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李白在壯年時一次游黃鶴樓,從樓上見到長江美景,詩興大發,正想題詩留念時,忽然抬頭看見詩人崔顥題在黃鶴樓上的一首七律。
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睛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去,煙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一看崔顥題的《黃鶴樓》詩寫得太精采了,自已寫出來也不如他,只好擱筆,并嘆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雖然如此,李白一直記住此事,總想有機會寫一首詩和崔顥的這詩比一比。后來,李白在游金陵鳳凰臺時,用崔顥詩的韻寫下了下面這首七律。
登金陵鳳凰臺
鳳凰臺上鳳凰游,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晉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李白的這首詩也是歷來傳誦的名作,堪與崔顥的那首詩相媲美。
這樣崔顥的詩立刻輩抬高了地位,正由于此詩藝術上出神入化,取得極大成功,它被人們推崇為題黃鶴樓的絕唱,就可以理解的了。
相傳李白寫下了四句“打油詩”來抒發自己的感懷:“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便擱筆不寫了。有個少年丁十八譏笑李白:“黃鶴樓依然無恙,你是捶不碎了的。”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真是煞有介事,神乎其神。后人乃在黃鶴樓東側,修建一亭,名曰李白擱筆亭,以志其事。重檐復道,成為燕游之所。實際上,李白熱愛黃鶴樓,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他高亢激昂,連呼“一忝青云客,三登黃鶴樓”。山川人文,相互倚重,黃鶴樓之名更加顯赫。
編輯評論:在我們今天來看,那是個詩人(英雄)輩出的年代,真可謂長江后浪推前浪,詩人之間不僅沒有互相貶低嫉妒,反而激發了學習超越的苦思鉆研,使波瀾壯闊的唐詩璀璨奪目大放光芒!對此今人又該怎樣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