴重的心臟炎,是風濕活動的表現之一。
★ 類風濕關節炎表現為有皮下結節而無環形紅斑。皮下結節多見于關節突起部及經常受壓處,質韌如橡皮,無明顯壓痛,存在時間較長。
4. 心臟表現
★ 風濕熱表現為心臟炎。臨床上最重要的表現,兒童患者中65%~80%有心臟病變。急性風濕性心臟炎是兒童期充血性心衰竭的最常見的原因。患者常有運動后心悸、氣短、心前區不適。心臟炎可單獨出現,也可與其他癥狀同時出現。
★ 類風濕關節炎表現為心臟類風濕性肉芽腫、局源性心肌炎、冠狀動脈炎、慢性心內膜炎及心瓣膜纖維化、類風濕性心包炎。
5. 其他表現
★ 風濕熱還可表現為舞蹈癥。常發生于4~7歲的兒童,系風濕熱炎癥侵犯中樞神經系統,包括基底節、大腦皮質、小腦及紋狀的表現,起病緩慢,為一種無目的、不自主的軀干或肢體動作。
★ 類風濕關節炎還可表現為類風濕血管炎、肺部病變、肌炎、周圍神經炎、鞏膜炎等。
通過以上的對比,可以發現,風濕性關節炎與類風濕關節炎,雖然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無論是發病機制、臨床表現、預后,還是轉歸都是不同的,需要風濕免疫專科醫生甄別并給予規范化的治療。
作者:風濕免疫科 來源:西安交大二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