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05年正月,武則天從睡夢中驚醒。周圍圍滿了帶甲的兵士,為首之人則是太子李顯以及一干朝廷重臣。
畢竟是當(dāng)過皇帝的人,武則天并沒有驚慌失措,反而厲聲質(zhì)問:“是誰在作亂?”
宰相張柬之答道:“張易之、張昌宗兄弟意圖叛亂,現(xiàn)已被誅。”
武則天并不理會他,而是對著李顯說道:“事情辦完了趕緊回你的太子?xùn)|宮去。”
一時間所有的人都十分尷尬,走也不是,留也不是。
可惜拉弓沒有回頭見,最后還是桓彥范硬著頭皮站出來接話:“此前先帝將太子托付給陛下,現(xiàn)在太子已經(jīng)長大了,人們都盼著太子早日繼位。懇請陛下順應(yīng)民意傳位給太子。”
彥范進(jìn)曰:“太子安得更歸!昔天皇以愛子托陛下,今年齒已長,久居?xùn)|宮,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誅賊臣。愿陛下傳位太子,以順天人之望!”
這話雖然說著客氣,但是逼宮之意表露無遺。
武則天的目光從這些大臣們身上掃過,心里涼了半截。
這些人,一個個都是靠著她的提拔才能身居高位的,武則天待他們不薄。尤其是崔玄暐,那可是武則天力排眾議一手提拔起來的,應(yīng)該算是武則天的心腹才對,竟然也參與此事。
武則天問他:“你怎么也在這里。”
崔玄暐無言以對,只得答道是為了報答武則天的恩德。
又謂崔玄曰:“他人皆因人以進(jìn),惟卿朕所自擢,亦在此邪?”對曰:“此乃所以報陛下之大德。”
武則天也明白此時說什么都是白搭,于是在李顯等人的威逼下,于第二天下旨讓太子李顯監(jiān)國,第三天就傳位給李顯。
此次事件由于發(fā)生在神龍?jiān)辏虼耸贩Q“神龍政變”。
這次政變的發(fā)生,其實(shí)是很奇怪的。參與政變的大臣都是武則天掌權(quán)后的既得利益者,他們都是靠著武則天的提拔才得以身居高位的。他們干嘛要反對武則天?
至于李顯,他本身就是太子,武則天當(dāng)時已經(jīng)身患重病時日無多了。最多再等個一年半載,這皇位自然是他的。他根本犯不著以身犯險做出這種事情來。
至于說他們是為了恢復(fù)李唐江山,等武則天去世,李顯繼位。這江山自然就回到李唐皇族手里了。這個解釋根本說不通。
其實(shí),逼宮只是順帶的,他們真正的目的是除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
至于原因,實(shí)在是大家都被這兩兄弟逼得沒活路了。
武則天有個不太好的習(xí)慣,便是喜歡養(yǎng)男寵。武則天稱帝之前便有一個叫薛懷義的男寵,而這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則是武則天晚年最得寵的男寵。
武則天晚年由于年事已高,身體一日不如一日,對朝廷的控制能力大不如前了。于是便任用張易之、張昌宗兄弟監(jiān)視朝臣。
和他們的前輩薛懷義比起來,這兩兄弟就差遠(yuǎn)了。
人家薛懷義好歹是有真本事的,他雖然為人張狂了些,但是數(shù)次率軍擊退突厥,立有大功。而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啥本事都沒有,只會仗著武則天的寵信弄權(quán)。
他們?yōu)榱遂柟套约旱牡匚唬讨鋭t天的寵信大肆打壓朝臣。
御史大夫魏元忠彈劾張易之兄弟不法之事,結(jié)果張易之兄弟反而誣陷魏元忠與鳳閣舍人張說意圖謀反。
雙方在朝廷上展開了一場辯論。御史嘛,告狀從來沒啥實(shí)證的,全靠一張嘴,而張易之兄弟本來就是誣陷魏元忠,自然也沒有證據(jù)。
原本這事應(yīng)該不了了之,畢竟雙方都是空口無憑。但是張易之兄弟硬是靠著給武則天吹枕邊風(fēng),將魏元忠和張說趕出了朝廷。
此后張易之兄弟變本加厲,行事更加肆無忌憚起來。
后來御史多次狀告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他們靠著武則天的寵信,每次都能全身而退。倒霉的反而是對方。
不僅百官如此,李氏皇族和武氏外戚也不能幸免。
由于張易之兄弟鬧得實(shí)在太不像話,太子李顯的兒子邵王李重潤、女兒永泰郡主李仙蕙、妹婿魏王武延基三人看不過去,便私下議論他們二人。
此事被張易之兄弟偵知,他們又去武則天那里告小狀,誣陷三人。
李重潤和李仙蕙是武則天的孫子、孫女,而武延基則是武則天的侄孫。在當(dāng)時都是身份顯赫之人。
可惜他們的身份并沒能保住他們,最終三人都被逼死。
此事徹底嚇到了所有人,無論是朝臣、宗室還是外戚個個都噤若寒蟬,人人自危。
太子李顯被嚇破了膽,干脆閉門不出,而不可一世的武三思則選擇攀附張易之兄弟,不僅不敢直呼二人名字,還親自為他們牽馬。
后來隨著武則天的病情不斷加重,干脆不理朝政了,所有事情都交由張易之兄弟處理。兄弟二人趁機(jī)隔絕朝臣,便于自己專權(quán)。
壓抑的氣息彌漫于朝堂之上,所有人都是過了今天不知道有沒有明天,最終他們聯(lián)合起來,決心除掉張易之兄弟,以此來保全自己。
此事由宰相張柬之一手策劃,他計(jì)劃的關(guān)鍵是掌握羽林軍。羽林軍乃宮中禁衛(wèi),掌握了羽林軍就相當(dāng)于控制住了整個皇宮。
羽林軍分為左右兩軍,各設(shè)有一名大將軍和三名將軍。
張柬之以宰相的職權(quán)之便安排司刑少卿桓彥范、中臺右丞敬暉、楊元琰、右散騎侍郎李湛等人擔(dān)任左右羽林將軍,接著又任命他的死黨武攸宜(武則天的侄子)為右羽林大將軍。
此外,張柬之還以光復(fù)李唐皇室為由,成功說服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加入自己的計(jì)劃。
至此,整個皇宮的禁衛(wèi)基本落入張柬之等人的手中。雖然張易之兄弟手里也掌握了少量禁軍,但是已經(jīng)無法影響大局。
除掉張易之兄弟簡單,但是善后就難了。這里就需要太子李顯出馬了,只要他繼位,這些朝臣不僅不會被治罪,還會因功得到封賞。
此前為了保密,朝臣們不敢聯(lián)絡(luò)李顯。因此直到準(zhǔn)備行動之時,才派了一撥人前去勸說他加入計(jì)劃。
李顯擔(dān)心這是張易之兄弟設(shè)的局,起初不敢答應(yīng)。后來看他們這么多人,不像在演戲,才加入了這場政變。
至此,所有的棋子都湊齊了。
后面的事情就簡單了,他們先是在集仙殿的走廊上將張易之兄弟處死。接著便一群人簇?fù)碇铒@來到了武則天就寢的迎仙宮。這才有了開頭的那一幕。
武則天退位后,李顯和朝臣們忙得不亦樂乎,讓一切都回到武則天稱帝之前的樣子。
至于武則天本人,則被李顯尊為“則天大圣皇帝”,移居上陽宮,身份待遇等同太上皇。皇帝李顯每隔十天都會去拜見一次。
當(dāng)然,這些都是表面功夫。作為曾經(jīng)顛覆李唐王朝的人,武則天實(shí)際上過著軟禁的生活。她被禁止與外人聯(lián)系,每天能接觸到的也就幾個服侍她的宦官、宮女罷了。
從九五之尊變成階下囚,武則天自然無法接受這樣的變化。此時她的心愿只有一個,那就是向那些引發(fā)宮變的大臣們復(fù)仇。
張柬之、敬暉、桓彥范、袁恕己,還有崔玄暐,一個都跑不掉。
事實(shí)上,這才符合武則天的性格。當(dāng)她還是李世民的妃子的時候,李世民有匹馬叫獅子驄,無人可以馴服。
武則天卻告訴李世民她有辦法馴服這匹烈馬。
她的方法很簡單,先用鞭子抽,不行再用鐵棍敲打馬的腦袋,還不行就用刀割破馬的喉嚨。
武則天性格之強(qiáng)硬可見一斑,她是不可能咽下這口氣的。
因此,在她人生的最后一年,她就為了這一個目的而活。
雖說武則天被軟禁起來,但是她并非沒有機(jī)會。一切的關(guān)鍵就在唐中宗李顯身上。
這李顯就是個庸人,沒啥才干。但是他有一個特點(diǎn),就是很重感情。
他第一次繼位的時候,由于很寵愛自己的皇后韋氏,因此想提拔韋氏的父親韋玄貞從區(qū)區(qū)普州參軍破格提拔為侍中。
這侍中可是宰相之職,不是隨隨便便什么人都可以當(dāng)?shù)摹R虼舜伺e遭到朝臣的反對,并說出“我把天下交給韋玄貞都可以,何況區(qū)區(qū)一個侍中呢。”這樣的渾話。
當(dāng)時還是太后的武則天都看不下去了,直接將李顯給廢了,立他的弟弟李旦為帝。
而武則天稱帝后,再次立李顯為太子,也與他重感情有關(guān)。
當(dāng)時對于是立自己兒子為太子,還是立武家人為太子,武則天其實(shí)是猶豫不決的。
后來還是狄仁杰一語點(diǎn)醒夢中人:無論是武三思還是武承嗣,都只是武則天的侄子。自古沒有侄子會祭拜自己姑姑的,但是做兒子的怎么可能不祭拜自己父母?
而武則天的兩個兒子里,當(dāng)屬李顯最重感情,要立太子非他莫屬。
武則天就是要利用李顯這一特點(diǎn),來鏟除那些大臣。
據(jù)記載武則天到了晚年,依然喜歡打扮自己,讓自己看上去還比較年輕。
善自粉飾,雖子孫在側(cè),不覺其衰老。
然而自從搬進(jìn)上陽宮后,武則天不再梳妝打扮,面容越來越憔悴。
有一次李顯定期去拜見武則天,結(jié)果一見面被嚇了一跳。只見武則天短短時間便盡顯老態(tài),仿佛一夜之間就老了十幾歲一樣。
武則天要的就是這個效果,他趁機(jī)向李顯哭訴:“我把你立為太子,自然是打算把皇位傳給你的。現(xiàn)在張柬之等五賊因?yàn)樨澒Γ魮芪覀兡缸拥母星椋Φ梦抑荒茉谶@里孤苦終老。”接著便大哭起來。
太后泣曰:“我自房陵迎汝來,固以天下授汝矣,而五賊貪功,驚我至此。”上悲泣不自勝,伏地拜謝死罪。
看到武則天憔悴的樣子,再加上她一哭,李顯心軟了。
而武則天這番話的用意便是在李顯心里埋釘子。
她先提醒李顯,這皇位遲早是李顯的,李顯根本沒有必要逼宮。逼宮只會有損李顯的名聲,沒什么好處。
接著用五賊稱呼張柬之等人,指出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貪功。
武則天這番話給李顯的感覺就是:原本大家相安無事,結(jié)果張柬之這群人為了私利而慫恿李顯逼宮,李顯什么好處都沒得到,反而壞了名聲。只有這些大臣得到了好處,他們把李顯這個皇帝當(dāng)猴耍。
李顯本是庸人一個,又重感情,真被武則天給忽悠到了。
此后君臣之間便生了間隙,李顯看張柬之等人的眼神都開始不對勁了。
但是武則天的戲還沒演完。
公元705年12月,眼看自己病情不斷加重,自知時日無多,武則天再出一招。
她立下遺詔:去掉自己皇帝的稱號,改稱“則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
武則天此舉是為了化解世人對她的敵意。
她知道李顯此人沒啥本事,根本不是這些朝臣的對手,李顯想靠自己除掉張柬之等人,難如上青天。
而最大的原因,便是世人對武則天抱有很大的敵意,作為扳倒武則天的功臣,張柬之等人在朝堂上擁有很大的影響力。
而武則天此舉就便是要降低這些人的影響力,使得李顯動手的時候阻力能小很多。
此外,此舉也能順帶減少世人對于武氏族人的敵視,武氏族人里面自然不乏對張柬之等人恨之入骨之人。一旦這些人面對的壓力小了,必然會協(xié)助李顯除掉張柬之等人的。
做完這些安排后,武則天安然去世,畢竟她已經(jīng)把她能做的事情全做了,剩下的就靠李顯了。
武則天所料沒錯,李顯雖然動了除掉張柬之等人的心思,但是卻一直找不到地方下手。而李顯最終能夠成功,離不開一個人,那就是武三思。
這武三思也算是個奇人,武則天稱帝的時候,他因?yàn)槭俏鋭t天的侄子而權(quán)傾一時。
后來張易之兄弟專權(quán),他靠著攀附張易之兄弟,地位依然不減,張柬之兄弟甚至還幫他勸說武則天改立武三思為太子。
等到李顯繼位,武三思只被冷落了短暫的一段時間,便又得到重用,成為李顯的心腹。
這武三思可謂是官場不倒翁,無論朝局如何變化,他都能得勢。
按理說,武三思多次威脅到李顯的太子之位,李顯應(yīng)該和他不對付才對。但是武三思這人太精明了,他早就為防不測,讓自己的兒子武崇訓(xùn)娶了李顯最疼愛的女兒安樂公主,和李顯成了兒女親家。
有這層關(guān)系在,重感情的李顯在繼位之后,也不好意思對自己親家動手。只是冷落他罷了。
當(dāng)然,這自然不足以讓李顯重用武三思。武三思之所以能得到重用,靠的是兩個女人。
這第一個女人便是赫赫有名的上官婉兒。
這上官婉兒乃是武則天的心腹,每當(dāng)武則天處理政務(wù)的時候,上官婉兒都在一旁輔佐處理往來文書。她辦事得力,很受武則天的賞識。
更重要的是,上官婉兒不僅容貌出眾,還很會察言觀色、迎奉他人。
武則天執(zhí)掌國政期間,由于武三思是皇儲的有利競爭者,她經(jīng)常和武三思眉來眼去。
張易之、張昌宗兄弟得勢的時候,她又和張昌宗關(guān)系曖昧。
等到李顯繼位,她又攀上高枝成了李顯的妃子。
不過誰也沒想到,此時上官婉兒依然和武三思藕斷絲連,二人沒少私會。
當(dāng)時李顯的皇后韋皇后想要效仿武則天專權(quán)。奈何韋家沒什么有實(shí)力的人,她繼續(xù)有實(shí)力有才敢的盟友。
上官婉兒很看好韋皇后,于是將武三思介紹給她。他們二人一見如故,一拍即合,結(jié)果就攪到一起去了。
武三思不僅是韋皇后的盟友,更是他的情人。
在韋皇后不遺余力的推薦之下,武三思很快便得到了李顯的重用,成為了他的心腹。
可笑的是,武三思和韋皇后的事情可謂是人盡皆知了,唯獨(dú)李顯對此一無所知。如果武三思三天沒有入宮面圣,李顯就要陪著韋皇后去武三思府上游玩。
李顯看著韋皇后和武三思對飲、調(diào)笑,竟不以為意,有時還加入其中。
而得到武三思相助的李顯,終于可以對張柬之等人開始“清算”了。
他采納武三思等人的意見,將張柬之等人明升暗降,全都封王,以此來剝奪他們手里的實(shí)權(quán)。
張柬之被封為漢陽王,敬暉被封為平陽王,桓彥范被封為扶陽王,袁恕己被封為南陽王,崔玄暐被封為博陵王。時人將他們合稱“五王”。
“五王”看似尊貴,其實(shí)已經(jīng)無力影響朝局,只能受制于人。
接著,武三思和韋皇后開始網(wǎng)羅罪名,將“五王”一個個除去。
最終,張柬之在新洲憂郁成疾而亡,崔玄暐死于嶺南的惡劣環(huán)境(嶺南因?yàn)槠浜髳毫樱瑢儆诹鞣胖兀O氯硕急焕铒@派人給偷偷處死。
至此,武則天的愿望終于實(shí)現(xiàn)。她花一年時間演的戲總算沒白演。而韋皇后的權(quán)勢也越來越盛,大有成為第二個武則天的架勢。
幸好李唐皇室還有狠人,李旦的兒子李隆基拍案而起,將韋皇后等人一鍋端,接著讓他爹坐上了皇位,幾年后傳位于李隆基,這才結(jié)束了這短暫的動蕩期,又開創(chuàng)了一段盛世。當(dāng)然,這些都是后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