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消費者以及中國企業來說,品牌從未像現在這般重要過。
早上9點,中華牙膏幫助我們清潔牙齒,喝一杯蒙牛牛奶配早餐,BYD汽車載著我們上班,用聯想的電腦處理日常工作,中國移動幫我們聯系客戶。中午12點,在真功夫吃完午飯。下午,客戶通過QQ發來消息,項目確定了。下午6點下班,回家從海爾冰箱中取出新鮮蔬菜,用福臨門油烹任一頓豐盛的晚餐與家人一起享用,可以再來點張裕紅葡萄酒,一起慶祝。這是中國消費者的一天。生活已經和種種品牌緊密聯系在一起了。
品牌對中國企業也越來越重要。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并由加工大國向服務性為主的經濟體的轉化,能否成功的從單一的“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的轉化,對于中國的企業,乃至于政府,都至關重要。一些優秀中國企業很早的認識到品牌的重要性,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建立起了與消費者之間最緊密的連接,并開始在國內和國外市場上與其他品牌直接競爭并取得了豐富的碩果。
華通明略2010年組織過中國品牌研究,其中包含兩個重要問題,你認為哪些品牌是典型的中國品牌,擁有哪些特征的品牌是中國品牌。研究結果表明,由中國創造以及包含中國文化要素被中國消費者認為是中國品牌的首要要素。如同仁堂、云南白藥,王老吉這些帶著濃郁中國文化特征的品牌是消費者認為的典型中國品牌。同時,由中國企業家創造的,如海爾以及聯想,也被認為是典型的中國品牌。那些誕生于臺灣,有著華人血統的品牌如康師傅,以及誕生于中國企業但被跨國公司經營的品牌如中華牙膏、大寶也都是被消費者認可的中國品牌。而在中國制造,總部在中國,中國式的品牌名稱,服務中國消費者、中國資本以及在中國售賣,由中國人管理等都不是最重要的要素。
宣稱和強調是中國品牌能夠促進中國消費者更多的購買嗎?答案是效果不顯著。與同屬東亞的韓國與日本不同,中國消費者在品牌方面是理性的民族主義者,中國人不會僅僅因為是本國品牌而盲目的選擇中國品牌。在同一個中國品牌研究中發現中國品牌,在大多數行業,少于三分之一的中國消費者會承諾優先選擇中國品牌而不是國外品牌,即使是非常本地化的啤酒、食物、服裝與財務服務方面,承諾優先選擇中國品牌的消費者也不高于二分之一。所以,中國品牌概念本身不能幫助中國品牌成功,所有品牌的成功都依賴于滿足消費者需求的能力以及與消費者的溝通。
中國文化的崛起是中國品牌的機遇。與外國品牌相比,總體而言,中國品牌擁有價格優勢,而且擁有中國人親近的文化特質。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不斷得到提升,中國傳統的習俗和觀念也將再次展示其力量。王老吉飲料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例子。王老吉是一種涼茶,它的獨特銷售主張為“怕上火,喝王老吉”。 涼茶是中國廣東地區獨特的草藥飲料,而上火是中醫文化中的獨特概念。實踐證明這一市場策略是成功的,以健康飲料概念打擊非健康碳酸飲料可樂類產品。2009年,AC尼爾森關于飲料市場的一則最新數據顯示,在罐裝飲料市場,紅罐王老吉已經超越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成為中國市場第一名。中國文化的崛起的影響力不僅僅在中國地區,而且是中國本身在其他國家是擁有豐富多彩的形象的,中國是神秘的,富有東方情趣,擁有悠久歷史的國家。中國擁有許多獨特的文化資源,如武術、長城、秦俑、漢字,甚至上海灘等。所以中國品牌應該思考如何在目標市場上定位自己,如何建立一個能夠超越產品本身價值并富有個性的品牌。
2010年,WPP與Millward Brown 推出的BrandZ?最有價值中國品牌50強的品牌排行榜是對中國品牌價值評估的一次嘗試。這些品牌的成功不僅僅依賴于中國市場的巨大,更多地是來源于它們對品質、服務和創新的重視,以及與消費者建立的緊密聯系。
BrandZ 使用“品牌動力?金字塔”(BrandDynamics Pyramid)描述了消費者與品牌的關系的發展階段。在中國,BrandZ 從1998年開始,追蹤和研究超過40個行業,2000個品牌,訪問了超過20萬中國消費者。這個模型根據情感忠誠的變化將關系分為五個主要層級,分別為存在,相關,表現,優勢到綁定。人們一般購買一個他們認為與之綁定的品牌上的花費,比他們僅僅知道的在存在層級的品牌至少多出10倍。一個好的品牌能夠建立品牌與消費者盡量密切的關系,將消費從存在提升到綁定的關系。
數據來源:BrandZ數據庫
在中國市場上,中國品牌也面臨著與外國品牌的直接競爭。將2009年調查的所有中國品牌與外國品牌相比較,中國品牌有很好的存在,也同樣與消費者相關。但是中國品牌在表現、優勢與綁定上與外國品牌存在較大的差異。
從相關到表現,人們認為品牌傳遞了令人滿意的基本功能性承諾。中國品牌在表現層的不足主要體現在質量、安全以及一致性上。近兩年在中國品牌快速擴張過程中,質量與完全事故頻頻在中國爆發,阻礙了中國品牌在品牌金字塔上的進一步向上發展。中國品牌在向外國品牌學習的過程中,一定要關注最基本的消費者需求。要關注“足夠好(Good Enough)”的市場,而不僅僅是盯著“高端(Premium)”市場。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中端市場持續增長。中端市場關注足夠好,而不是高端的產品,以付得起的價格,提供高質量、并有部分優勢的產品。只有到達第三層,品牌才有機會達更高的層面——優勢與綁定。品牌需要提供一些有別于競爭對手的理性或感性利益,甚至到提供了該種類中最重要的獨有優勢,讓消費者認為這是最好的品牌。
總體上,中國品牌還需要繼續向上,努力在性能優勢以及情感優勢上超越外國品牌。值得注目的是,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品牌的佼佼者出現在全球品牌100強中,并成為增長率最高的一個國家。僅僅用5年的時間,躋身全球品牌100強的中國品牌的數量就從1增長到7,在2011年的100強中將會有更多的中國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