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轉一篇歷史文章。
讀者可以翻看歷史記錄,上一期是
上上一期是
我們聊貧富差距。
我不知道為什么最近印度片很流行。我是80年代初生人。我小時候最先流行的是日本動畫片,然后是港劇,然后是好萊塢,然后是日劇,然后是韓劇,最后是美劇英劇。當然,現在我發現似乎印度片反而很流行了。
我猜啊,僅僅是猜測。我猜可能是當年我們正值向一切先進文明學習的打開國門的過程,所以引入的都是我們向往的世界。現在經過40年的努力。我們已經是全世界文明的“引領者”了,所以廣電總局引入一些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民,讓我們可以通過比較知道“風景這邊獨好”。
這個思路挺好,它正貼切我們的標題。因為貧窮都是相對的,通過改變比較對象來意識到自己有多么“幸福”,是一件蠻幸福的事情。因為今天任何一個人都比石器時代的酋長幸福,起碼,你有手機,還能上網。如果穿越回去,說不定黃帝、炎帝就拿部落首領的位置和你的手機做交換了。
我看了下,電影里印度貧苦人民確實不幸福。主要有幾個方面。
水(不干凈):
工作強度(一天只能上兩次廁所):
交通(450個人擠一部公交車):
居住條件
生存保障
當然,作為一個大國。完全沒有貧富差距是不可能的。印度人能拍這種片子把家丑曝露于世界人民面前。我反倒不覺得丑,而覺得敬佩。起碼,它是一個敢于正視問題的民族。
我們天朝有沒有不光彩的地方呢?不知道。反正媒體說沒有就沒有吧。也許生存壓力,水,食物,空氣,人的尊嚴,居住條件,交通,工作強度在天朝要比印度好的多的多。
也許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東西,但是有這么偉大光榮無所不能的基層干部那也不會讓你看到,更不會公之于眾。
其實成年人,往往心都很硬。說實話我沒覺得很扎心,直到看到下面這一幕。
貧民希亞姆的兒子失去了入學資格。
當然,我也知道我的扎心,一分錢都不值......
所以我一句高調都不想唱,我不想假惺惺的去抨擊什么,然后為了標榜自己做各種無聊而且無謂的舉動。
歷史文章里我寫過一篇文章,《問世間情為何物》,是我寫的第五篇文章。我寫的是一只鳥的尊嚴。我寫它是憑借回憶把我學生時代用英文寫過的悼念文章漢化了一遍。
你讓如今的我去寫這樣的文章,我真寫不出來。看看希亞姆兒子清澈的眼睛,再照照鏡子,我眼里充滿了渾濁。
“在一個人他媽都沒辦法保持尊嚴的國家里,你丫計較一只鳥能否有尊嚴的活著,儂腦子瓦特啦?”
這句話是我對孩童時代的自己說的。
心這個東西,扎多了,就不扎了。習慣了,就長大了。成熟之后,你才能冷靜的去看待每一個曾經讓你刺痛的真相。
我們來冷靜的看看問題。
我年輕的時候是這么想問題的:馬云一個月賺二十個億很難受。那很簡單啊,馬云每個月捐贈二十個億,錢給到像希亞姆處境的人,不就皆大歡喜了?馬云也不難受了,希亞姆也不難受了。
能這么想,說明還沒弄明白社會到底怎么運作的。那個錢多的很難受的馬云,他的錢不是給他花的,而是某個商業機制里的一部分“汽油”。當他把錢抽出去的時候,會產生兩個問題。
第一,一定有某臺商業機器因為缺”油“,直接停工了。
第二,無數個希亞姆一家拿到了錢,會購買大量的生活必需品,從而拉抬物價,進而引起CPI上漲,從而導致央行加息,商業社會貸款利率升高,又會有一批商業機器因為缺”油“,停工,從而帶來失業以及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也遠非我們能預計。
你不信么?西方世界救助非洲幾十年了。他們起初認為非洲缺糧食,于是就把糧食運到非洲去。結果非洲本地的農民反而破產了。因為他們賣的再便宜也不會比救濟糧這種零成本的便宜。而破產導致更多的流民。救助物資又沒法一一發到每個需要救助的人手里,因為這個人工核查的費用比糧食都貴。于是牽頭分糧的人都開始貪墨,拿了糧食就招兵,形成軍閥,從而戰亂年年。
一個善舉,毀滅了非洲。反而像中國這樣出賣勞動力的國家倒是建立起了自己的工業體系,并且融入了全球化的市場中,找到了自我價值定位。
消滅貧富差距是不可能的。縮小貧富差距,要通過市場經濟的運作,把更多人卷入商業活動中去。所以電影結尾處拉吉企圖建立一個堪比私立學校的公立學校的舉動是毫無勝算的。因為一個學校的背后是一個生態鏈。
拉吉唯一靠譜的做法其實只有給希亞姆一份更好的工作,給他學習的機會,把他拉入到商業活動中去,用希亞姆自身的力量把希亞姆拉出原有階層。而非去和整個體制對抗。
當然,電影不會這么拍。電影的作用是教化人心,說白了就是忽悠。你總得給人以希望,哪怕只是個忽悠。當然這片子仍然拍的很好。起碼表明印度人正視了問題,而且在思考。
我們國家最大的問題還不是怎么解決問題。而是我們從來沒有曝露過問題。如果什么時候我們也能拍一部這樣真實的片子,這樣赤裸裸的把自己的問題曝露在大家面前。才有可能像印度人一樣去討論如何解決。
否則如果滿地都是漂亮的綜合體,都是高樓大廈,都是地鐵高鐵,卻不知到底有沒有人坐不起?有沒有人住不起?有沒有人消費不起?永遠不讓大家知道真相。那我們就永遠只能認為沒有問題。
而看不到問題,才是最大的問題......
三部曲寫到這里結束了。我們來做個總結。總結有兩點。
一、我提出了很多問題,但是沒有給出任何方法。
想看方法么?
孔子覺得殺生不仁,儒學從頭到尾就是追求仁。所以呢?孔子提出一個方法,君子遠庖廚。
好聰明啊,真是圣人啊,佩服佩服。
你想吃肉又不想看見殺生,你找個白手套替你殺了雞燉湯喝,你沒看見,不就保持清白了么?肉你吃了,黑鍋讓白手套去背,你多干凈啊,是吧。他殺了雞下地獄,你吃了雞成圣,還可以批判他殺雞的行為不仁,順便繼續拔高自己一個境界。
小乘佛教提出可以吃三凈肉。
第一、眼不見殺,即沒有親眼看見動物臨死的凄慘景象;
第二、耳不聞殺,即沒有聽見它慘叫的聲音;
第三、不為己所殺,即不是為了自己想吃才殺的。
好算計啊,真是佛祖啊,佩服佩服。
算準了就算自己不作惡,也必有人作惡,那你跟著蹭唄。反正惡又不是你做的,黑鍋又不用你來背。讓別人替自己火中取栗,不是很睿智么?
這世上聰明的人太多了,靠譜的沒有幾個。聰明的方法不需要一一列舉。
二、我也沒有批判任何人或者事。
不是我不夠嫉惡如仇。而是歲月年長,我逐漸發現人只要做事只要抗責任,就一定會犯錯的,你做的越多,錯的也就越多。
清末兩代帝師翁同龢成天攻擊李鴻章,說李鴻章賣國賊。我小時候讀了很多書,也這么認為,義憤填膺的罵了李二先生賣國賊很多很多年。
直到我開始做事......
再回顧歷史,忽然發現那個被日本人在臉上打了一槍只求少賠一億兩銀子的風燭殘年的老人其實有太多選擇。
干嘛非要管閑事呢?可以移民啊,可以提前退休啊,可以去夏威夷曬太陽啊,就算你都不選,你也可以像翁同龢一樣每天唱高調罵人呀,把事情推給別人做,然后和翁老師一起罵他,標榜自己清高,多好。這么大個國家,我不就相信找不出第二個傻逼可以替代你?國家的事是大家的事,又不是你李二先生一個人的事,大家都在自我吹捧,就你非要上去頂杠,儂腦子瓦特啦?
就像那個為了“皇國興廢在此一戰”犧牲了的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他做低級軍官的時候一個人游走世界各大賭場靠自己對概率論的精通都可以賭博賺回一艘軍艦,一個財務自由的青年才俊,為什么非要為“大和民族”最后落得上甲級戰犯名單的污名呢?
當然,看了這么多歷史,作者顯然知道怎么才能聰明的愛惜自己的羽毛。管好你自己,照顧你親人。除此以外什么責任都不要抗,什么錯事都不要做,把有可能出錯的事都推給“李鴻章”和“山本五十六”去做。這方法,人人都會。
問題是,你已經這么雞賊了,還立牌坊,還嘴里不饒人,還罵人家做事背鍋的,這地道么?有意思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