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明朝鄭和下西洋,
將中國的移民與風俗習慣也帶到馬來西亞,
促成當時中華文化馬來文的融合,
形成一種新文化,這就是所謂的娘惹文化
廿世紀初期,中國的內部政治因素
加上馬來西亞的工作機會,
使得許多華人到南洋討生活。
當時,經商華人中有很多與馬來人通婚,
國人與馬來人通婚誕下的孩子,
男孩被稱為“峇峇”(波阿~巴),女孩則是'娘惹’。
'娘惹菜’就是她們以傳統中式食物和烹飪方法,
配合馬來常用香料,形成了自己特別的味道,
其特色是味道香濃,帶有酸、甜、辣及刺激性味道,充滿了熱帶風味。
幾年前,帶有新加坡風情的電視劇《小娘惹》的熱播,
讓我才有機會了解娘惹文化和主人公們感人至深的故事,
不僅對柔情的“小娘惹”多了一份憐愛,
對美麗的“娘惹裝”多了一分欣賞,
對劇中各式各樣的“娘惹美食”也是大愛有加,
因此也才能想到要更新這樣的一篇帖子
叻沙(LAKSA),也叫叻沙面線,是娘惹美食中最具盛名的一種,
面線沒有彈牙的口感,其最大的功能,就是吸收湯汁。
湯底鮮、辣、香,味道復雜,初次品嘗時你很難用言語來形容它的美味。
做出這樣的味道全靠調料,
正宗的娘惹叻沙講究椰漿的鮮味、鮮蝦的甜味和自制辣椒油的辛辣味
湯頭是以咖喱湯汁混合椰漿,口味甜、咸、辣兼而有之,
是最大特色;材料則有新鮮的蛤、油炸豆腐、魚餅、蝦、豆芽再加上米粉
一道色香味俱全的叻沙面線就成了。
中國素材的內斂遇上馬來料理的奔放,調和出人間稀有的愛戀熱情。
喜食甜品的人也可以在娘惹菜中找到知音,
由香蕉葉、椰漿、香蘭葉、糯米和糖精制而成的娘惹糕
甜度適中,嚼頭兒十足。
娘惹糕很美,很甜,像個凝脂的美女,一見就想一口把它咬下去~~
娘惹糕的吸引人之處是:各種糕點的外形鮮艷,層次分明,
而且都是采用香草或花瓣等天然色素上色,非常獨特醒目。
在老一輩人的心目中,“娘惹糕”是待嫁娘必須會做的食物,
是新媳婦收買家翁家婆歡心的甜點。
因為“一個連娘惹糕都不會做的娘惹,怎能當個好媳婦呢?
當然,娘惹菜里面也有像海鮮卷一類的食物,都是適合女孩子的美食。
娘惹雞,也是娘惹菜中比較著名的,
做法可能跟中式的做法相差無多,
但是,她的醬料確實正宗的娘惹香料才可以調制出地道的美味,
這樣說來,恐怕不到當地是品嘗不到了呢,
我國海南省的“海南雞飯”與"娘惹雞"有異曲同工之妙,
不知道這二者又是否有什么關系呢?
這些可能都要等我們自己親自去體驗,去品嘗,去搜索,去判斷了......
娘惹在新加坡擁有較高的地位,通常是家財萬貫。
他們的穿著打扮遺留了中國的古風,十分講究
在今天,若是一個華人娶了馬來人,那他們的孩子只能是混血,不是娘惹。
娘惹可能是當時當地產生的特殊民族。
娘惹文化既有馬來族文化影響(如:膳食、衣飾、語言)
也有華人傳統(如:信仰、名字、種族認同),形成獨有的綜合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新加坡航空空姐身上穿的制服,就是娘惹女裝,
腳上穿的嵌珠拖鞋是娘惹女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