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家誕生并成長于家電業的企業巨頭,為什么要偏偏跟自己過不去?這背后,既有企業不滿足于現狀,想要尋找新的發展突破口和新通道,以自斷后路找新路的戰略考量;也有企業感受到未來生存與發展的危急感,必須要通過這種方式才能建立新的生存模式。這對于正在轉型找路的眾多家電廠商,又有何種借鑒價值呢?
文劍||撰稿
12月26日,是兩家誕生并成長于家電行業的中國企業巨頭海爾、蘇寧的生日。
雖然,相對于海爾已經31歲,而蘇寧才25歲。但是從企業年齡的角度來看,這兩家由家電產業盈育和發展起來的中國企業巨頭,都已是老大不小。海爾曾經是一家典型的家電制造工廠,而蘇寧曾經則是一家典型的家電零售商,但如今兩家企業都正在各自的領域,拉開了一場“沒有案例和參照物借鑒”的變革。
如今,對于中國家電產業來說,無論是海爾,還是蘇寧,都已經不能再簡單地稱之為家電企業。因為,海爾已經從過去的造家電、做企業變成了做平臺,從家電涉足金融、文化、物流服務等多個領域;而蘇寧則從過去的賣家電,向賣百貨、生鮮、保險理財,甚至投資球隊影院。但是,過去多年來,兩家企業采取的一種“跟自己過不去”變革,完全打破傳統與常規,值得眾多家電行業廠商學習。
12月26日
當天,海爾與蘇寧,都選擇以自己獨特的方式,慶祝各自的生日。
相對于蘇寧采取了較為隆重的慶祝晚會,宣誓25歲正青春,這是一個急速奔跑的年紀。31歲的海爾,沒有舉杯暢飲,而是一起召開了別開生面的閉門會議,檢視在創業道路的曾經有過的徘徊、挫折和痛苦。
相對于已經邁開面向互聯網轉型10年的海爾來說,于2009年才真正拉開從傳統家電零售向互聯網零售商轉型步伐的蘇寧,面對阿里、京東這樣更年輕的同行,顯然25歲的蘇寧更需要釋放的是年輕與活力,更需要展示的是信心與激情,更需要表白的是實力與可能。
在這個互聯網零售的時代,家電零售商起家的蘇寧,顯然還是一個“新人”,雖然已經擁有了25年的線下實體店積累。但是無論是經營理念、操作手段,以及商業玩法,都與一開始就誕生于互聯網零售的阿里和京東相比,存在著更多的轉型包袱和壓力,也面臨著更多的思維挑戰與沖擊。
在傳統制造行業,海爾起步于10年前的轉型互聯網,雖然沒有受到來自同行的壓力和挑戰,但是卻時刻面臨著用戶年輕化、個性化和多樣化的挑戰。其所面臨的壓力絲毫不比蘇寧要小。
與蘇寧在互聯網轉型,已經擁有了阿里、京東這樣成熟的競爭對手,以及更多互聯網企業跑在前面的探索和試錯,海爾完成就是自己在走一條沒有明確參照物的新路,就是為大量傳統的中國制造企業,探索一條在互聯網時代可以持續生存與發展的經營模式、組織架構和商業體量。
因此無論是蘇寧釋放年輕態的晚會,還是海爾的閉門研討會,其實都表現了雙方處在不同變革狀態下的一種必然選擇。同樣也釋放出一個重要信號:擁抱互聯網,找路問方向要比干活拼速度重要的多。
當然無論是海爾,或者蘇寧,都處在變革的前進道路上。誰也沒有真正找到并快速建立起絕對的差異化競爭力和話語權。誰都還是在變革道路上的學習者和努力者,只不過比各自的同行已經領先多步。相對于過去的那個自我,已經蛻變和成長了很多!
方向比能力更重要
當年,海爾從家電制造業出發,尋找在互聯網時代作為傳統制造企業的生活方式。曾經,蘇寧從家電零售業出發,尋找在互聯網場景下作為商業零售企業的新競爭力。其實兩者都不只是為自己的可持續發展和生存探路,還在為中國兩大傳統的制造分銷產業問未來。
誠然,所有中國的家電制造廠家,以及商業零售商家們,很早就已經知道,面對一個充滿未知和挑戰的互聯網時代,現有的一切經營模式和手段,特別是眾多廠商賴以生存與發展的傳統籌碼,都將會失效、失色。但是,卻很少有相關廠商敢于邁出變革的第一步。單從這一點上看,無論是海爾還是蘇寧,他們的變革,特別是“自己跟自己過不去”那股士氣,就值得所有同行和對手的點贊。
原因,其實并不復雜。因為在中國很多人都會說,“跟什么過不去,千萬別跟自己過不去”。很多中國企業都缺乏這種不怕輸的拼勁。同樣正如“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對于所有中國企業而言,都面對著一個變革的最大心結:如何從一個舊時代的領跑,成為一個新時代的領跑者。就全球企業近200年的發展來說,根本沒有成功的先例。
那么,對于海爾和蘇寧來說,無疑要想打破過去200多年不曾出現的“魔咒”。唯一的方式和手段,就是要充分的否定過去,徹底的擁抱未來,而不是簡單的改良或者改造,一定是“一破一立”打造新的自己。甚至是自己都認不出自己的那種。
海爾,正在進行的一切以用戶為中心,以用戶需求為導向,以為用戶創造美好生活體驗為方向,在傳統家電業務上,從家電制造向各種智慧生態圈的打造變革,以及在非家電業務上,建立地產業金融、物流服務等等,甚至是家居服務等等,其實都是在圍繞用戶的美好生活,建立一個既可以形成閉環又能夠開放共享的平臺。因為,企業都是有邊界的,而平臺卻是無邊界的。
蘇寧,正在以互聯網零售商這個新的定位和使命,展開地從賣家電,到賣眾多家庭生活消費品,甚至還進入視頻網站等新領域,還要搞球隊、建影院。這一系列變化,讓大量蘇寧老用戶,越來越不清楚蘇寧到底什么?;蛟S在張近東心中,蘇寧現在沒有對標企業,因為正在探索一種全新的可能。在這個充滿各種變化的互聯網時代,企業是什么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用戶在有需求的時候,可以第一時間想到你。
未來原來如此
讓所有家電廠商應該感到幸運的是,作為兩家從家電行業成長起來的探路者,海爾和蘇寧通過自己的實踐和經歷,向所有人釋放一個非常重要的信號:那就是在充滿未知的轉型路上,一定是方向比能力更重要。絕對不能在錯誤的方向上裸奔,否則我們只會離出路越來越遠。
同樣這也讓很多家電廠商可以提前10年,甚至20年就能夠看來,未來家電廠商的發展變革方向和狀態,以及整個中國企業的競爭格局。那將是一場“大的更大更強,小的更小更美”的全新局面。
因為無論是透過當前的海爾,蘇寧,還是阿里、騰訊、百度,都可以清楚地看到:未來中國的企業們,一定是兩極分化的,不管是作為制造工廠的海爾們,還是作為零售商的蘇寧們,或者是三大互聯網巨頭的BAT們,其實都面臨著一個同樣的挑戰與壓力:
要么成為“巨無霸”型企業。橫跨服務用戶生活和需求的各個領域,建立起各自相對封閉的產業鏈條后,吸引不同的伙伴共同進入平臺來完善和充實。這樣才能避免被同行和對手吃掉。因為未來大企業的競爭門檻,就是不斷的做大做強;
要么就是另外一種生存狀態,追求“小而美”。真正將公司作為“巨無霸”型企業主導下的產業鏈上下游的合作伙伴和服務商。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建立新的差異化競爭力,讓這些巨無霸型企業,既不愿意做,也做不好。
從今年開始,在未來的2-3年間,中國家電產業的這種“大的更大,小的更小,眾多滅亡”局面還將會持續上演。而且,一大批市場份額將在寒冬局面上快速向行業前兩強,或者前三強的企業集中和聚焦。
因此,這既將是一場充滿血腥的生存之戰,也是一場驚喜的未來之戰。所有家電人都會經歷一場“史無前例”的寒冬血戰,而最后可以留下來的家電廠商們又將是這個產業的真正主導者和引領者。
我們四面受壓,卻不被困住,出路絕了,但非絕無出路。的確,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迎來“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新驚喜。此文也送給那些“不是在市場一線,就是在通往市場一線道路上”的所有家電人!
相信,未來總是美好的,現實雖然還很寒冷!
====