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喬·卡洛譯/文姍來源:《讀者》2007.11
“瞧,現在有好消息也有壞消息。壞消息是你們中的一些人要被解雇了,好消息是我又升官啦……咦,你
們還在想著壞消息是吧?”這是熱門電視劇《辦公室》中的一個場景,部門經理戴維·布倫特在宣布大裁員的
消息。他所表現出來的自知意識和同情心的嚴重缺失是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會碰到的,并且這樣的人還有可能
處在領導的位置上。不過,如果目前的趨勢能夠持續下去的話,這樣的人可能很快就要站不住腳了。因為很多
公司都已經認識到,那些能夠充分理解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以及他人感受)的人不僅在生活中更好相處,其工
作表現也會更佳。這是一種被稱為“情緒智力”(EI)的概念,包括移情和對自己的認識。
情緒智力的推崇者說它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和在工作場所中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它成為美國公司中最熱
門的詞匯之一也就不足為奇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丹尼爾·戈爾曼出版了《情商》一書,
它迅速登上了暢銷書排行榜。戈爾曼把情緒智力(有時也稱情商,EQ)定義為“能認識自己和他人的感受,自
我激勵,很好地控制自己,以及在人際交往中的情緒的能力”。
職業心理學家喬·馬多克認為情商的興起標志著文化上的一個轉變:“現在的方式已經不再側重認知智力,
引起這種變化的因素是撒切爾主義向布萊爾主義、戴安娜主義的轉變以及戈爾曼的書。”
情商分為5種情緒能力和社會能力:自知、移情、自律、自強和社交技巧。
心理學家貝蒂·拉德說:“自知意味著你知道自己當前的感受。大多數人并不做深入的思考,因為我們整
天都忙忙碌碌,所以就無暇反省和自知。”一個人的自我形象與他在其他人眼中的形象越一致,他的人際關系
就越成功。情商的第二個組成部分(移情)指的是不僅了解自己的情緒,還能感知周圍人的情緒。拉德說:
“移情能培養我們的同情心和無私精神,并能帶來合作。”情商的第三部分是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它指的是
能很好地處理憂郁、暴躁、憤怒等情緒,以及不胡亂發作或陷入絕望狀態的能力,情商高的人能更好地從人生
的挫折和低潮中恢復過來。第四部分是自強,自強的人并不需要經常的刺激來推動,他們能夠很好地控制情緒,
不滿足于現狀,不靠沖動或刺激就能采取行動。最后,社交技巧指的是通過與他人的交流來掌握人際關系的能
力。
情緒智力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早在20世紀30年代末,心理學家羅伯特·桑代克就提出過“社會智力”,
而心理學家戴維·韋克斯勒在40年代的時候提到了智力中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
不過,直到1989年,新罕布什爾大學的約翰·邁耶和耶魯大學的彼得·塞洛斯才在一篇學術論文中提出了
“情緒智力”這個詞。80年代早期的時候,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到了“多重智力”,并指出,人際間智
力非常重要,一個高智商的人完全可以與一個低智商但有著高水平人際交往技巧的人很好地合作。
戈爾曼說,行為表現上的不同可以從神經學上來解釋。他研究的重點是大腦中的扁桃核,即情緒中樞。紐
約大學的神經學教授約瑟夫·勒杜認為,扁桃核是嬰兒期獲得的情緒經驗的儲存中心,他認為這些經驗會成為
情緒生活的無言模板。除了工作表現之外,高情商似乎也與良好的健康狀況有關。拉德說,積極的情緒可以有
效地增強免疫系統。她舉了諾曼·卡曾斯所寫的《疾病剖析》一書,他寫了自己是怎樣用笑聲戰勝疾病的。
考慮到這些好處,企業界也開始認識到情商的價值了。然而,要雇用到下一代具有高情商的員工并不容易
。佛蒙特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進行的一項研究顯示,“現在孩子的情商都有普遍的下降”。丹尼爾·戈爾曼將
這稱為大規模的“情緒不適癥”。他說,情緒控制能力差的男孩長大后容易暴力犯罪。盡管如此,戈爾曼等情
商的倡導者還是認為有希望。扁桃核要16年才成熟,這就有時間通過教育體系來傳授諸多的情商原則。
貝蒂·拉德一直強烈倡導將情商引入學校,并曾經寫過培養情緒智力的教材。她認為,高情商與良好的情
緒健康狀況有關,“我們生來就具有情緒感知能力,嬰兒出生時就有直覺性——當他們餓的時候就會哭。對某
些人來說,他們感知自己情緒的能力因為某些原因失去了。比如,有些女性在表達憤怒上存在障礙,其原因是
她們覺得這在社會上是無法接受的。”
成年人是否還能重新獲得他們天生的情商一直是個備受爭議的問題。大多數心理學家認為,傾聽、自覺意
識和應對策略都是可以訓練的,通過練習,成年人最終可以提高整體的情商水平,而且情商還會隨著年齡的增
長而提高。最近加拿大的一項研究測試了4000人的情商,結果發現,年紀越大的人獨立思維的能力越強,同時
也更重視他人的感受,更有社會責任感,應付壓力和變化的能力也更強。研究表明,50多歲時是情商的最高峰
。因此盡管年青一代有著“情緒不適癥”,但他們大多數人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