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 是
了解、
尊重、
包容,和
珍惜。
同理心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它能彌補人與人之間最深層的裂痕──
包括父母、夫妻、手足、摯友……
同情心(Sympathy)和同理心(Empathy)
有什么不同?
有同情心的人考慮的是:
如果我是他/她,遇到這件事“我”會有什么感受;
有同理心的人考慮的是:
如果我是他/她 ,遇到這件事 “TA”會有什么感受。
同情心是站在自己的鞋子里考慮問題;
同理心是站在別人的鞋子里考慮問題,
設身處地用心
▲當同理心的你,遇到朋友正處于低潮期的時候...
▲觀察:
你會看見他頭上頂著一朵烏云在下雨,
他將自己陷在黑暗處,
不停想著:“我被擊垮了!”
▲感受:
同理心的你,試圖感同身受,
告訴TA:
“我知道這種感覺,但你要知道你并不孤單。”
▲此時,來個同情心的他,
他會說:“喔不~ 這真的滿難受的耶!好可憐喔!”
并試著分散注意力、扯開話題說到:
“那~ 要不要先吃塊三明治?或許你會好一些。”
但具有同理心的你,知道這么做,并沒有幫到難過的TA。
當TA的情緒被理解被看見,TA才有能量療愈,改善,回復正常,才能去傳遞善與愛、去體會別人的感受和情緒。
你與TA的共情,是發展同理心的第一步。
有時候,TA并不需要一個縱容、順著TA的解決方案,他們需要的就是理解,需要壓力情緒的釋放。那么,這個時候去專注的聆聽對方,是最好的禮物。
善良會傳遞。
用同理心理解著TA,TA也會用同理心去理解將來的世界。
這是人性最美好的一部分。
同理心是種選擇
(容易受傷的選擇)
因為你必須
找出相似的連結
找出內心能與TA相呼應的情緒。
何謂同理心?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
同情,還是以高高在上的姿態去俯瞰其他人,做出可憐對方的姿態。同情心是非常脆弱的,經不起考驗的。同情心也是有條件的,要回報的,可能不是物質上的回報,有可能是精神上的回報比如需要別人的認可、感激或者表揚。
但是同理心則不同,所謂同理心就是「同族心」,因為相同的命運而產生相互的認同感和同甘共苦的意識。
這種同理心是非常強大的,因為它是基于自身的認知而建立的。此時幫別人就是幫自己。
但這種「同族心」產生需要很強的條件,很多時候不一定就是「換位思考」,也可能是機緣巧合的情況下自己與對方真正站在同一條船上,變成了命運共同體。
但同理心需要在更多的場景下出現,所以我們無法總是期待出現「同舟」才能「共濟」。
如何激發同理心?
舉一個非常簡單的例子,很多城市沒有右轉紅綠燈,我們在開車右轉時,很可能與斑馬線上的行人產生沖突,此時該怎么辦?
想象一下過馬路的是自己的家人、朋友,你就知道該怎么辦了。
雖然目前還有很多司機一腳油門不讓行人,但是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司機愿意等在斑馬線前面,等待行人過馬路。這是產生同理心的一個場景。
在這種場景下,你無需換位思考,你只要想象那個正在過馬路的人是你認識的,是你關心的,是你愛的那個人即可。
同樣的事情也出現在職場上,雖然大家喜歡傳播「慈不帶兵,義不行賈(gu 三聲)」,但只要你把團隊的人當自己的朋友看,你就會知道,考慮團隊效率和考慮每個人的職業發展并不矛盾。「慈」并非沒有原則,但一定不意味著無情。
與此相反,那些有情有義的領導,會被更多的人追隨。這就與做生意一樣,那些特別守信用,甚至顯得很迂的人,反而是你應該長期信任,長期交往的生意伙伴。無論是公司同事還是生意伙伴,只要你視之為朋友,而不是棋子,同理心自然產生。
同理心能給你帶來什么好處?
對不起,短期來看,它無法帶給你名和利,無法帶給你升職加薪,無法帶給你來自上層的認可。
但是長期來看,同理心帶給你的是好口碑,也帶給你平和善良的心態。而內心的平和,是一個人從歲月那里得到的最高獎賞。
具備同理心的人,是著眼長期的人,而非只關注短期目標的人。而著眼長期的人,配得上一個喜悅的人生。
Always treat others as you want them to treat you
像期待別人對待你那樣對待別人
這一點很難。但是像對待朋友和親人那樣對待自己身邊的人甚至是陌生人,這一點不難,只是選擇而已。
所以在你要安慰別人時,你該給予對方的(不是同情心),應是同理心。
假設你就是TA,假設TA是你的親人,試著設身處地去感受一下對方真實的心情,拉近彼此心靈的距離,更好的理解對方,知道對方真實的需要,這樣你才能真正幫到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