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我們講了上海的建筑與建筑師的故事,這回“克勒門”迎來一個新的選題。
吶,就是這些乍看有點驚悚的“恐怖片道具”,啊不,是小木偶。
雖然年代久遠,這些木偶斑駁破落,可即使恢復了當年的光彩,為何它們看上去和我們印象中給小朋友看的木偶大相徑庭呢?
?
01
木偶的前世
原來,木偶在中國有2000多年的歷史,和西方幾乎是同時的。而最初,木偶就是宮廷中皇帝祭祀用的,之后才慢慢流傳演變到民間。
根據考古實物和研究成果,木偶的產生可追溯到古代墓葬中的人俑。下圖是目前考證下來出土最早的一具大木俑。
這是上海木偶劇團仙樂斯展廳入口處陳列的,山東出土的西漢時期大木俑復制品,原作高193厘米,非常巨大,由13條木條組成,木俑可坐可立可跪可行,四肢關節都可自由活動,是具有表演性的木俑。
木偶真正形成表演形式是在漢代,隨著朝代的不斷繁榮發展,木偶的整個藝術形式也隨之茁壯發展,形成了布袋木偶,杖頭木偶,提線木偶及皮影。
上海木偶劇團演員在“克勒門”文化沙龍上
左:隋唐宋元時期的木偶藝術-窟窿幻戲圖
右:明清時期的木偶藝術
古畫中描繪的提線木偶,深受孩子們的喜愛。可竟然在孩子面前表演如此驚悚恐怖的骷髏,這家長的心還真大。
?
02
木偶表演的是什么呢?
從宮廷到民間,從祭壇到舞臺,究竟木偶表演的是什么呢?
其實業界將木偶稱為“百戲之祖”,當初唱的就是我們喜聞樂見的傳統戲劇。
臺下愛看什么,臺上就演什么戲。
上海最早出現的扁擔戲,也就是被稱為布袋木偶戲活化石的五指木偶戲,不在繁華的中心地帶,而是出現在了崇明。
上下滑動,點擊查看大圖
隨著上海的開埠,大大小小100多個戲班子在上海安營扎寨,競爭非常激烈。
大家都鉚足了勁,使出渾身解數立足于上海,這就形成了一個探索求新的氛圍,其中有一支叫“老八個”的戲班子脫穎而出。
“老八個”把各種木偶的表演形式捏合在了一塊兒,還創新地制作出了別人沒有的木偶特技。
當時一個典型的劇目就是《白蛇傳》,我們都知道,白娘子喝了雄黃酒會變回蛇。這一出很多劇團都在演,但始終沒有人去呈現變成一條蛇這個形態。只有這“老八個”做到了。
這樣一個改進,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似乎非常簡單,但這可是100多年前的上世紀啊,能夠想到并且加以實施最后在臺上呈現出來,那還是相當不容易的。
而這支因為創新精神在上海灘大受歡迎的“老八個”劇團,就是上海木偶劇團的前身。
?
03
海派木偶
關注我們“克勒門文化沙龍”的讀者一定更知道“魔都”的“魔力”,這“魔力”總能將外來物事,經過一番加工改造,變成只有我們上海有的“海派文化”。
這“小木偶”遇到“大上海”后,竟然就神奇地變成了專給孩子們看的木偶劇。這里面不僅有木偶劇團的貢獻,更是多虧了當時的海派文人。
陳鶴琴 虞哲光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一大批留洋歸國的有志青年匯聚到了上海,以陳鶴琴、虞哲光為代表的海派文人,就嘗試著將話劇與木偶結合起來,形成獨特的木偶劇表演方式,用木偶講故事,特別受孩子們歡迎。
于是他們便倡導用木偶劇作為兒童啟蒙教育,陳鶴琴也被稱為現代兒童教育之父。
?
04
上海對木偶劇的開拓
上下滑動,點擊查看大圖
從照片上就可以看到我們上海對“小木偶”的改造。明顯地有中西結合的元素。
舞臺表現上運用更多革新技術手段,除了有木偶表演,還有布景、道具,甚至還有燈光,這不就是完整的現代劇嘛。
1960年成立的上海木偶劇團,已經走過58個春秋。推出了許多在中國有著重大影響的木偶劇,每一部劇都是一次革命、一次創新。
其中,有一部劇奠定了海派木偶的概念,那就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
上下滑動,點擊查看大圖
它的特別之處主要有2點。
第一,孫悟空長了2條腿。可別小看了這兩條腿,那可是一個大飛躍啊。因為傳統的杖頭木偶其實是沒有下半身的,一件長袍、一條裙子就可以了。
第二,具有跨越性的舞美革新,加入了許多創新的木偶特效。
當年這部劇一上演,來自全國各地的觀眾就大排長龍,出現一票難求的盛況。這部劇甚至一直影響到了現在的木偶劇,只要是孫悟空,基礎版本一定是從上海木偶劇團學的。
上下滑動,點擊查看大圖
這是一部充滿想象的神話特效劇,它的創新之處在于里面4個妖怪的各種“妖術”。
行走如蛇一般扭動的蛇妖,人臉與蛇臉自由轉換;2個頭的雙頭怪,能同時分別做出不同表情;頭可以從中間劈開還會出現閃電特效的“霹靂”妖;從觀眾席將手伸到舞臺上的“長手怪”,一下子打破了舞臺與觀眾的界線。引領了整個中國的木偶劇發展。
上下滑動,點擊查看大圖
這是一出完全沒有“木偶”出現的先鋒木偶劇,里面的角色如雞、人、蝴蝶、魚、鳥等都是通過一塊塊色彩斑斕的布,由木偶演員現場變化而成。
完全打破了傳統木偶戲對“偶”定義的概念,創造了一個全新形態,因此業界對該劇爭議了長達10年之久。
我們“克勒門”的嘉賓也在現場體驗了一把,詳見文末鏈接。
上下滑動,點擊查看大圖
木偶劇曾經更注重的是操控的技藝,直到這部《賣火柴的小女孩》出現,讓木偶劇對配音的要求又上了一個臺階。
業界為這部劇的“小女孩”專門設置了配音演唱獎,十幾年前獲獎的演員,正是12月我們沙龍的主講人上海木偶劇團團長何筱瓊。
上海木偶劇團從未停止創新的腳步,今年他們又推出了一部史詩級大制作。這背后的故事,小克勒下回說喲。
12月的沙龍里發生的故事點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