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性痛風(pseudogout/chondrocalcinosis)是指焦磷酸鈣雙水化物(Ca2P2O7·2H2O)結晶(calcium pyrophosphate dehydrate,CPPD)沉著于關節軟骨所致的疾病,是一種代謝性疾病,致病因素為焦磷酸鈣。由于它是在1961年研究痛風的關節液時發現的,故稱為假性痛風。它又可稱焦磷酸鈣雙水化物沉積癥或軟骨鈣化癥,是由焦磷酸鈣雙水化物結晶誘發的滑膜炎。好發于中老年,男女均可發病。有家族遺傳史,最常累及膝關節,其次為踝、腕、肘、髖、肩、掌指/跖趾關節,關節旁也可出現小硬結。可出現急性關節炎的癥狀,臨床上容易漏診或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或骨關節炎。從關節腔內可查出焦磷鈣結晶,X線特點可見半月板,軟骨關節面和軟骨盤鈣化。
焦磷酸鈣可沉積于關節內結構如滑膜、軟骨表面,亦可沉積于關節囊、肌腱和韌帶以及椎間盤、恥骨聯合、腕關節三角纖維軟骨等處,其中以沉積于關節引起的假性痛風性關節炎癥狀最為突出。焦磷酸鈣沉積的機制不詳,現多認為與局部無機焦磷酸增加和軟骨糖蛋白抑制無機焦磷酸沉積的作用減弱有關。
假性痛風發病的危險因素為:
1.高齡:老年人更易患假性痛風,因為CPPD結晶在老年人的關節中更常見。
2.關節損傷:關節嚴重外傷或關節置換手術一類的關節損傷,均會增加關節內形成CPPD結晶的風險。
3.遺傳疾病:帶有CPPD結晶沉積易感性的基因可通過遺傳在種族內傳遞。患有家族性軟骨鈣質沉著癥的人,早期便可出現CPPD結晶病的癥狀和體征。
4.體內鐵蓄積過多(血色病):這種遺傳病可導致關節周圍器官和組織中蓄積過多的鐵,進而導致CPPD結晶的產生。
假性痛風對誘因(創傷、外科手術或疾病)反應需時較短,數小時即可出現炎癥反應,炎癥過程較短。其最多見于大關節,可累及單個關節,亦可同時累及多個關節,單關節發病時以膝關節最多,多關節發病時幾乎總是累及膝關節,膝關節約占受累部位的一半,其次為肩、肘、腕、踝,及包括第一跖趾關節在內的其他滑膜關節。
焦磷酸鈣進入關節腔后沉積于關節軟骨、滑膜和半月板表面,可逐漸聚合增大形成大塊結晶。該病疼痛癥狀相對輕微,雖然關節腫脹明顯,但抽吸關節液后,疼痛可立即緩解,且從不發生潰破。
1.家族性假性痛風患者發病年齡較早,性別無差異,臨床癥狀表現不一,有的和痛風相似,即急性發病而有間歇期,有的為多關節發病,癥狀持續,易誤診為類風濕關節炎。
2.散發性假性痛風(原因不明性)。
3.繼發于其他代謝疾病假性痛風,如甲狀旁腺功能亢進癥、痛風、肝豆狀核變性等。
4.創傷或外科手術后假性痛風。
X線表現主要為全身多發性大關節軟骨表面及腰椎間盤、恥骨聯合纖維軟骨內鈣化影,如線狀,短條狀,以及關節囊、肌腱韌帶附著處鈣化影(圖1)。隨病史延長,多發大關節骨邊緣、髁間突、關節盂等骨增生呈進行性改變,關節間隙輕度變窄。一般無明顯關節組成骨的破壞吸收及關節畸形。
圖1 假性痛風患者右側膝關節前后位X線片,可見膝關節內外側關節軟骨內均出現明顯的鈣化線(箭頭所示)
關節液穿刺檢查出桿狀或平行管狀CPPD結晶即可診斷。在白細胞內可見到被吞噬的結晶或在液體中有游離的結晶漂浮。偏振光學顯微鏡下呈弱雙折射。關節軟骨尤其是纖維軟骨線狀鈣化這一X線表現支持診斷。
1.痛風性關節炎
常由于嘌呤飲食和飲酒而誘發。最常累及第一跖趾關節,大關節受累不常見。炎癥時疼痛明顯。痛風對誘發因子(外傷、汞利尿劑等)反應的潛伏時間較長,需數天才出現紅腫反應。如有痛風石,可破潰而出。痛風患者的結晶為尿酸鹽,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呈針狀,在偏振光顯微鏡下呈強雙折射。口服秋水仙堿或別嘌醇等治療痛風病藥物療效佳。
2.風濕性關節炎
多見于青少年,呈游走性大關節炎,炎癥消退后關節病變和功能可以完全恢復,常伴有心臟炎、皮下結節、環形紅斑等,抗“O”滴度高,對水楊酸制劑的療效好,無特殊X線征。
(一)非手術治療
1.一般治療急性期臥床休息,抬高患肢,避免關節過度活動和外傷。
2.非甾體抗炎藥關節炎急性發作時,可選用吲哚美辛、布洛芬緩釋膠囊或雙氯芬酸等對癥治療。
3.糖皮質激素 急性發作期,行關節滲液抽吸后,予利美達松2.5~5mg/次,關節腔內注射。
(二)手術治療
關節破壞較少者可關節鏡下直接沖洗,清除關節內結晶和增生滑膜,效果更佳。關節鏡技術能同時確診和治療假性痛風性關節炎,延緩或阻斷疾病進程,挽救關節功能,而且損傷小,是診治假性痛風病的較好方法。關節嚴重破壞者,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病例資料
患者男性,54歲,10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膝、雙肩關節持續性、對稱性疼痛,伴晨僵,時間為30分鐘,在當地醫院予中藥外敷(具體不詳)、針灸治療,癥狀略有減輕,未規律治療。2年前雙膝、踝、雙肩關節再度出現疼痛,伴有腫脹、晨僵,同時左眼彌漫性充血,于外院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予NSAIDS藥物及激素治療,病情有改善,但仍間斷反復。3周前上述癥狀加重,雙膝關節、右踝關節突然腫脹,關節局部皮膚發紅,疼痛劇烈嚴重影響睡眠,一周前雙肩關節又出現類似癥狀,為求進一步診治收入院。
患者既往體健,無高血壓、高血脂病史。
查體可見:右內、外踝關節腫脹,局部皮膚發紅,皮溫升高,活動明顯受限,雙膝關節彌漫性腫脹,浮髕征陽性。雙肩關節紅腫,肩峰下壓痛明顯,上舉受限。
實驗室檢查:血沉:85mm/h,C反應蛋白4.87mg/dl,C451.17mg/dl,ANA、抗ENA(一),APA、AKA抗CCP抗體(.),血鉀2.6mmol/L,血氯90.3mmol/L,血鈣2.47mmoⅣL,甲功五項、免疫五項ASO、RF均陰性,血尿酸217umol/L。
雙膝雙踝正位片示:雙側脛骨髁間嵴變尖,內側為著,雙膝關節面尚整,左膝關節間隙略變窄。雙側半月板可見鈣化。
特殊實驗室檢查:右踝關節穿刺液淡黃透明,偏振光顯微鏡下可見焦磷酸鹽結晶。
診斷為“焦磷酸鈣沉積病”(cPDD)給予樂松、奇曼丁、補達秀治療。
內容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場。希望大家理性判斷,有針對性地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