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那些首飾,并沒有太多的花里胡哨,有的只是那些情意綿綿,有的也只是韻味悠長......
同心結是一種漢族傳統手工藝品。屬于中國結。同心結是“牽巾”時的主要道具。據北宋的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新娘迎娶到男家時,兩家各出一根彩段綰成同心結,男女各執一頭,相牽而行,拜謁祖先,然后夫妻對拜。“牽巾”則是以同心結相牽。南宋時,吳自牧的《夢粱錄》中也詳述了牽巾的內容。首先是負責婚禮的禮官請出男女新人到堂中參拜,新郎披紅掛綠,手持槐樹木所制的木筒,牽著同心結倒著走,另一端新娘面向男方而行。到中堂時,由男方的女親用枰或機杼挑開蓋頭,新娘方才露出花容。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夫妻對拜之后,還要拜家神、家廟,行禮參見諸位親戚。禮畢之后,新娘又牽著同心結倒行,牽新娘回新房,行交拜后坐于床。
釵和簪聽起來差不多其實是兩樣東西。電視劇里女人拿來割腕插喉嚨的是簪。古代的女人是喜歡拿首飾來當信物的。
我國女性用耳飾打扮自己的最早記錄見于《山海經》“青宜之山宜女,其神小腰白齒,穿耳以鎼(同‘下’)”。唐代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恨不相逢未嫁時。”中的“明珠”指代的就是耳環。更有“一簪一珥,便可相伴一生”之言,可見耳環在古人審美觀念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周汛、高春明《中國古代服飾風俗》一書講到明代服飾時說:“至于稱其為‘戒指’,似乎還是明代以后的事情。明王圻《三才圖會》說:‘后漢孫程十九人立順帝有功,各賜金釧指環……即今之戒指也’”。確實,直到明代以后,“戒指”的稱呼才漸漸多起來。明都 在《三馀贅筆》 也都出現了“戒指”一詞。
玉在中國的文明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五經通義》說玉“溫潤而澤,有似于智;銳而不害,有似于仁;抑而不撓,有似于義;有瑕于內必見于外,有似于信;垂之如墜,有似于禮。”孔子說“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他認為玉具有仁、智、義、禮、樂、忠、信、天、地、德、道等君子的品節。《詩經》里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之句。古人給美玉賦予了那么多人性的品格,以至于人們仍將謙謙君子喻為“溫潤如玉”。
“何以答歡忻?紈素三條裙”。古時將絹稱為紈素,“紈素三條裙”指的是絹做的裙子。武則天的《如意曲》:“看朱成碧思紛紛,憔悴支離為憶君。 不信比來長下淚,開箱驗取石榴裙。”可見就算是女皇也有為情所傷的時候啊。
又稱“臂釧”,這是一種我國古代女性的纏繞于臂的裝飾。蘇軾《寒具》中有提“夜來春睡濃于酒,壓褊佳人纏臂金。”
手鐲在古代不僅可以戴在手腕上,還可以戴在手臂上。帶在手腕上的又叫“腕釧”“跳脫”。《聊齋志異.白于玉》中寫書生吳生偶入仙境與一個紫衣仙女歡好,臨別時,仙女把自己所戴金腕釧送給吳生留念。
古代戀人或夫妻之間有一種贈別的習俗:女子將頭上的釵一分為二,一半贈給對方,一半自留,待到他日重見再合在一起。(古裝劇里這種你一半我一半的情節還少了么?)辛棄疾詞《祝英臺近.晚春》中的“寶釵分,桃葉渡,煙柳暗南浦”,就在表述這種離情。
香囊,裝的不僅僅屈原口中的江離、白芷、木蘭、芰荷,更載滿了情意。
古人用它祈福,繡上靈動的鯉魚,素雅的荷花,吐艷的牡丹,或是毛絨絨的仙桃。
也用它祈子:蓮蓬螃蟹石榴花,生起孩子頂呱呱 (蛙也是用來求子的,因為它的發音類似“娃”)
還有辟邪的功能:端午節佩戴的傳統香包繪有“無毒蟲”,即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沒有一個可愛的:(,以毒攻毒。內部用艾草填裝,利用它的氣味來驅蟲辟邪。
一些香囊還有教育意義:比如采用二十四孝圖紋樣啊,學習雷鋒好榜樣啊,少生孩子多種樹啊等等。
香囊的種類有很多:
比如常見香囊三大寶,織物、刺繡、流蘇飄。下面這件石榴形狀的香囊,刺繡采用了打子針的工藝。
石榴多籽,是古代婚嫁的標配元素。承載著“做羞羞的事,生一堆的孩子,壯大社會主義建設的力量”的美好祝愿(大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