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世紀大業
1977年,日本二玄社協助臺北故宮博物院,從無數的書畫藏品中選出極精致的名作,以完美再現真跡為目標,致力于這偉大的復制事業。其數量為故宮博物院的名畫278件,法書95件,加之上海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美國·納爾遜藝術博物館的藏品達到400多件。
復制技術的頂峰
從畫面超過縱二米的大型掛軸到寬不到一尺的手卷、團扇、扇面全部是原寸原色復制的。毫無疑問真跡的質感歷經時代的古色,筆勢和墨的濃淡,落款、符號的滲出都精致再現。為此特制巨大的照相機,紙張·絲絹等素材得以重新開發,試制品與真跡進行多次對照。期待更完美。其結果,原本只有真跡才具有的神韻也逼真入神,達到了完美高超的意境,遠遠超過了復制的范疇。
渡邊隆男
秦孝儀
啟功
復制品畢竟不是原跡,但從它們的藝術效果上講,應該說是「與真跡平等」的。高明的印刷術還能提高現在文物上所存的效果。歴經數百乃至上千年之后,原作多已破損,至少顏色灰暗,早已失去了原有的風韻,可這些復制品,卻恢復了原作最初的色澤,簡直是整舊如新。………無論是自買、是借觀,還是看展覽,「晴窗一日百回看」已絕非難事了。因此,從利用價值上講,它的方便處,已足稱「上真跡一等」(乃至若干倍)了!
傅申
這批杰出的法書名畫復制品,選自全世界獨一無二的書畫寶庫——臺北故宮博物院,真正做到了空前的精美,而又忠實逼真。……本人在這批復制品中,最欣賞紙本作品,因此現代化的復制技術,將筆墨及紙張纖維之間的微妙關系,再現到了逼真的地步。……面對逼活現的復制品,本人實難想象再會有比此更進步的復制技術。如果我能擁有其中一部分復制品,將會感到像擁有真跡般的富有和滿足。此時,一句古來中國鑒賞家的成語閃現在我腦際:「下真跡一等,真是對二玄社復制品的最佳形容詞。實際上,歷史上任何雙鉤、臨摹和刻拓法,或近代印刷品,沒有比這批復制品更能擔受得起這一殊譽的了!
青山杉雨
若將二玄社所欲完成的中國書畫復制計劃,譽為百年來的大事業,洵非溢美之辭。……二玄復制品之精湛,幾乎使人無法辨別其真偽。對他們這種盡心盡力的態度、精巧高超的技法,我不能不表示敬佩。就書法而言,我們將來誰都能擁有王羲之雙鉤本、孫過庭書譜、懷素千字文、自敘帖、蘇東坡寒食帖等比肩原作的復制品;而這些備置座右的藝術品,一定會給我們日常生活帶來無比的快樂,是不言而喻的。
班宗華
二玄社之偉業 —— 按原寸精心復制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中國書畫名跡,至今已達近三百種。在各種中國美術復制印刷品中,出類拔萃,絕無僅有。現在,出于對古代書畫保護的需要,中國美術史上的名作將越發不易目睹。……今后,對范寬「溪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等杰作的研究、觀賞,將更多地有頼于二玄社的復制精品。二玄社為我們觀賞中國書畫作出了極大的貢獻,我深表謝意和敬意。
晉
C1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卷子/紙本 成品尺寸: 26.3 x 200cm
王羲之少年時學衛夫人書,后見前代名家法帖,改變初學,博采眾長,增損古法,一變漢魏樸質書風,創妍美流便之體。梁武帝評其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唐張懷瓘評「骨肉相稱,婉態妍華」。此三帖書法疏密得宜,結體優美,為行書最佳典范。
C2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冊子 全14開∕紙本 成品尺寸: 32.0 x 19.3cm
王羲之(307?-365?),臨沂人。字逸少。為官時多舉政績,辭官后放情山水。幼而善書,學漢魏以來諸家,后世稱之書圣。清高宗(乾隆皇帝)將此帖與王獻之「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同室珍藏,命其室為「三希堂」。是帖筆法圓勁古雅,意致優閑逸裕,鍔斂神潛,遺韻無窮。
唐
懷素與草圣張旭,世稱「張顛素狂」。據傳懷素酒酣興發時,揮筆作書,頗受京師王公貴卿贊賞。草書雖狂怪怒張,但法度精嚴,影響后代甚巨。是卷集錄時人贈詩,筆墨枯勁,奇蹤變化,神采動蕩,迂回盤繞處有驚蛇走虺、驟雨旋風之勢,為草書藝術的極致。
宋
C5宋四家小品(4)米芾 尺牘
宋人書法 [尚意] ,一變唐以來 [尚法] 的傳統書風。注重個人風格與個性的表現。這套 [宋四家小品] 收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書跡,則蘇軾天然,黃庭堅勁健,米芾縱逸,蔡襄蘊藉,各具意態,堪稱精品。副頁有鮮于樞題字,藝術珍品。
C16 黃庭堅 寒山子龐居士詩
黃庭堅(1045-1105),分寧人。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蘇門四學士之一,精通詩文書畫。舉治平四年(1067)進士,官至著作佐郎、起居舍人,后歿于謫所宜州。宋四大書法家之一,是卷書唐代隱士寒山勸戒詩與居士龐蘊詩偈,波磔橫張,時以逆筆取勢,是晚年杰作。
卷子∕絹本 成品尺寸: 28.2 x 597cm
米芾(1051-1107),宋四大家之一。其書廣汲古法,尤深得晉人遺蘊。是卷為三十八歲盛年期代表作。于烏絲欄上書自詠詩八首,用筆精妙,體勢遒美。卷后有沈周、祝允明、顧從義、董其昌等明代名家題跋。
歐陽修(1007-1072),廬陵人。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一生博覽群書,以文章冠天下。「集古錄跋尾」為中國金石學先驅著作,原文稿現僅存四紙。是卷筆勢險勁,字體新麗,用尖筆干墨作方闊字,神采秀發,膏潤無窮。
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曾命侍臣臨摹蘭亭,將下真跡一等之歐陽詢摹本石刻、拓本后下賜皇族功臣,傳即所謂「定武本蘭亭敘」。是卷原為柯九思舊藏、故宮秘籍之一、蘭亭敘墨拓神品,筆致遒勁,墨色蒼然,名冠古今。
宋徽宗(1082-1135),惟好書畫,山水、人物、花鳥、花卉等,無不精工極妍,有晉唐風韻。工書,初學薛稷,變其法度,自成一體,自號瘦金書,筆勢勁逸。本幅朱絲欄瘦金書。凡二十字,每行二字。大字書五言詩一首。末行小字書:宣和殿制。
元
C19 趙孟頫 前后赤壁賦
冊子 全16開∕紙本 成品尺寸: 36 x 17.7cm
趙孟頫詩書畫均冠絕當代,書畫尤為擅名。書風一生凡三變,是冊為其中年習王羲之的代表作,書蘇軾名作「前后赤壁賦」,運筆穩健遒勁,體勢清新俊逸。款大德辛丑(1301),時四十八歲。
張雨(1277-1348),錢塘人。字伯雨,號句曲外史。年二十余棄家為道士,往來華陽云石間。能詩文,工書翰,與趙孟頫、虞集為翰墨之交。是幅書自題詩,體兼行草,或枯或潤,自由奔放,有禪林墨跡之韻。倪瓚稱之為本朝道品第一。
掛軸/紙本 作品尺寸: 107.3 x 35cm 成品尺寸: 180 x 48cm
楊維禎(1299-1370),是元朝末期的著名文學家,而且作為書法家聞名。維禎的書法發揮了元代盛行的「章草」的特點。顯露出奔放奇逸之氣,堪與「禪林墨跡」匹敵。自如運用滿墨的毛筆,即使細如絲紗的渴筆也像鋼鐵一般那么堅實。此幅是唯一傳世的楊維禎的條幅。(上海博物館藏)
明
文征明(1470-1559),長洲人。初名璧,字征明,后以字行,又字征仲,號衡山、停云生。書與祝允明齊名,詩書畫三絕,為明四家之一。是幅為八十二歲時所書,精整挺秀,如世人評王羲之書「鐵畫銀鉤」者。
董其昌(1555-1638),天才俊逸,少負重名。集書畫創作、評論、鑒藏及著述于一身,是明代后期深具影響力的藝術家。書法初學顏真卿、鐘繇、王羲之,中年以后廣搜博采,擷取古人之長,晚年更以己意融合晉唐宋人筆意而臻于大成。是幅摹徐浩書杜甫詩,楮墨精好,筆筆用意,兼得顏書圓勁樸厚之精神。
宋克(1327-1387),長洲人。字仲溫,號南宮生。書師饒介,究魏晉之法,又學急就章,得章草之妙。是幅書魏劉楨五言古詩,混合行書、今草、章草和狂草,字形大小錯落,行間緊湊,是承襲元末草書野逸之風的典型。
沈粲(1400年前后),華亭人。字民望,號簡庵。能詩,與兄沈度均善書。其書學宋克,得章草之法,一時稱之草圣。是幅書自詠詩,筆致圓勁,筆畫連綿盤紆,行氣一貫,為沈粲盛年期代表作。
王陽明(1472-1528),余姚人。名守仁,字伯安。世稱陽明先生,為文博大昌達,詩秀逸有致,其學以良知良能為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善行書,出自「圣教序」,有清勁絕倫之譽。是幅書自詠詩,時四十三歲,瀟灑飄逸,超然脫俗。
祝允明(1460-1526),五歲能作徑尺大字,九歲能詩,梢長博覽群籍,為文多奇氣。尤工書法,學岳父李應禎、外祖父徐有貞,后臨摹魏晉自成一家。是卷草書魏曹植樂府四首,點畫狼藉,縱橫爛漫,為晚年狂草登峰造極之作。
倪元璐(1592-1644),為明朝滅亡而殉身盡忠之士。他的書畫都具有高雅的風格。此幅五言律詩記載于「倪文貞公集」,系倪元璐赴山東時,對官宦的無理剝削感到氣憤而詠的。行間寬疏,筆力挺勁,顯出絕妙的潤燥對比。(上海博物館藏)
掛軸∕絹本 作品尺寸: 168.7 x 47.6cm 成品尺寸: 212 x 59.6cm
張瑞圖(1570-1641),由于字稱為二水,包含避免火災之意,黃蘗僧侶把許多他的作品舟載來日。此幅也是早已傳來的。銳角的轉折顯示出張瑞圖書法的特點,估計他五十七歲左右所作。題圖詩文是王維的「終南山」,筆致有力,運筆流麗,有清爽的風格。(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清
鄭燮(1693-1765),興化人。字克柔,號板橋。擅詩文書畫,揚州八怪之一。善畫蘭竹,筆致飄逸,超越時流,書融匯篆隸楷行草五體,而自成一家風格。是幅為晚年作品,書其師陸震詞,奔放闊達,堪稱佳作。(個人藏)
傅山(1607 - 1684),乃精于經史與藝術的篤實之士。他與王鐸以連綿草的名手并稱。特別是長條幅的行草書,天衣無縫,顯示傅山的真正面貌。像此幅把許多字寫在小幅上的作品,為傅山書幅中之罕見。濃墨自如運筆,不見些許馳緩。(上海博物館藏)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1626-1705),出身于明朝宗室。明朝覆亡后,薙發為僧,在山中度過隱逸生活。他的書畫自有超俗的風格,受到很高的評價。此幅行書系為畫幅題詩。寬舒的運筆,婉轉自然,鮮亮而不浮華,顯示八大山人的真本領。(上海博物館藏)
石濤:法名原濟(1640-約1707),在日本以字石濤為一般所知。石濤不僅是畫家,而且是卓越的書家,隸、楷、行草都具有特異的書風。此幅行書論書畫,書體以行帶楷,在石濤的傳世作品之中,屬罕見的條幅之一。文義包含自戒與警世,對于石濤研究特具意義。(上海博物館藏)
王鐸(1592-1652),是明朝末期具有代表性的書法家。此幅文章,系記載于「淳化閣帖」的張芝的尺牘「冠軍帖」的末尾與「終年帖」前半部分。筆勢暢達而雄健,巧妙使用連綿書所構成的布局;使王羲之書法成為掌中之物,顯示了王鐸的真實本領。此幅是王鐸五十六歲時所書的作品。(個人藏)
晉
C1 王羲之 平安?何如?奉橘三帖
C2 王羲之 快雪時晴帖
C13 王羲之 遠宦帖
唐
C3 孫過庭 書譜
C4 懷素 自敘帖
C11 懷素 草書千字文
C14 褚遂良 黃絹本蘭亭敘
C15 顏真卿 祭侄文稿
C25 陸柬之 文賦
宋
C5 宋四家小品
C12 蘇軾 黃州寒食詩
C16 黃庭堅 寒山子龐居士詩
C17 米芾 蜀素帖
C18 宋四家墨跡選
C21 吳琚 七言絶句
C26 歐陽修 集古録跋尾
C27 宋拓定武本蘭亭敘
C31 徽宗 詩帖
C32 宋四家名跡選
SR10-4 徽宗 瑞鶴圖(題詩)
元
C6 趙孟頫 閑居賦
C7 張雨 七言律詩
C19 趙孟頫 前后赤壁賦
C28 鮮于樞 行草真跡
SR1 楊維禎 草書七言絶句
明
C8 祝允明 祖允暉慶誕記
C9 文征明 醉翁亭記
C10 董其昌 杜甫謁玄元皇帝廟詩
C20-2 明人書扇選集(一)(12頁)
C22 宋克 公燕詩
C23 沈粲 草書古詩
C24 王陽明 五言古詩
C29 祝允明 雜書詩帖
C30-2 明人書扇選集(二)(12頁)
SR2 徐渭 行書七言絶句
SR3 倪元璐 行書五言律詩
SR12 張瑞圖 草書五言律詩
清
C101 鄭板橋 行書滿江紅
SR4 傅山 草書雙壽詩
SR5 八大山人 行書題畫詩
SR6 石濤 行書論書畫
SR13 王鐸 臨張芝帖
日本二玄社代理授權書
排版 | 張馨
資料提供|日本二玄社
下期介紹日本二玄社復制品(名畫篇)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