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課例欣賞
熊芳芳老師,用她創立的生命語文理念和策略預設這一課,在閱讀方法上,以聽讀自讀訓練為重點;在內容理解上,以對話感悟人生為重點;在寫作學習上,以仿寫體驗生命為重點,充分體現了課文特點,值得欣賞借鑒。
一、導入——先看文字
小弟去了。小弟去的地方是千古哲人揣摩不透的地方,是各種宗教企圖描繪的地方,也是每個人都會去,而且不能回來的地方。
我長小弟三歲。從我有比較完整的記憶起,生活里便有我的弟弟,一個胖胖的、可愛的小弟弟,跟在我身后。他雖然小,可是在玩耍時,他常常當老師,照顧著小朋友,讓大家坐好,他站著上課,那神色真是莊嚴。他雖然小,在昆明的冬天里,孩子們都生凍瘡,都怕用冷水洗臉,他卻一點不怕。他站在山泉邊,捧著一個大盆的樣子,至今還十分清晰地在我眼前。
這一年多,從他生病到逝世,真像是個夢,是個永遠不能令人相信的夢。我總覺得他還會回來,從我們那冬夏一律顯得十分荒涼的后院走到我窗下,叫一聲“小姊——”。
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寫,也不能寫。每一念及,便淚下如雨,紙上一片模糊。
我還曾希望在我自己走到人生的盡頭,跨過那一道痛苦的門檻時,身旁的親人中能有我的弟弟,他素來的可倚可靠會給我安慰。哪里知道,卻是他先邁過了那道門檻啊!
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這是事實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經不是他了,已經不是我那正當盛年的弟弟,他再不會回答我們的呼喚,再不會勸阻我們的哭泣。
提問:知道這里的“我”是誰嗎?
點擊課件,配樂朗讀。
1、說話題
用一個詞說說作者借著這篇文章跟讀者討論了一個怎樣的話題?(生命)
2、說形象
A、簡單地說:花與人
B、說形象的變化過程:
昨天的花——今天的花——明天的花。
(昨天的花是衰敗的,今天的花是繁盛的,明天的花是生生不息的)
焦慮而悲痛的我——寧靜而喜悅的我——開朗而堅定的我
(看花前的“我”是焦慮悲痛的,看花中的“我”是寧靜而喜悅的,看花后的“我”是開朗而堅定的)
3、說事件
A、平實的說:看花——憶花——悟花
B、詩意的說:與花相遇——與花對話——與花同行
明確:以上所說的概括起來其實就是“一二三”:一個話題、兩個形象、三個層次。這樣的理解,已經帶有一些鑒賞色彩了。誠然,這確是一篇值得鑒賞的美文。有人說,宗璞的《紫藤蘿瀑布》是一幅精美的畫,也有人說,它是一首深沉的歌。人們常說“文如其人”,要想對這篇文章的美有著更深刻的體驗與認識,我們還應當在鑒賞其文之前先來了解其人。
宗璞其人:
自白:若能為徘徊在十字路口的人增添一點抉擇的力量,或僅只減少些許抉擇的痛苦,我便心安。
旁白:創作翻譯并舉,小說散文俱佳,是當代女作家中屈指可數的學者型作家。
即便不微笑,也讓人觸到慈愛;哪怕不開口,也覺得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氣象。
她的創作如她的為人:真誠而嚴謹。
宗璞散文最能打動人的地方產生于她的不事雕琢的真情。
宗璞的長處是能夠用清淡表現濃郁,把熾烈掩藏起來,而傳達的卻是更為持久的熾烈。讀她的散文如面對一杯清茶,淡淡的綠色中,飄散著濃釅的清苦。
明確:看了這些介紹,相信同學們己對宗璞略有所知,品味了她的文章以后,也許會對其人有更深刻的了解。現在,請同學們以深究品味的態度再次進入課文,各自放聲朗讀,可根據老師的提示去探究,也可以自己尋找角度去發現。
三、自讀——探究品味
(點擊課件)
品味其文:
我認為最美麗的一個畫面─—
我認為最動人的一種情感——
我認為最難理解的句子——
我認為最富有哲理的句子——
我認為用得最妙的詞語——
我認為用得最妙的修辭——
我認為最富有層次感的描寫——
……
小結:文章于淡雅柔婉中跳蕩著熱烈的生命,于簡潔精煉中蘊蓄著高遠的內涵。在品讀中,我們看到了作者對親人、對自然、對生命、對生活的那種熾烈而醇厚的深情。也許就因為作者有著一顆花一樣美麗的心,才可能與如水的繁花有著內在的溝通、心靈的對話吧!在這場對話中,花兒究竟對“我”說了些什么,竟能讓“我”于焦慮悲痛中得到寧靜和喜悅,變得開朗而堅定?請展開想象,以藤蘿花的口吻說一說。
四、對話——理解主題
說說陽光與心情
說說幸福與不幸
說說昨天、今天和明天
說說小生命與大生命
……
在學生發言的基礎上,教師要注意適時適度地加以歸納與提煉:
生命的美麗與喜悅。
熱愛生命、珍惜幸福、珍愛人生。
生命的長河雖有曲折但永遠前進。
苦難對于人生的意義。
執著追求與希望的可貴。
在逆境中堅守自己生命的價值,就永遠不會為生活所拋棄。
生命的力度(生命不息,奮斗不止)
生命的韌懷(紫藤蘿的植物特性:生性喜陽光,卻也能耐陰耐寒;喜濕潤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也有一定耐瘠薄和水濕的能力;對土壤酸堿度適應性較強,微堿性土中也能生長良好)
小結:藤蘿花告訴了“我”生命的真諦,讓我們再來聽聽名人們是怎樣說生命的吧。
五、擴讀——延伸思考
雖然肉體的生命短暫,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無法捉摸,但是,讓有限的生命發揮出無限的價值,使我們活得更為光彩有力,卻在于我們自己掌握。
▲美,是從生命內部射出的光芒。
▲生命是篇小說,不在長,而在好。
▲人生的目的,在于發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為發展必須犧牲生命的時候,因為平凡的發展,有時不如壯烈的犧牲足以延長生命的音響和光華。絕美的風景,悲涼的韻調,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
▲認識了生活的全部意義的人,才不會隨便死去,哪怕只有一點機會,就不能放棄生活。
▲希望是生命的源泉,失去它,生命就會枯萎。
▲幸福是靈魂的一種香味,是一顆歌唱的心的和聲。
▲幸福的訣竅,并不在于努力得到快樂,而是在努力中發掘快樂。
▲宇宙是一個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葉歸根。我們是宇宙中的一息,我們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種子都能成熟發芽;生命中不是永遠快樂,也不是永遠痛苦,快樂與痛苦總是相輔相成的。在快樂中,我們要感謝生命;在痛苦中,我們也要感謝生命。因為快樂、興奮、痛苦又何嘗不是美麗呢?
宗璞在大自然中與紫藤蘿相遇,紫藤蘿告訴她生命的美和寶貴。著名的臺灣女作家席慕蓉也曾經傾聽過花兒對她講述生命的真諦。
山茶花又開了,那樣潔白而美麗的花,開了滿樹。
提問:山茶花對席慕蓉說了些什么?
“珍惜僅有一次的生命”“努力實現生命的價值”“生命不在于漫長,而在于美好”“即使明天就會凋零,也要在今天努力綻放”等。
五、仿寫——體驗生活
宗璞曾經這樣說:“看不見很多東西,可是我看得見大自然,它是那樣大,那樣豐富,大得讓我看得見,豐富得讓我看得見。哲人說:‘了解于社會的全之外,還有宇宙的全。’也就是說,要記住自己在宇宙中的地位。我沒有很高的境界,只是感覺到自己上下周圍有天地、有萬物,是多么大的福氣。我看得見大自然,我很滿足。”是的,生活在大自然里,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如果你用心傾聽,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會對你說話。在大自然里,宗璞遇見了藤蘿花,席慕蓉遇見了山茶花,這些花告訴了她們生命的真諦。相信你也有過類似的經歷,走進大自然,你遇見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提問:請以“與
一是提出“情感背景”的概念,展示作者一段不尋常的情感經歷,巧妙地將學生引入課文。這為“入境”、探究和體悟,開啟了情感的閘門。從選擇語料(作者另一篇文字《哭小弟》)到選用方法上,都堪稱上乘。
二是提出“自讀——探究——品味”的概念,細針密線地設置了七種探究的角度,使學習有了可以攀登的臺階。這里,她在設計上有一個強烈的對比:梳理全文的主干脈絡是略寫,抓住要目一筆帶過;賞析奇花嫩蕊是詳寫,姹紫嫣紅細細咀嚼。好!以往那種分段、概括段落大意的俗套子,已然蹤跡不見,代之以詳略有別的新安排,比較純正的“語文”味道就出來了。
三是選擇臺灣女作家席慕蓉的談花之作《白色山茶花》,與課文《紫藤蘿瀑布》形成對照,可以通過比較閱讀,更加深入地認識課文,凸現教學立意。
有這么多可圈可點的奇思妙筆,就成了一個立意鮮明、詳略得當的教學設計,有望作出一次有價值的教學實踐。探問這個教學設計最有價值、最值得推崇的一條特色是什么?就是把“咀嚼語言”放在比較要緊的位置上。因為作者以美的形象作為觸發點,寄情于此,紫藤蘿被寫得極有生命力,活潑而繁茂。考慮到學生的年齡(十二、三歲)和心理特點(他們對生死的問題幾乎沒有多少思考),對作者感情的體悟是教學難點。如何突破?熊老師在這里預設引領學生反復美讀,在美讀中品味文字、文意之美。在此基礎上,老師再作適當點撥,領悟到“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一時的不幸,個人的不幸,都不足畏;人生,應該是豁達的,樂觀的,奮發的,進取的”。這就很圓滿地實現了生命教育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