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錯誤模式二:好伙伴模式
王文忠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現在,人們談到家庭,常常談到“代溝”這個詞,很多人認為由于代溝的存在,使得家長和孩子不能相互理解,因而產生了種種矛盾和沖突,所以很多現代家長試圖超越“代溝”,完全從孩子的角度出發,采用孩子的思考方式,不給孩子提出任何成人社會的要求,跟他們作好朋友,結果常常事與愿違。讓我們來看看賈斌和他母親的對話和隨后發生的故事
“媽媽,我今天頭痛,不能去上學了。”
“賈斌,好好的怎么會頭痛呢?不上學可怎么好嗎?”
“我就是頭痛嗎,去上學又聽不了課,又有什么用呢?”
“那我陪你上醫院吧,我現在就給單位打電話,也給你們老師打電話請假吧。”
“媽,你還上班吧,我睡一覺就好了。你給我們老師打個電話就行了。”
“斌斌,這樣做行嗎?要不要我陪你呢?”
“媽媽,沒事,打完電話你就上班走吧,我休息一下就好了。”
“那好吧,中午你想吃什么呢?......”
僅僅看上面這番談話,似乎還沒有什么問題,似乎還表明了母親與兒子之間的相互信任,可是隨后發生的故事卻表明兒子和母親之間似乎沒有什么信任:母親上班走后,兒子賈濱一骨碌爬起來,快速地出門,上了游戲廳,進入了激烈的游戲場景。
所以,父母是否要給予自己的孩子無限的信任,是要看孩子的行為表現的,就那上面“假病”的例子說,如果這個孩子自理能力非常強,非常熱愛學校學習,偶爾出現這種情況,父母是可以信任孩子的;如果孩子平時就不愛學習,學校老師甚至經常反饋說孩子逃學,那么“假病”孩子的母親這樣做,就是不負責任的,她這么做,典型體現了好伙伴型的家庭關系的特點:父母對管教孩子缺乏信心;在家庭中孩子缺乏挑戰自己的機會;孩子主要從同齡群體中接受影響。
1)父母對管教孩子缺乏信心
好伙伴型的家長常常是對自己本身就缺乏自信,再加上認為自己不了解孩子,因此基本上放棄了“管教”孩子的權力,放手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事。
2)在家庭中孩子缺乏挑戰自己的機會
只有經常面臨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問題,人的能力才有發展和提高的機會。但是,好伙伴模式的家長經常站在好朋友的立場上保護孩子,所以孩子在家庭中很少有機會面臨挑戰。
3)孩子主要從同齡群體中接受影響
家長與孩子由于年齡的差異,同時由于家長養育孩子的義務,因此家長與孩子從來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伙伴。由于家長不了解孩子,同時由于家長從來不對孩子提出什么要求和挑戰,因此孩子主要從同齡群體中尋找樂趣和挑戰,接受同齡群體的價值觀。
一般的孩子盡管也接受同伴的影響,也接受同伴的價值觀,但是他們有父母作為自己的顧問,知道社會對自己的期許,因此他們更容易適應社會,更容易走向成熟。但是,好伙伴模式家長的孩子就沒有這樣的機會,同齡群體的影響成為了他們的主要渠道,因此他們會更膽怯,也更容易沖動,更不容易適應社會。
那么如何幫助好伙伴型家長使他們能夠對孩子施加正確的教育和影響呢?
其核心是增強家長本人的自信心,補充關于孩子心理發展的知識,使他們敢于和善于對孩子提出要求和挑戰。父母是孩子的監護人,父母是孩子的領導,父母要對孩子的行為提供必要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