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很多朋友都會去游覽古跡,去看看那些歷史悠久的古老建筑,看看它們精湛的古老技藝,聽聽它們背后的傳奇故事,感受它們傳遞出的人文情懷,但從哪幾個方面去看?本期,小編就整理了以下幾個方面,供大家來了解參考。
1931年夏末,南京中央大學建筑系主任劉敦楨到北平做古建筑調查時,聽說北京東城區祿米倉胡同智化寺中的藻井極為精美,便立刻前往。但抵達時,他驚愕地發現,精美的智化殿藻井沒了,只空留一個蒼白的屋頂。它哪去了?直到半個世紀之后,人們才知道,它被收藏于美國納爾遜博物館和費城博物館。當再次看到,人們被它的精美而震撼,同時也感到一種無盡的惋惜。
智化寺智化殿藻井:彩云易散月長虧 (現藏于美國費城藝術博物館)
藻井是中古代建筑內頂棚的獨特裝飾,一般分為三層,底層為方形,稱“方井”,多數由斗拱承托,中層為八邊形,稱“八角井”,上層為圓形,稱“圓井”,這種外方內圓、層疊向上的“井”的結構,展現出古人提倡的“天人合一”理念和“天圓地方”的宇宙觀,表達古人對天的敬畏和崇拜,被飾以荷、菱、蓮等藻類水生植物,認為能壓伏火魔。
關于藻井的使用,在古代也有明確規定:除了寺廟、道觀,唐代時規定,非王公之居不得施重拱藻井;宋代雖有所放開,但“六品以上宅舍,許做烏頭門,凡民庶家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為飾”;明朝也有規定,藻井和各種色彩繽紛的建筑裝飾物只能出現在官宦、王公貴族家里。
現在,很多著名的中國古代建筑中均設置藻井,如北京故宮、天壇祈年殿、北京智化寺、永樂宮三清殿、紫微宮三清殿、敦煌石窟、應縣佛宮寺釋迦塔、北京隆福寺三寶殿等等。
故宮萬春亭藻井
故宮太和殿藻井
獨樂寺觀音閣藻井,現存最早的木構藻井。
河北承德普樂寺旭光閣大殿正圓形藻井。
臺基和臺階是房屋的基座和進屋的踏步。臺基,又稱石基,是一種高于地坪的基身,地基面平穩,主要作用是防潮隔濕。中國古建筑的臺基部分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兩大系列:一是方形臺基;二是須彌座。前一種為中國土生土長的臺基,后一種則是受佛教文化影響的產物,一般用磚或石砌成,上雕刻有凹凸線腳和紋飾,是封建社會中臺基中的最高等級。
須彌座構造示意圖圖片采自《中國古建筑圖解》
臺基之上就是臺階,其中間砌置的一級一級的階石稱為“踏跺”,宋代時稱為“踏道”。它的級數,受到古代陰陽觀念的影響,多以奇數為準。按清代的規制:公侯至三品官宅第之臺基高二尺,有三級臺階;四品以下至庶民者則高一尺,有一級臺階。但民間建筑的臺基高度,常因實際需要而調整。
臺階在形式上,有“如意踏跺”,就是各層踏跺從下向上逐層變窄的形式?!按箮ざ濉保环N很工整的臺階。最高級的是“御路踏跺”,左右兩側為踏跺,中間做成有雕刻的御路。
北京故宮保和殿的“御路踏跺”,其間有一塊中國最大最宏偉的丹陛石,雕刻九條龍飛騰在大海和流云之中,象征著真命天子一統山河。雕刻于明代。
此外還有一種踏跺很隨意,常在園林中出現,是用幾塊小石頭堆放成一個小臺階,遠看就像一朵朵小云一樣,故名“云步踏跺”。
云步踏跺
還要就是為了上下方便,有意不用踏跺,把坡道放緩,改用鋸齒形,遠遠看上去就像個“搓衣板”,它叫礓碴,被稱為“礓”,既利于行人上下,也方便車馬運輸。
礓碴
臺階,不僅是供人們上下行走的建筑物,也有助于襯托建筑形象和豐富建筑空間層次。除了數量之外,材質上也頗為講究,普通人家是最簡單的木材和泥土,稍微高一點的則用磚石砌成,最高級的材料當屬漢白玉了。從漢代開始,漢白玉就是尊貴的象征,故宮中的臺階基本上都是漢白玉制成的。
現在臺階兩端配以欄桿,大多是明清時期的。臺階外側的螭首,是臺階的排水部件,它翹首伸向臺階之外,既是圓雕藝術品,又增加了整個臺階的立面層次感。
北京故宮的排水系統 螭首排水口
彩繪,原是施在梁、柱、門、窗等木構件之上,用以防腐、防蟲的油漆,后來逐漸發展演化為彩繪。但是這層油彩可不是直接畫上去就完事的,在這之前還需要先在構件的表面打上底子,再經過反復打磨,這樣既保護了構件,又保障了彩繪的呈現效果。
古建筑上的彩繪,按照建筑物的不同性質有嚴格區分,一般分為和璽彩畫、旋子彩畫、蘇式彩畫。最高級是和璽彩畫,基本上以龍鳳為主,間補上花卉的圖案,并瀝粉貼金,格調十分華貴。和璽彩畫是皇室才能用的彩畫,一般都是用于紫禁城外朝的重要建筑以及內廷、帝后居住的等級較高的宮殿,內容上分為“金龍和璽”“龍鳳和璽”“龍草和璽”等不同種類。
和璽彩畫
旋子彩畫等級次之,畫面常用簡化形式的渦卷瓣旋花,有時也畫龍鳳,最大的特點就是在藻頭內使用了帶卷渦紋的花瓣,但沒有像和璽彩畫那樣十分的華麗,也可以貼金粉或不貼金粉,一般用在次要宮殿或寺廟中。
旋子彩畫
還有就是蘇式彩畫,源于江南蘇杭地區,又稱為“蘇州片”,畫面為山水、人物故事、花鳥魚蟲等為主,一般用于園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臺、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門的額枋上。蘇式彩畫的圖案都會用“包袱”包起來,所以特點很突出,一眼就能和別的彩畫區分。但是,蘇式彩畫中也有官式彩畫,紋飾題材上也呈現出吉祥圖畫,如故宮的體和殿、儲秀宮,是光緒十年為慶祝慈禧太后50歲生日而制作的。
蘇式彩畫
另外,色彩是比較形象直觀的表現方式,如宮廷建筑,以黃紅兩色為主,既達到了色彩的和諧,還展現了皇家的雍容華貴;如鄉村民居,裝飾繪畫更精巧自然、磚雕藝術也是栩栩如生。
西方的建筑,最大的特點就是獨立的或者單立的。而中國古代建筑,大都是群體建筑,包括宮殿、寺廟、園林、民居等等。單獨出現的古建筑僅出現于風景優美的地方,用于景色的點綴。
這種由眾多單體建筑組合起來的建筑群,一般以“間”為最基本的單位,由若干間組成單棟建筑,再由若干個單棟建筑和一些圍廊、圍墻之類環繞成一個個庭院,最后若干個庭院組成建筑群?!伴g”根據生活需要的大小有所不同,由“間”組成的建筑規模,大小也都有嚴格限制,所以從“間”數的多少就可以知道建筑等級的高低。
又由于這些古老建筑群,內部為木結構體系,使屋身處理也更靈活,門窗柱墻也依據用材與部位的不同變化多樣,平面形式上,有長方形、正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等等。布局方向常為南北,也有少數建筑群落因受地形地勢的局限,采取變通形式。
中國的古代建筑特別注意與周圍自然環境的協調,通過對周圍的山川形勢、地理特點、氣候條件、林木植被等認真調查研究,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調等與周圍的環境相適應,從而構成為一個大的環境空間。
像江南的古建筑,多是粉墻黛瓦,因為江南一年四季花紅柳綠,植物茂盛,環境顏色豐富多彩,而民居和古建筑外墻多用白色,可以最大限度地反射陽光,光影效果十分明快,再加上色調的素雅,與自然山水又結合緊密,就給人一種清幽的古典韻味。當拿起手機拍攝時,會發現,它們在周圍環境的映襯下,有中國古建筑特有的意境之美。
周莊古鎮
再像北京的故宮,主建筑大都建在中軸線上,其余的建筑都圍繞中軸線對稱分布,這樣均衡的布置嚴肅又井井有條,體現中國傳統的等級觀念和不容僭越的君臣關系,既顯示出皇家的威嚴,又磅礴大氣、富麗堂皇。
北京故宮
以上是對古建筑的一些簡單介紹。假期游玩之余,大家可以去深入欣賞每一座古建筑的風格,探尋其中的一塊塊木雕、石磚、一條條梁木、彩繪,了解其中的結構、工藝所凝結的古人的智慧,深深感受這些古老建筑的文化精髓。
(編輯: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