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講膽經足臨泣。
膽出于竅陰為井金,溜于俠溪為滎,“注于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腧”。臨泣為足少陽膽經五腧穴之輸穴,五行為木。膽經為東方陽木,此穴亦為木,與五行之肝木相通,是為木中木。
臨床內經并不稱為足臨泣,后世為別于頭部之頭臨泣穴,故加一足以別之。
足臨泣后世為八脈交會穴,通于奇經八脈之帶脈。帶脈于人體腰部橫行一圈,如帶束于腰部,故名帶脈。帶脈以腰部肚臍為界,肚臍以上為天,肚臍以下為地,處于天地之間而為上下陰陽交會之樞機。而膽經位半表半里,位于后背陽位與前胸陰位之間,亦為陰陽出入之樞機,故膽經與帶脈相應相通。膽經位于身之脅肋側面,主身體左右轉側之運動,但左右轉側之運動必須轉動腰部帶脈之軸,故二脈相合而主身體轉側,凡身體轉側不利可以考慮治療膽經與帶脈之樞機。
關于臨泣其名,《會元針灸學》:“臨泣者,臨其足下而行濕液,水濕居高臨下津津浸淫,故名臨泣”。又古醫家解釋,在上而視下者為臨,有居高臨下之意。臨,有視之意,與目相關;泣,此穴通于肝木,肝主目,五液肝液為淚,淚出為泣。故認為此穴與目相關,故曰臨泣。而頭臨泣與足臨泣之主治亦多與目疾相關。
然此穴之臨,我卻另有所解。
《周易》六十四卦中有《臨》卦,亦為十二辟卦丑月之卦,其卦上坤下兌,是為地澤臨。此卦坤土在上,為地氣上升于天為云(為濕),兌卦在下,兌為雨澤,為雨澤由天而下降到地,此為天氣下降為雨。
另臨卦有大震之象:
就是說臨卦整體上是一個乘二的大震卦。震為膽,為雷,為青龍,主興云布雨,云行雨施。而臨泣穴五行為木中木,乃真木之穴,震卦當之,故此穴以臨名穴大有深意。從子午流注十二時辰配五臟六腑,丑時為肝木,臨卦為丑月之卦,正合此穴木中真木。
何以此穴為泣呢?《靈樞口問》人之哀而泣涕出者。《靈樞五癃津液別》:悲哀氣并,則為泣。此穴何以有悲哀之氣?以此穴之臨卦,太陰之氣大盛,上卦三爻為坤,坤為足太陰脾土,下卦三爻為兌,兌為手太陰肺金。太陰者,西方之金氣,太陰之氣盛于天地,則與東方少陽之氣相沖。觀后天八卦東方震卦與西方兌卦陰陽相對可知。此卦少陽震木之氣沉降,而太陰之氣升浮于上。兌卦為肺,肺主秋天主西方,其志為憂傷、為悲哀。秋悲是也!《靈樞本神第八》:“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肝悲哀動中,則傷魄,魄傷則狂忘不精,不精則不正,當人陰縮而攣筋,兩脅骨不舉,毛悴色夭,死于秋”。此穴又有子午流注之開穴時辰為證:足臨泣乙庚日甲申時開穴。乙庚化合金也,甲為膽木,申為西方金,故此穴西方金氣盛。故人平時悲哀太過,悲哀之氣聚于此穴,易傷東方之生氣。又此穴通于肝木,肝主目其液為淚,故而為泣。故此穴可以配伍疏肝穴之玉英同用,可疏肝宣肺而解郁。
臨泣善于疏肝利膽,行氣通絡。《千金方》:“胸痹心痛不得息,痛無常處,臨泣主之”。此胸痹心痛,乃平素肝郁氣滯,肝氣不得正常疏泄氣血,導致手厥陰心包經血瘀,肝郁氣滯為本,心包血瘀痹阻為標。不得息者,肝氣不舒導致上焦肺氣不宣。肺主一身之氣,肝郁氣滯,急食辛以散之,辛入肺而宣發一身氣機,氣機得宣,肝氣自不郁滯;辛味不單疏肝,亦可宣肺。
臨泣之臨卦亦與太陰肺之兌卦相關,臨卦上坤脾下兌肺,太陰氣盛,太陰氣升于上陽氣降于下,故亦可宣肺,臨泣穴疏肝利膽兼而宣肺也。《銅人》臨泣主氣喘不能行;《圖翼》主胸滿氣喘;此二者皆臨泣宣肺平喘之功。其宣肺平喘可配伍膻中、肺經太淵穴或經渠穴同用。臨泣善治肝氣不舒、肺氣不宣之胸肋諸癥。臨床癥狀以胸中滿、季脅下支痛為主,也就是胸肋滿悶不舒,臨泣可寬胸理氣。
柴胡入肝膽經,疏肝利膽,和足臨泣主治功能一樣,臨泣與中藥主入肝膽經的柴胡功效相似。比如臨床上肝郁氣滯血瘀導致的胸痹治療以柴胡疏肝散,便以柴胡為君。
臨泣又可用于女子月事不利,皆肝郁氣血不能正常疏泄經血。
并主肝郁膽旺、膽胃二經熱毒壅結所致的乳腺炎,也就是乳癰。其疏肝利膽寬胸理氣之功又可治療乳腺增生、乳腺結節,常配伍膽經光明穴、任脈膻中穴同用。如痰凝加用胃經豐隆、脾經陰陵泉健脾化痰。如乳房伴有刺痛,加內關行氣活血化瘀。
《銅人》臨泣主缺盆中及腋下腫,馬刀俠癭。《千金方》臨泣主腋下腫,馬刀瘺。此二者之主治功能亦與柴胡同功,主肝經循行部位的癰瘡、癭瘤、瘰疬痰核等。臨泣為八脈交會穴,通于奇經八脈之帶脈,常于手少陽膽經之外關配伍同用,主治少陽經區域耳、目、頸項以及肩部肩井區域疾病。上訴馬刀俠癭便屬于頸部少陽區域疾病。《靈樞》云∶腋下其癰赤堅而不潰者,為馬刀俠癭。即現代醫學的淋巴結核。《千金方》臨泣主頸漏、腋下馬刀灸百壯。
足臨泣自古又善于治療目疾,有清頭明目的功效,主治膽火上炎之目赤腫痛,傷寒少陽證之目眩,有和解少陽的功效。
又善治療溢淚證之人迎大脈口一倍者;溢淚之證與泣相應。
單取臨泣和解少陽、疏肝利膽又可治療瘧疾。《千金方》臨泣主瘧,日兩發。
又善治療少陽病癥之偏頭痛,其脈人迎一盛,脈口沉弦,即可取臨泣配伍足竅陰主之。
臨泣穴又善治腰部疼痛。臨泣為八脈交會,通帶脈,帶脈環腰如帶,取臨泣配伍膽經帶脈穴即可疏通腰部氣血。《捷法》臨泣主肩膊痛連背腰。臨床經常見到一部分肝郁氣滯患者,脅肋悶脹牽連腰部脹痛,則正好取臨泣主治。膽經腰部之帶脈穴針刺時,患者常有氣機橫貫腰部。
《捷法》里臨泣多主痛證,如足跗腫痛不消,手肩足麻痹......手足指拘攣疼痛......肩膊痛連背腰脊、腿胯疼痛,白虎厲節走注,游風疼痛、頭項紅腫強痛、腎虛閃挫、腰痛舉步艱難,肋下肝積氣塊刺痛。加上其主治肝郁氣滯胸痹心痛,可見臨泣通經活絡之功效極強。
諸多古籍記載臨泣主治功效里,唯有《捷法》里言臨泣治療諸虛百損。個人觀點此穴木中木,穴合東方肝膽二氣,而東方主生,生氣充沛,可生育萬物。其主生之功,可為天地萬物之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萬物未嘗離乎東方之生。
好了,臨床中臨泣的其它主治功效可參考大眾醫家智慧。臨泣到此,下一個穴位講膽經經穴陽輔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