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的眼界,決定孩子的起跑線。”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歷?
寶寶剛出生時,總會無緣無故“哇哇”大哭,還總是哄不好,搞得家長摸不著頭腦;有時候帶他出去玩,不知道哪里惹到他,又開始鬧情緒。
很多家長會因此惱怒,其實,這并不是孩子“不懂事”。
這在腦科學看來非常正常,孩子哭、鬧、沒耐心、發脾氣,是因為他負責理智、管控情緒的那部分腦“前額葉”還沒發育成熟,要到20幾歲才能完全發育成熟。
所以理解這一點,當小孩發怒或者是耍小性子的時候,你就能理性地了解:其實孩子是真的做不到,也不知道怎么表達。
這就是青年科學家魏坤琳告訴我們的。
他也曾在《最強大腦》的節目中,以北大教授豐厚的學識、“科學是我唯一的判斷標準”這樣的態度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是北大心理與認知科學學院教授、愛貝睿未來腦計劃的專家,他的研究方向是腦科學和認知科學,特別是人腦是怎么控制運動的。
2010年,他的大女兒出生了,魏坤琳說:
初為人父,我開始像所有父母一樣,瘋狂地翻找各種育兒理論,恨不得把所有腦科學知識都用在她的成長上。
但翻遍市面上的育兒書,我感覺很失望也很詫異,在科學領域都被批判了N年的理論,竟然還有那么多人信!
像“右腦開發”、“大腦只開發了10%”這種偽科學,今天依然在教育界大行其道。
還有些商家出于商業目的,對科學理論進行了曲解、篡改或惡意夸大。這不但讓家長花冤枉錢,更是浪費了孩子的成長時間和機遇。
將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惠及更多的父母,是魏坤琳最大的初衷。
1
互動閱讀的培養
魏坤琳表示:0到6歲是個非常重要的時期,寶寶剛生下來的時候,大腦重量只有成年人腦重的25%。
到6歲的時候已經接近了90%或者95%了,3歲的時候是85%左右。
這也是為什么我們覺得0到6歲非常重要,魏坤琳講到他的女兒正在經歷這個時期,他說:
我的大女兒現在7歲,我的小女兒才1歲半。
從小我會跟她玩閱讀,我邊講故事邊指著字讀,我讀的時候我手在滑著字。
字形、字音、字意,可以在一次讀書過程中間全部完成。
他說,這種互動閱讀是非常好的,寶寶可以比正常的識字年齡提前。
寶寶認識的符號越多,這個世界對他來說更具有意義,因為一到街上全是文字,這個世界就為他打開了,所以越早識字越好。
魏坤琳講到他小時候:
我至今都記得我4歲的時候,我爸爸就把我抱到他膝蓋上,跟我一起讀小人書,我喜歡那個時刻,因為他會一頁一頁的給我翻。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再長大一點我很好的閱讀習慣,我們家的書我都看過三遍,只要是親戚家能夠摸到的書我都看,不管什么書,也是小時候培養的。
所以我非常感激我父親小時候給我花的那些時間,給我玩的那些互動閱讀,是深遠的影響。
2
激發孩子學習能力
時代變化太快。十幾二十年前,沒有人能想到互聯網、手機能如此徹底改變我們的生活。
同樣,你也無法預測十幾二十年后,你的孩子長大要面對的那個時代和社會,又會是什么翻天覆地的變化。
2016年,世界經濟論壇上就有一個報道指出:現代小學生這一代人將來工作的時候,如今65%的工種都將不復存在。
在這樣一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想根據過去的經驗,通過“押寶”來賭孩子的未來,未免風險太大,也毫不現實。
所以作為父母首先要認清:孩子需要的不是現在社會看重的能力,而是未來社會需要的能力。
傳統教育強調對知識存量的學習,面向過去;而真正有競爭力的人,一定要有適應未來的能力。
如果給寶寶灌輸知識或技能,知識或技能會陳舊。假設寶爸寶媽們能夠學會適時激發孩子的學習能力,會對孩子的大腦發展有非常大的幫助。
很多家長在跟小孩玩的時候,常常帶著一種功利心,往往目的性很強的去引導小孩去學習某樣東西,引導他去回答出你想要的某種答案。
你做的任何事情都是為了開拓他的眼界,其實讓他自己去接觸大自然,就會理解更多的東西。
魏坤琳說:
我帶我女兒去海邊,她小時候第一次見到大海特別開心,你不能想象小孩為什么玩沙子可以玩好幾個小時,這些讓她親近大自然的事情我都帶她去經歷。
并不是要她記住什么東西,也不是讓她能夠用語言回溯什么東西,只是這個經歷對她來說是有用的。
如果去博物館,可以更好的激發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因為博物館里面有很多問題的答案。
現在,博物館里面有越來越多的有小孩子可以觸摸的道具,魏坤琳說他帶女兒看完恐龍館,她回來以后真的問了很多恐龍的問題,就是恐龍激發了女兒的興趣。
作為家長都知道激發興趣不是在家里那些玩具能夠激發的,在去博物館之前,魏坤琳說他會做好功課,并且給女兒提前拋幾個問題。
這就是讓女兒帶著問題去參觀,然后慢慢引起她的興趣,從而讓她自己去提問然后,再給她一一解答,慢慢地,她就會循著這種方法去學習,主觀能動性就隨之提升了。
3
讓孩子保持想象力,培養空間能力
沒有什么不可以培養,大腦的每一項能力其實都跟肌肉一樣,你來回練它,它自然就會強壯。
想象力也是一樣的,其實小孩子很有想象力,我們大人的想象力是比較缺失的,因為每一個物體都有特定的用法,這個世界對我們來說都是結構化的。
我們想象不到一個物體的其他用途,小孩子不一樣,小孩子天馬行空的,他沒有一個定式。
其實從某種程度來說,小孩接受新鮮事物的速度比你快很多,他們發散性思維比你好。
魏坤琳說:
在女兒小時候我會給她看一個地圖,這就是一個公園,然后你可以想象一個巨型的沙盤,你看見沒有?
你看我現在在這個地方,下次我在那個地方,我們逛完以后她在大腦中間形成一個認知的地圖。
她可以把平面的地圖跟實物結合起來,這是空間能力的培養。
其實,育兒也是育己。小王子說:“所有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數人記得。”
孩子的成長其實是給家長重新認識自己的一個絕好機會。魏坤琳說有寶媽問過他:
“寶寶把家里弄成了災難現場,我也知道不應該對他大吼,但我就是控制不住,該怎么辦?”
這時候,其實就是讓自己進步的好時機。
很現實的一句話就是:育兒就是育己,你怎么能奢望不愛學習的父母能教出愛學習的寶寶呢?
所以,為了孩子,家長也要成為更好的自己。
4
改正錯誤的育兒理念
家長應該當園丁,而不是木匠。
因為腦科學和認知科學已經積攢了大量的知識,它首先可以幫助我們破除一些錯誤的育兒理念。
比如說有些家長的焦慮比較重,認知心理學家他做了一個比喻,他說這種家長就像是一個木匠一樣;
他覺得這個孩子就是原材料,是木材,然后把它切割一下,把他拼接成我心中想象出來的那個藍圖給孩子畫好。
其實家長很多時候他就忽略了,孩子其實他更像是一棵樹苗,他其實是有他內在的規律。
家長應該是做園丁,因為孩子是棵樹,園丁不會說:我過去拿一個斧子把這棵樹砍成什么樣子。
他肯定是看著樹一步一步長,然后一步步地塑造,一步步地幫襯他,一步一步地給他搭腳手架,其實家長就是這樣的角色。
魏坤琳還提到,應該讓父親多參與到育兒中來。
喪偶式育兒,魏坤琳說他覺得這是個非常糟糕的現象。
好像育兒就是母親的事,這是錯的。首先要強調這是文化差異,不是男人不能帶孩子。
男人帶孩子會對孩子的成長起很好的正性的作用。
母親有所謂的守門員效應,就是男人帶孩子笨手笨腳的,我就不讓他碰。
你就讓他鍛煉一下,讓他試一下。
父親的語言風格不一樣,父親行事的方式不一樣,父親的運動量更大,父親更強壯,給孩子的安全感不一樣。所以他帶孩子有他的特點。
有非常多的研究證明:小時候父親多參與育兒的,長大以后的孩子他在語言能力、社交能力,一些親密行為上都表現更好一些,這是很長遠的影響。
所以父親有父親的作用,父親要克服文化中的惰性與偏見,母親要更積極地把父親拉到這個領域中,讓他做一個育兒的幫手。
科學育兒,其實一點都不冰冷,用科學來講育兒會把一些重要的、正確的觀念傳遞給家長。
這個觀念不是個體,也不是作為一位父親的個人體驗,而是有科學依據的正確觀念。
一個正確的觀念就可能改變人的一生。
-作者-
二兔,一枚愛寫文字的90后,周末穿梭在北京小胡同里的美食攝影師。
編輯/ 二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