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思路是科學研究的靈魂和首要因素,決定著研究的高度。一個有創新性的科研思路是研究人員拿到科研經費、最后發表高質量文章的重要基石。
對于科研高手而言,研究思路早已不是問題。如果是科研菜鳥,即使有好思路也不一定出得了很好的研究結果。因為好的科研要能真正實現,還離不開好的實驗設計。
本文從科研思路的產生來源、好的科研思路的評估以及科研思路的不同境界三方面歸納了一下,希望對科研起步的同學們有所啟發~
一、科研思路的產生(Ideas)
1、立足研究方向,通過文獻閱讀尋找科研思路
科研思路來自哪里?大多數研究人員的回答是來自閱讀文獻,畢竟大家都是從研究生這么過來的。科學網上有老師對尋找科研思路的建議是立足于自己的研究領域,放眼國際進展,從宏觀上去把握研究熱點,借鑒其他領域的進展,走出自己的特色。
看文獻不僅要看本領域的論文,其他交叉學科不同主題的文章都可以看。要知道科研思路是不會憑空產生的,試想連牛頓這樣的千年不遇的牛人都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何況你我等凡夫俗子。
下面推薦一種以尋找科研思路為目的的文獻閱讀方法:看文獻時沒必要看得太細,比如材料和方法就可直接跳過,重點看論文的討論部分,論文的討論部分一方面會闡述該論文的創新之處,同時也會將該文與其他論文做橫向對比,討論各自的優勢和不足,以及可能的使用前景和文中未解答的問題、今后的研究方向等等。這些都是尋找科研思路的時候,作者需要重點關注的,看看人家提出什么問題或者是什么猜想(hypothesis),然后采用什么技術手段和方法解決這些問題或檢驗這些猜想的,這部分是屬于借鑒他們經驗的研究思路。一旦有靈感,就要趁熱打鐵立刻記錄下來,并立馬寫下如何證明自己的想法,需要做哪些實驗。可以準備好一個“科研靈感本”,或者準備一個“科研靈感U盤”。
平時在看文獻、聽學術講座、實驗室開小組研討會的時候,大腦中閃現什么靈感,馬上記下來,注明出處,你的靈感是解決什么問題的,這個文獻給你的啟示到底是什么,如果你當時沿著這個靈感還有其他想法,就沿著這個思路下去,直到你不知道寫什么為止,下次有相關的靈感產生時繼續補充、糾正。
當某一天你發現你的某個靈感積累的文獻資料、方法模型、數據、實驗設計、檢驗方法、研究目的等比較成熟的時候,就可以和老板或同事、實驗室其他人員等討論創新性、可行性,需要補充哪些實驗?哪些實驗是最先需要做的?這樣經過幾個來回,基本上一個完整的科研思路形成了。事實上,上述大綱某種程度上就是以后寫論文的藍本。
文獻閱讀方式是較快地通過他人經驗獲得靈感的方式,此外多聽學術講座,和同行業內研究方向相近的學者們多溝通交流,不吝嗇分享自己的科研思路也是一種不錯的通過他人經驗獲得科研思路的方式。
2、基于自身已開展的研究,發現潛藏的思路
科研工作者剛起步的時候可以通過文獻閱讀尋找科研思路,隨著自身的成長積累和在對本領域認識的加深,可以通過自身經驗獲得靈感,即研究者本身已經開展了一些研究工作,有一定的工作積累,可以以實際研究中遇到的科學問題為導向,或者針對本研究領域中哪些問題已經解決了,采用什么方法解決的,各種方法有什么優缺點,還有哪些問題還沒解決,列個表進行對比分析,結合自己實驗室的科研條件,提出潛藏的切實可行的科研思路。
二、好的科研思路(Good Ideas)
有人說,我每天都能提出幾個研究思路,可惜沒有人幫我實現。也有人說,我想到的所有思路都發現被別人做過了。
其實這些情況都反映出這樣一個問題,研究思路不稀奇,好思路才難得,而且更關鍵的問題是許多人不具備評價思路的能力,思路評價能力簡單說就是分辨那些屬于好思路的能力。
好思路要具備三個特點或性質:新奇性、合理性和可驗證性,非常受用。
1、新奇性
科學研究最重要的任務是探索新問題,新是科研思路的最關鍵和基本特征,但是只有新是不夠的,別人沒有提出,或不屑于提出的思路表面上都是新思路,但并不是好思路,好思路不僅要新,而且要奇,出奇才能致勝。
這也有點像寫議論文的論點,強調的是立意要新、要高,總是陳詞濫調,不會有人感興趣。例如地理學上空間分析都是基于空間自相關性研究,而有老師提出了基于空間變異性理論的空間分析,這一切入點就屬于新奇性思路,也就是從另外一種角度來看你的研究對象。
2、合理性
合理性是現代科學研究所要求的規范,有的思路具有新奇性,但是違背基本科學邏輯,這基本上屬于科幻小說范疇了。科研思路合理性是研究可行性的基礎,沒有合理性的思路不值得深入研究。
3、可驗證性
現代科研的基本模式是假說驅動的,無法驗證的假說難以進入科研活動,當然如果是因為技術上的困難而無法實現的假說另當別論。現代科研需要我們“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即使技術條件無法求證的假說,也必須具有理論上的可驗證性。
三、科研思路的“三六九等”
1、照貓畫虎
實驗設計和結果要么是和別人做過的一模一樣,要么就是大部分一樣,只是從中找了些創新點,比如把檢測方法改改,把某些特性提高一下。可以說外殼基本是一樣的,換了點皮毛。這樣的科研思路得來可以說太簡單,抄別人的。
2、簡單移植Horizontal growth(換個對象)
這種情況下,我們的科研思路很多是從閱讀文獻中總結出來的。這估計是我們最直接獲取科研思路的辦法,一般文獻的討論部分都會提示,告訴你需要進一步研究,這不就是所謂的思路?你順著這個思路進一步研究,可以說思路是有了,但是你也容易受到文獻的影響。
開始做研究的人往往是喜歡這樣追蹤文獻,然后將追蹤到的思路移植到自己的學科領域。這樣的思路不是沒有價值,就是已經或很快被別人完成,而且容易思維定式,往往也難有大的發現。
3、填補空白Filling gaps(合理搭配)
如果簡單跟隨作者的建議,這種方法肯定不足取。但是我們可以對新的研究推演得更廣一些,或者說,解決一個舊問題,采用新技術和新方法嘗試一下,而解決一個新問題,首先要考慮經典技術。這未嘗不是一個好思路。
4、挖掘尚未發現的機制Working out details
(孤膽英雄)
挖掘尚未發現的機制機理要求科研人員應該有一個比較長期追蹤的興趣領域,應對這個領域比較重要的科學技術問題了如指掌,對這個領域所有新進展保持敏感性,至少在一個問題被解決發表后1個星期內能了解到。然后去廣泛閱讀其他相關領域的書籍和文獻,參加相關學術會議,總之要保持獲取各類相關信息的狀態,結合自己的問題,可能持續地發現很多思路。
(來源:陶歡科學網博客、學術中國;編輯:研究生新媒中心劉曉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