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廣播電臺顯得很忙,“主持人”們在廣告時段里兜售著各種名酒。從“茅臺”到“五糧液(17.47, -0.38, -2.13%)”再到“拉菲”,可是,這些名酒與買家們潛意識里認知的那瓶酒,多少有些差別,甚至截然不同。而陷入兩難境地的,則是那些“茅臺”、“五糧液”的運營商和買斷商們。
新金融記者 淮純菊
█ 低價買名酒
提及廣播電臺的賣酒廣告,聽眾們都能說上兩句,有的甚至能來上一段真人秀。
一聽眾向新金融記者反映,自己快被這些廣告煩死了。開始的時候,還很認真地分析比對過五糧液春夏秋冬酒與五糧液的區別,甚至有過購買的沖動,但很快發現,五糧液除了“春夏秋冬”還有“國劍”。在另外的頻道,茅臺醇、茅臺孝道、52°茅臺經典品位8T……一樣令人眼花繚亂。
最讓他不堪忍受的是這些賣酒廣告的內容。
不論是賣“茅臺”還是賣“五糧液”,臺詞幾乎都是一樣的,最多從“王總”變成了“李總”。而“主持人”也都用幾乎央求的口吻讓對方再便宜點、再多給幾箱,且大多沿用了“權威媒體,廠家直供”的語言,熱線電話也都無一例外地為400號段,最后還不忘說上一句,“趕緊撥打。”
新金融記者發現,廣播電臺的“賣酒”行為并不少見。而備受“折磨”的聽眾也不僅僅局限在一地。海南、長沙、福建、臺州、蘇州等地的聽眾,皆在網上吐槽。
10月22日,大V但斌[微博]也在其微博上表示:“聽深圳交通廣播89.8,在賣茅臺集團8年經典陳釀茅臺好酒,1980元6瓶。問過茅臺從來沒有出過8年的酒。估計是假酒。”此后的幾天,該微博的熱度一直不減,總有網友轉發或評論。
53度飛天茅臺在酒仙網的售價為1159元。而廣播里的“茅臺酒”一箱的成交價格約2000元。一“守”再“守”的五糧液,雖然被曝在渠道里跌破了每瓶659元的底價,但相對于電臺里近300元的“五糧液”而言,還是貴的。于是,“低價買名酒”、“低價買高端酒”成為電臺里不斷傳出的、極具誘惑力的“臺詞”。
對時下這種大有“泛濫”之勢的“賣酒”廣告,天津一經銷商對新金融記者表示,最近自己總被問及電臺賣酒的事兒,如果是熟悉的朋友,他就直接勸其“別買了”。
也有酒商稱,在廣播電臺賣酒是一種渠道合作模式,很正常。如今,電臺賣酒是新,電臺廣告是舊;過去電視購物是新,現在是舊。“電臺購物,對二線產品很有誘惑力,但今年也開始下滑了,大環境使然。”
█ 此酒非彼酒
對電臺銷售的各種“茅臺”、“五糧液”,上述天津的經銷商認為是“騙人的”——在電臺中賣酒的多是“買斷商”和單一品牌運營商(俗稱“貼牌”)所為,“與廠家一分錢關系都 沒有”。只是,這些“茅臺”、“五糧液”與消費者腦海中認知的茅臺、五糧液有些差別甚至截然不同。
新金融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撥通了其中幾個400電話,有的說:“只能在廣播時段打電話來訂購才有效,但如果真心想要,可以現在幫忙預留名額。”而有些則直接問,“幫您訂購幾箱呢?”
電話里的銷售人員反復強調的有兩點,首先,產品是原廠生產的,“與五糧液是同一生產線生產的”;“與飛天茅臺原料一樣,在同一窖池釀制、同一調酒師調制,可謂同方同源”;甚至,“如果不是因為今年政府調控比較嚴的話,你花錢也不一定能買到”。
有意思的是,“52°茅臺經典品位8T”酒的銷售人員說,產品包裝上的名稱是豎排的、“經典品味”四個字很鮮明,其上方有茅臺酒的Logo,還有一行小字——貴州茅臺(136.73,-6.98, -4.86%)集團。但這是一款濃香型白酒,而非醬香型。
另外,這些名酒的運營中心,有的在北京、有的在浙江杭州,有的銷售人員拒絕透露其運營中心的位置。只稱如果訂購了,會安排專人送貨上門,貨到付款。“產品沒問題,請放心。”
據前述天津經銷商了解,茅臺醇屬于一個被大經銷商買斷的產品,在天津的動銷并不好。在廣播里,多少有點誤導消費者的意思,但有關酒的真假“確實不好說”。
“不排除有的大商在庫存壓力大的情況下低于原來的設計價格拋售,消化完庫存后就退出傳統渠道。即便出自茅臺酒廠,也沒用,茅臺出了很多酒,便宜的幾十塊錢的也有,是你想要的那個茅臺酒嗎?”上述經銷商對新金融記者說。
而對五糧液春夏秋冬酒、五糧液國劍酒,則被四川一白酒經銷商直言為“貼牌酒”。
他對新金融記者介紹稱,五糧液的貼牌產品很多,這在行業內也并不新鮮。另外,一個企業不可能只生產一款產品,廠家可能生產了100款產品,但或許只有一款產品是知名產品,這是產品線的問題。而貼牌產品,就像并不被消費者所熟知的其他產品一樣,只是產品線的一個豐富或補充。
“如果消費者要購買的是那個知名產品,對類似的補充產品在購買前就要考慮清楚。”上述酒商說。
█ 尷尬的貼牌
按照“存在即合理”的理論,不論是在電臺賣酒還是在酒廠貼牌均無需爭議。
上述四川酒商向新金融記者介紹,2012年,一酒商通過與成都某臺的合作,全年實現銷售額近4000萬元,“還是個并不知名的牌子。”據該酒商不完全統計,排除貼牌、人力、物流、廣告費等開支后,該酒商大約能賺2000萬元。
高額的利潤讓不少有資本有渠道的大商想做貼牌產品,自己運作。對廠家而言,貼牌相當于一次集體采購,在運營商的款項到位后,廠家只負責生產,發貨即可。對渠道、銷售、推廣均不負責。
“貼牌是一塊凈肉”,行業內的多數人這樣認為。但上述四川酒商說,過去,貼牌對廠商都是凈肉,而今年,對廠家來說還是凈肉,但對運營商來說,就變成帶了點骨頭的肉。
對此,中投顧問食品行業研究員梁銘宣認為,此輪白酒行業下行主要是由于高端白酒市場需求受抑制所致,酒企幾乎全部選擇以發力中低端產品的方式進行轉型。以往副品牌或者貼牌產品在高端白酒品牌中扮演中低端角色,如今酒企發力中低端產品,勢必使副品牌或者貼牌產品的性價比降低,進而陷入銷售困境。
他還強調,在電臺賣酒的銷售方式是可行的。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由于消費者不能“眼見為實”,所以不排除部分廣告主為了吸引消費者、增加銷量而著重強調個別字眼,進而“傍名牌”,也不排除銷售假酒的可能性,所以消費者要提高警惕。“不過,貨到付款的方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消費者上當受騙的風險。”
新金融記者采訪獲悉,在今年行業低迷的大背景下,各大酒企為了增加銷售額,紛紛降低了“貼牌”門檻。
“通常貼牌有兩個門檻,一是數量門檻,二是價格門檻。比如,一萬件起,每瓶的價格不能低于100元。2013年,因行業大背景不好,這兩個門檻都有所降低。有一定渠道資源的經銷商還是會選擇貼牌來做,畢竟這樣的產品毛利高。”有知情者稱。
該知情者表示,大多數酒企,都有專門負責貼牌的公司抑或部門,而這些“機構”大都非常賺錢。就連茅臺、五糧液這樣的一線酒企也有專門的公司來幫助運作OEM(代加工)。當然,這也是酒企的商業模式決定的,也有部分酒企很少運作貼牌。
雖然廠家會考慮調價或者其他方式試圖讓貼牌商們賺到錢,但諸如茅臺、五糧液的貼牌商們,即便在酒質得到充分保證的前提下,也難免面臨“并非真身”的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